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判斷人
許建德
小李開車到鄉下訪友,鄉下的小路在一片樹林處來個急拐彎,小李把車子慢了下來,冷不防,拐彎處迎面來了一輛貨車,貨車司機搖下車窗,大喊一聲:「豬!」小李聽了越想越氣,也搖下車窗大罵:「你才是豬!」剛罵完,小李的車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平白無厘頭的被罵「豬!」,很少人能夠不動氣的。小李萬萬想不到,司機先生的一聲「豬!」不是惡意的辱罵,而是一個友善的警告。小李因為判斷錯誤,引來一場橫禍。
是判斷錯誤呢?還是不要驟下判斷?在瑪竇福音的山中聖訓裡,耶穌有這麼一個勸言:
「你們不要判斷人,免得你們受判斷, 因為你們用什麼來判斷,你們也要受什麼判斷。 你們用什麼尺度量給人,也要用什麼尺度量給你們」(瑪七1~2)。
這是一段大家都很熟悉的福音章節,耶穌勸告我們不要判斷別人,對比的章節在路加福音裡頭也有:
「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 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路六36~37)。
在馬爾谷福音中也有一段意義相近的章節:
「你們用什麼尺度量給人,也要用什麼尺度量給你們」(谷四24b)。
因為在山中聖訓中,耶穌屢屢勸告他的門徒們,不要像法利賽人一般(五20~六8),許多聖經學者認為這裡的「不要判斷人」是針對著法利賽人而言,因為法利賽人經常地判斷別人的不是(瑪九10~13;瑪十二1~8;路七39;路十五1~2;路十八9~14),他們的「判斷」就相當於「譴責、定罪」,所以在路加福音的相對章節裡,就把「判斷」與「定罪」連寫在一起。
當然,這裡的勸言,並非要我們做善惡不分的鄉愿。對事情的對錯,我們應該明智地看清楚,但是不要據此就對一個人下判斷。
為什麼耶穌勸我們不要判斷(定罪)?因為有定罪權柄的只有一位,就是我們的天父,在世界末日的時候,祂自會有所判斷(瑪十三36~43;47~50)。直到那天來臨的時刻,仁慈的天父不斷地給人機會,要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們也應當學習天父的慈悲為懷(路六36)。
如何可以培養不判斷的德行呢?福音中對此著墨不多,耶穌在世公開生活短短的三年(對觀福音中提到只有一年),門徒們對他的許多教導懂得不多,一直到聖神來了以後,才幫助他們逐漸瞭解。所以即使耶穌曾經教過他們如何去培養不判斷的德行,門徒們恐怕也是如同鴨子聽雷一般,無法瞭解。
倒是禪坐裡的「觀禪」,亦即目前在歐美極為流行的mindfulness 操練,能夠具體幫忙我們培養不判斷的德行。“mindfulness” 意思是「有意識、不帶評判地覺察當下」。我們或許可以把mindfulness翻譯成「靜觀」,因為它包含了「靜」與「觀」兩個成分,「觀」指的是「有意識地覺察當下」,「靜」指的是「不帶評判」。平常我們心猿意馬,不能夠收心地活在當下,「靜觀」訓練我們幾件事,首先是活在當下,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其次我們要對發生在現刻生活環境裡的大小事件有意識地去察覺理解,第三,也是極重要的一步,就是我們就停留在這個階段,不要立即開始反應,不要驟下判斷。反應自有反應的時機,判斷自有判斷的場合。
這樣的操練,其實也可以應用在其它的德行上,例如我們可以培養「遲於惱怒」的德行等等。
「靜觀」需要恒久的操練,要操練這個「觀禪」,入門在於禪坐裡的「止禪」,亦即我們默觀中常常提到的「專注」功夫。當我們能夠專注自如,對自己內心有相當程度掌控的時候,學習「靜觀」的操練就不是那麼困難了。
【關鍵詞】判斷、譴責、定罪、靜觀、專注、觀禪、止禪
原載小會總會網站文化福傳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