心泉 第76期 參與基督復活之旅

划向深處──陳擎虹訪談錄

採訪/黃長春

 

  第一次見到小羊姐(陳擎虹),是在三年前共融營的南下朝聖之旅。那時才知道她是《心泉》的資深編輯,裏面許多精采的文章都是出自她手。而她那濃烈、熱情、有話直說的豪爽性格,更是吸引我的注意與好奇。

  小羊姐一九四七年生於南京,父親湖北嘉魚人,母親湖南長沙人。一、二歲

隨父母逃難到臺灣,若問她的故鄉在哪兒,她會說「台南」和「台北」。博學多聞、工於文筆的她,四十年來以曉陽、蕭揚、覺非、真覺、一空、之言等筆名,於《中央日報》、《聖心報》、《聖心校刊》、《教友生活》、《心泉》、《見證》及《聖家通訊》等刊物發表多篇見解精闢的文章。

  經由姊姊山羊(陳擎霞)的介紹,高一時小羊姐開始聽道理,高二領洗後,便在天主的話語中用心認真地生活、行走,以至於今。今年恰逢她耳順之年,在此以Q and A的呈現方式,藉由她第一人稱的口述,親自與各位讀者對話,同她分享一甲子的悲歡歲月。

 

一、尋尋覓覓耶穌聖心

  以下訪談中,可以看到小羊姐從十六歲領洗,到三十而立的心靈成長與轉變。這段期間,多年執教的倦怠與雙親相繼過世的傷痛,漸漸讓她失去活力,麻木度日,跟隨美智四處參禪打坐。幸好人在耶穌聖心內工作,聖心也在她內默默引導著她。在一次避靜中,她深刻感受到耶穌對她的愛,也催促著她將愛傳出去。於是她提起精神,握起船槳,奮力划向耶穌的心,也更深入學生的心。

  Q:請問您剛開始跟哪位神父聽道理?又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加入小會?

  A:一九六○年代的天主教很吸引人,很多青年學子為了學英語,都會接近外籍神父、修女,經由這些神職人員的循循善誘而加入教會。姊姊山羊與北一女的同學鄭嘉珷、李百齡、李秀萍,在高三課業繁忙下,一起到聖家堂跟艾神父聽道。聯考後,分別進了不同大學科系,先後領洗成為教友,她們都是小會成立的早期會員。後來姊姊介紹我和我哥、我同學及我哥的同學到蓬萊新村耶穌會院,跟白尚潔神父學習道理。白神父道理講得佷詳細,上課的這一年中,我從未缺課,其他三人後來都相繼退出了。當時白神父監工興建的耕莘文教院落成,便移往耕莘聽完道理,一九六四的耶穌升天節在耕莘由白神父付洗。我領洗的代母是鄭嘉珷,堅振代母是王志奘,由於姊姊的介紹引進,我很早就認識小會這些創會元老,自然而然也就加入了小會。

  Q:考上台大時為什麼選擇中文系?又在什麼樣的機緣下到聖心女中執教?

  A:會讀中文系,一方面是興趣使然;二方面是受王志奘創辦小會,強調基督對中華文化使命所影響的吧!大學畢業後,已在聖心任教的學姐姜其蘭介紹我到聖心女中試教國文,結果一待就是三十多年。這份教職對我而言是一件聖工,是天主特意安排的。大三那年,我陪朱蒙泉神父前往八里探望聖心修女,當時耶穌會鄭聖沖神父辦的基督生活團夏令營正在聖心女中舉辦,記得有不少你認識的偉特、平芳、小古、芳贄、媛媛……等人參加。由於好靜孤僻,當時我常常是熱鬧活動的局外人。那是我第一次到這所學校,經驗很奇妙,在今為靈修中心客廳、昔為修院聖堂,望完朱神父主祭的彌撒後,回家沒幾天,我夢到了耶穌聖心像,夢境中的耶穌雙手在身旁伸直微張,聖心光輝明亮刺眼,醒過來後,一直想是什麼意思?

  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我每個月第一個星期五都會盡量參加敬禮耶穌聖心彌撒,也一直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夢裏的聖心像?我曾隨學校舉辦的朝聖團,走訪聖心會祖聖瑪德蘭索菲的家鄉法國喬瓦尼、今為羅丹美術館的巴黎第一座聖心學校、羅馬聖心總會院和西班牙廣場上的聖三會院,她的遺體至今完好安置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聖心修會小聖堂內,但都沒找著我夢境中的那個耶穌聖心像。

  Q:在聖心女中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有過任何進修嗎?在這麼長久的時間中有無遇到任何瓶頸,或萌生去職的念頭?

  A:一九六九年在聖心任教三年後,經雷神父和姜其蘭勸說和修女同意下,留職停薪,到牧靈研習所進修,與其他學員共度兩年的團體生活。結業後,回到學校教書。課餘為學生講道理、讀聖經。五年後,我從專職轉兼職,到輔大羅光總主教主辦附設在多瑪斯大修院的東亞靈修中心,讀了二年的宗教哲學、儒釋道哲學、天主教四大修會靈修(本篤、方濟、道明、依納爵)。第二年時,姜其蘭、林美智也來一起聽課,當時幫雷神父寫甲骨文的台大中文系學弟孫大川正攻讀輔大哲研所,經雷神父引介,也有一些接觸。我的生命歷程一直是跟小會夥伴一起走的。為了繼續寫小會宗旨融合文化信仰之類的文章,加上不想做行政工作,便又繼續兼課一年。三年後,仍在聖心專任,一直教書到現在。

  漫長的教書生涯期間,多少會感到單調乏味,常自問我的人生就止於此了嗎?很想改行他去,繼而又想,人生若要轉向,總得跟天主打個商量吧?於是到彰化靜山靈修中心請張尚德神父帶個人避靜八天,每天他領我看一段聖經,一整天自行默想,再和他做輔導談話。有一天,他要我讀的是《路加福音》五1~11:

  有一次耶穌在講道理時,突然對伯多祿說:「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伯多祿回答:「老師,我們已整夜勞苦,毫無所獲;但我要遵照你的話撒網。」就這樣,他真的捕到許多魚,網還險些破裂了。於是他招呼其他同伴協助,結果裝滿了兩艘船,以致船幾乎下沈。見此奇蹟的伯多祿,跪伏在耶穌膝前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但耶穌對伯多祿說:「不要害怕!從今以後,你要做捕人的漁夫!」他們把船划到岸邊,就捨棄一切,跟隨了衪。

  當我看到:「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划向深處」這句話不斷縈繞我口、我頭、我心。咀嚼一整天,我愈來愈體悟到,就在平凡、平庸、平淡的現實生活中,耐煩、順服地在單調、瑣碎的日常生活中,用心划向深處,深入耶穌的心,也深入學生的心。聖心修會會祖聖瑪德蘭索菲曾說過一句話:「即使只為了救一個孩子的靈魂,我也要創立聖心會。」藉由祈禱和文學教育,引導、陪伴學生更深入地認識自己和生命之源的天主聖三。

  往深處想,其實耶穌聖心早就等待我了,只是以前從沒發現到。回到學校後,除了持續之前的課餘祈禱、讀經、分享活動,我開始藉課文欣賞、作文分享、新詩創作、個別談話,更用心培育學生的心靈。將她們的散文佳作投稿,寒、暑假中所創作的新詩,結集出版成冊。從那時候起,聖召為我不再限於過去觀念中只能在修院內才能修道,教書工作,尤其是在完全屬於天主的聖心園地內,可說是一種類似聖召的聖工,只要全心全力配合聖心修會的教育理念,我的心安定下來,不再另覓蹊徑,也比以前更知道如何集中生命的能量,奉獻給天主。

二、心之回音──愛的教育

  小羊姐教學態度嚴謹,剛開始學生們都很怕她。但相處久了,也都能理解老師的愛深責切。今年五月,英文作文老師陳盈盈趁週末成年禮前,指導高三愛班的英文A組學生,每人寫封英文信給一位任課老師。學生于婷、文菱與元瑜在寫給小羊姐的英文信中提到:

  老師,您教我們國文的這兩年中,常讓我們以閱讀、寫作及日常生活應對等方式,培養我們敏銳的觀察力、擴大我們的視野。雖然您管教嚴厲,但我們還是能感受到您真誠的一顆心。

  至於小羊姐如何引導學生們面對自己未來的人生,元瑜這樣寫:

  老師,您的人生哲學真的很不同,常與我們分享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以正確的人生觀來面對一切的困境與難處。雖然您很忙,但還是常挪出時間默想自省,值得我們學習效法。

   看到學生寫的信,應是對小羊姐最大的鼓勵。她這樣說:

  學生的信我全都捨不得丟,以前整理時,看了又看,全是成長可貴的心路歷程,不忍心棄捨。三十多年下來郵票都累積不少。

  以下的訪談,可以看出小羊姐教學的巧思與創意,也可以看到她在划向深處的同時,不僅深入學生的心,也將耶穌聖心這個愛世人的記號嵌入她們的心中。

 

  Q:請問您都用什麼方式為學生講道理,會想聽道理的都是什麼樣的學生?

  A:為學生講道理其實是一種課後輔導,先帶她們閱讀《聖經》,從〈若望一書〉四章「天主是愛」開始,依次介紹耶穌生平與言行,再配合學生內心癥結、生活困難,隨時參閱聖保祿書信的倫理要則。學生如果表示渴望領洗,再跟他們說明七件聖事。每次讀經前,由學生帶祈禱,求聖神引導。讀完一段經文,每人輪流分享觸動內心的一句經文,說明原因和觸動。結束時,也由學生領經感謝。

  最早開始,先是修女,後是其他導師,介紹幾個國中的問題學生給我,這幾位調皮的學生很感人,從國一持續到國三,從無間斷課後道理班的聚會,領洗後還邀功課好、有興趣的住宿同學一起來聽道理。後來都是教友老師介紹或幾個高中部同學主動提出,這樣的學生是出自內心渴望,最後也會領洗,領洗是在學校聖誕或復活節彌撒中,家長也會來參加。這種藉由課後自願參加道理班的學習,學生可以及早認識真理與生命,也藉由團體的分享,彼此抒解心中的煩悶與焦慮,為一些受聯考症候所苦的高三學生有些安定作用吧!

  Q:您之前提到教學生寫新詩,出版詩集,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有此靈感?聽說您還因此獲得到一九九八年的師鐸獎。

  A:在聖心女中教書,總覺得學生的課業非常忙碌,我希望她們能騰出時間和空間,靜靜自省,關照心靈,並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所思、所感、所笑、所淚,透過新詩創作記錄下來。這些十幾歲的孩子想些什麼?在乎什麼?她們會在哪方面成長?也都值得記錄下來。一九九五年開始,我鼓勵不愛運動卻有各種藝術才能的31屆一班學生,要求她們寒、暑假創作新詩,為她們修改校訂後,結集印成詩集,名之為「新苗詩社」。有的學生拿去投稿,刊登在校刊上,一班班、一屆屆地寫作,至今累積了十多冊。

  大概是藉這些詩集引導學生開發潛能、心靈,才得了一九九八年的「師鐸獎」吧!記得當時的台灣省教育廳承辦這項活動的二科科員打電話給我,說看到這些詩集很感動,也覺得很有新意,因為那時很少有老師這麼做。寫詩是一種心靈活動,對於一些行為偏差的問題學生,有抒解內心的療效,也有啟發潛力的作用,因此她們創作出來的作品特別感人。另外六年校刊的編輯經驗、指導學生寫作而得全國性大獎、個人一些具創意的學術性文章,加上年資等等,可能都是得獎的原因吧!記得編輯校刊時,除了邀稿、撰稿、改稿配圖、校訂,常陪學生在印

刷廠至半夜十一、二點。

  Q:能否為《心泉》選錄一首學生創作的新詩嗎?讓我們了解她們在學校的三年生活。

  A:我可以提供手邊還有的一些詩集,隨你自己挑選,我想你從詩集《秋實纍纍》選出一九九五年三十一屆高三孝班張晏青寫的〈回顧聖心〉並不是最好的作品,但能表達心聲。你採用她的作品,不必擔心版權問題,她反而會覺得光榮哩!

  大門的雄偉氣派

  震撼了初入學的我

  幽深茂密的相思林

  從此成為我與好友

  閒聊的去處

 

  寬廣平坦的操場

  是全班同學攜手衝刺的競技地

  飯前禱時

  滿溢的飯菜香

  總是令我們垂涎欲滴

  

  靜坐在溫馨喜樂的聖堂裏

  我們每人的心靈成長充實

  走在寬敞幽靜的大學之道上

  內心充滿了無窮的希望

 

  循循善誘的師長

  給予我們最大的鼓勵

  使無助、徬徨的心靈

  有了皈依的港灣

  

  聖心三年歲月

  竟是如此豐實

  畢業後

  我願回來

  為山腰上的家

  點燃一盞心燈

 

 

三、天父!隨祢安排

  採訪小羊姐的隔天,我對她所說的關於死亡的看法頗有感觸,於是與辦公室一位較為親近的同事分享她的故事。當我提到她們家三姐妹,兩位北一女畢業;大妹擎光北二女畢,四十六歲罹患乳癌過世。這時,坐在我前面一位新來的編輯,突然回過頭來對我說:

  「她妹妹是不是名叫陳擎光?」

  「妳怎麼知道?」

  「以前我在台大藝研所唸碩士班時,一次上課我們正在欣賞唐朝婦人俑的幻燈片。老師說幻燈片中白白嫩嫩的美女,令她回憶起她以前台大藝研所中國美術史組第一屆的同學,名叫陳擎光,在故宮上班,專攻陶瓷器物研究,不幸九年前罹癌過世了。」

  面對同事突然回頭說話的舉動,我有點錯愕,因為我講話已經很小聲了,且從頭到尾都沒提到這三人的名字,沒想到她還聽得見,猜得到。或許是這位同事對死亡有深刻感受吧!也或許是她對於癌症的恐懼。她曾告訴我,非常疼愛她的阿媽,多年前罹患腦癌過世,看著阿媽的頭一天天扭曲變形地痛苦死去,令她至今難過不已,也難以忘懷。

  Q:小羊姐,可以說說您年輕時,父母過世以及後來妹妹早逝,讓您對死亡、對生命有何看法?

  A:牧靈研習所結業時,那年二十八歲,父親因腦溢血過世。兩年不到,母親也因子宮癌過世,當時整個人被死亡震懾住了。往後十年,沈浸在哀傷中。那段期間,我很少參與小會的活動,假日都待在聖心宿舍練書法,但小會會員像林美智、何淼清、姜其蘭……一直都跟我保持聯繫。

  妹妹四十六歲罹癌時,為了照顧她,趕在年關前,與姐姐在天母找房子,未料不到一個月,她還是在大年初三離開我們了。妹妹過世後一週年,為了避年,姊姊出國,我也跟團到葡萄牙、西班牙旅遊,(記得又是大年初三)在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看到一大幅門徒們將基督從十字架上卸下的畫作,那時其他團員都已跟隨導遊到別間欣賞其他的畫作了,只有我留下來仍盯著這幅畫,畫中的聖母仰首望天,那悲戚、哀傷、幽怨的眼神,隱隱觸動了我的心,引發我內心深處的幽怨,為一連串親人爸爸、媽媽、妹妹一一謝世……,忍不住慟哭起來,內心對天主從不敢埋怨的壓抑,藉眼淚傾瀉而出。原來聖母也哀怨過,並不是一逕地靜雅自持,唯有畫這幅畫的畫家畫出來了。

 

  二千年左右,我到土耳其旅遊,來到厄弗所,傳說城外不遠的一座小山林是聖母晚年居住過的地方。厄城外的山上有座石頭小屋,樸實清幽,裏面修女看到訪客來到,便哼起聖母頌,氣氛虔誠感人。我尾隨排成一列的朝聖隊伍緩緩向前走到祭台,抬頭看到石牆掛著一幅簡陋的複製畫作,驚訝於畫面中的復活耶穌,身軀龐大,穿著白袍,抱著嬌小裹著黑色殮布的聖母。這幅典型東正教風格的畫作,有別於一般聖母抱著聖嬰,也不同於米開朗基羅所刻的聖母抱著耶穌的「聖殤像」。我從沒看過這樣縮成小小的、黑黑的、僵僵的聖母竟成了大大的、白白的、威嚴十足的復活基督所懷抱的嬰兒,原來死亡與復活是如此不分時空的親密無間,親子關係可以如此轉位對調。死亡是這樣的可懷可抱,看著想著,淚水便不禁如瀑布傾瀉而下。

  在聖心的歲月,十年如一日,二十年如二日,三十年如三日,以不變應萬變,是我一貫的生命基調。人世的無常,原本就是無常之常。我父母都是在五十九歲時過世,所以每次學生考試逢九,我一定會給他們湊成整數,五十九變六十、六十九變七十,以補心中對父母沒過六十的遺憾。現在自己也到六十歲,回顧一生,常跟人說:「此生目的,不說大話,只濃縮成兩句:看看世界,做做好事。」就已心滿意足了!今後歲月是多出來的,多過一天,就要感謝一天所遇到的人事物。而最該感謝的,就是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