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4期 讀經樂

若你是火,我就必須是木頭

愚愛

 

  「最美好的事情,是無法談論的」(Heinrich Zimmer語);而次等好的事,我們通常只能用象徵、圖像或比喻來表達,因此常被誤解;至於第三等好的事,我們幾乎用掉了生活中大部分時間來談論,因為我們需要,也渴望瞭解真相。而藏在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問題就包涵了這三個層次,它是奧秘的,具有吸引力,但又令人恐慌。

  回首自己的信仰生活,廿歲慕道領洗,廿五歲入會,幾十年跌跌撞撞的修道生活,讓我領悟到修道人的獨身聖召(貞潔願),是一個愛的召喚,是一個與人建立關係的願,一種愛人的方式。

  年輕時的我,熱情、單純,對任何認識的人都抱持著相信對方的心態,從不設防,然而現在看來似乎有點傻。我對信仰的態度也是如此,慕道時,老師告訴我沒有條件地完全把自己給出去,無私地付出,就是天主的愛。這麼簡單的話卻激起了我內心無比的熱情與渴望,使我萌生了修道的念頭,因為我渴望將自己完全奉獻!

  我的朋友雖然很多,但在遇到耶穌之前,並沒有碰到真正讓我心儀的人。畢業後工作時,曾遇到自己欣賞的異性朋友,我猶豫了,也懷疑了,我問自己為何要每天去彌撒……?我可以過婚姻生活嗎?反覆思量,內心總覺得耶穌對自己的吸引力更大,所以我入會了。現在回想來,當時自己並未真正對「情感」這事,有太多的瞭解,更談不上深深地陷入,但是這樣的事卻在往後的日子中發生了,一方面可能是當時修道生活中,內心滿是熱誠,卻碰到諸多的挫折;另方面可能也是早期的我總是往外找,例如聽到一個好道理,或遇到很好的神師都會讓年輕的我很羨慕、很喜歡,因而興奮不已,以為找到了靈修伴侶,其實這只停留在理性層面。

  多年之後,我才知道回到自己內心深處是多麼重要,否則所有的祈禱、種種的情緒,都只是為滿足對關係的渴求罷了。修會的生活讓我深刻體驗到這一點。記得剛入會時,我很喜歡一位同會修女,很崇拜,也很渴望學習她的一切,後來由於發生了一些事情,讓她因而責罵我,我們之間的關係破裂了,那使人很痛苦,好像經歷死亡一般。當然後來我們和好了,而且是一種更深的和好,不停留在表面,我也不再依賴她。人唯有從某一種關係中死掉後,才能進入另一階段的關係,不論是與同性或異性的朋友交往,都是如此。我們對愛的感覺常常不那麼成熟,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欣賞、崇拜對方,還是真正地愛對方,而且也不清楚對方的態度是如何時,往往使人受苦。

  團體生活應有友誼的溫暖、接納和深情。然而要產生這些氛圍,免不了要付出寂寞和孤獨的代價,特別是我們要去愛一位被團體多數人討厭的人時,我們就必須與他一同揹負所有的誤解。然而修道人的獨身貞潔願就是要讓我們常常以一顆開放的心去接納任何人,尤其是自己不喜歡的人或受人排斥的邊緣人。

  在不斷學習愛人的過程中,要隨時準備有受傷的可能,那會讓我們受苦。愛人很痛苦,那麼就不去愛了嗎?不,獨身聖召就是學習不斷無私地去愛人。愛有千萬種表達方式,其中只有一種有危險,就是「過分」。人卻常因害怕「過分」,寧可選擇逃避去愛。然而一個從未體驗過愛的人,如何能體會到喜樂的高峰?獨身貞潔願與人的情緒很有關係,表達情緒的能力,也是一種恩賜。其實常常壓抑某一種情緒,等於是壓抑全部的情緒。一個真正活出獨身貞潔願的人,會將自己的情緒導向寬宏大量,因此能活得更真實、更自由,也更能交付生命的能量。

  為能在真實的「性」與「關係」上成長,獨身貞節願幫助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面對掙扎和挑戰,而不是禁止所有性的思想或行動。性充滿我們全身,陪伴我們一輩子,我們要認清真相,自我接受,不斷在跌倒、站起來的過程中,把自己交付給天主,這就是愛的歷程。

  有個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有位修女慶祝五十歲生日,一位神父送了朵玫瑰花給她,她相當興奮又意外,情不自禁地擁抱了一下神父,隨後這位神父不見了,修女心想是否自己的舉動有些過分,而感到不好意思,要找神父解釋,卻遍尋不著。不久,神父又出現了,修女問他:「你去哪裏了?」他靦腼地說:「我去花園找第二朵玫瑰花。」從表面上看,他們似乎「不那麼貞潔」(less chastity),但他們不是更真實、更可愛嗎?有誰不需要愛?問題主要在於是否「恰當」、「合宜」。獨身貞潔願是一項愛的藝術,可以幫助人從自私的心態轉變成一種有責任感的親密(responsible intimacy)。

  聖神跟我們的身體結合,住在我們內,使我們成為聖神的宮殿,所以性本身是好的,在我們內的聖神不斷地表達而成為愛的力量。我鼓勵大家要常做內觀祈禱,去覺察身體的每一部分,要面對自己的感受,並適當地導引它。對於性的慾望不要太過壓抑,否則容易產生性的幻想。

  我在法國念書時,曾有一次和一位熟識的當地神父分享彼此的牧靈經驗,談話中,神父竟然跟我分享了一個他陷入情感的經驗,他愛戀一位讓他怦然心動的女子。當時我雖有點驚訝,但隨即湧上心頭的,卻是發自內心的感動,因為他很真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表達了真實的人性,不但不使我看輕他,反而使我對他多了一份崇敬。我在內心告訴自己:我不要再害怕我有這些東西,有性的需要是事實,但這並不表示我只能以滿足它的方式來面對。我要像這位神父一樣能愛人,能分辨,能經歷痛苦掙扎後,而釋放自己,進入更深層、更合宜的友誼關係。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為了應付每天的規矩(本份),而無暇顧及靈性生命的成長,使自己失去了生命的智慧,也失去了愛的能量,當然更不會用心對待別人。「貞潔」的英文源自「CHASITY」,其相反字是「INCEST」,意思是「亂倫」;而亂倫的反義是「合乎倫常」,其英文譯義應是「RIGHT RELATIONSHIP」,所以貞潔應該是一種合乎倫常的關係。不論我們選擇獨身或婚姻生活,都需要活出貞潔,因為這是一種合乎天地人的倫常關係。

  「性」這個字的字根「Sex」,是來自拉丁的動詞「secare」,指「切」或「分開」,原始意思是「被分開之處」,如今渴望再合起來,意即「被分開,而渴望再結合」。性的衝動其實是渴望合一的表達,是一段回家的路。人來自天主,透過父母親得到身體,但是出生後要切斷臍帶,稍長我們要歷經斷奶,離家上幼稚園的哭泣,青少年時期的反抗現象等等,都是分割的表達;然後大部分的人要離家結婚。對於親密的經驗,結婚者渴望在夫妻關係中得到滿足,修道人則透過人際關係、透過信仰與天主合一。從肚臍開始的「分」與「合」是人類回家之路。祈禱的高峰經驗與兩人相愛的高峰經驗都是「合一」的體驗,靈修的重點就是要尋找親密的關係,因為充滿愛的能量才能接納人、愛人。

  獨身貞潔願不是「禁慾」,而是如聖女貞德心中所燃燒的那股愛的「火焰」!Leonard Cohen寫的《貞德的詩歌》

  喔,當貞德騎馬穿過黑夜時,

  有一股火焰尾隨著她,

  沒有月光照亮她的盔甲,

  沒有男人帶她穿過黑暗,

  她說:我對戰事厭倦了,

  我渴望回去我以前的工作,穿上白色的婚紗  ……。

  你是誰?我是火!  ……

  若你是火,我就必須是木頭  ……。

     ……

  (轉載自《見證》二○○六年三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