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4期 讀經樂

「放下」,即是看見的開始

陳珮庭

 

──生命意義追尋初體驗

 

  珮庭在淡水一所高中教書,是郭青青修女在台灣大學生命教育學分班的學生。她向郭修女表達追求信仰的意願,郭修女把她介紹給我。珮庭這篇生命的分享,是她在與我初步接觸後的感想,很生動感人,特別推薦給小會朋友。(胡國楨神父)

  猶記得數年前的某個清晨初睡醒,心裏突然出現了一個聲音:「時候到了!時候到了!」自此我便被一股不知名的感覺催促著,好似有一件事等待著我必須去完成,但我卻抓不著方向,更不知道要做的是什麼事。這股「催迫感」猶如不可控制的潮水一般,時而溫順平靜、有時又強如波濤,經常覺得自己快被這浪濤給淹沒、無法呼吸般的窒息,自此我的心靈再也無法安寧度日。我無法將這股使命感視而不見,我不斷地被它侵擾,我開始相信,我的生命中有一件使命必待我去完成。

  我嘗試尋解,透過學習,去豐富心靈的成長,並投入助人行列,付出行動,從進修研究所、社會服務、輔導工作、擔任教師,投身教育,進而研修生命教育課程,這些都未能消弭心中那股被催促感。我的生命意義似乎被架構在這股使命感上頭,我暗暗自想,唯有找到它,並去實踐,我的生命才有意義。

  尋解的過程中,我全心相信在冥冥之中有一個上天的存在(註1),並且這個上天已為我舖設了道路,只是這條道路必須自己去尋獲。於是我嘗試在不同的角色位置中,尋找自己的道路,並渴求找到上天要我去做的使命任務,但……仍無所獲。

  後來,在一個機緣下,我決定輕敲宗教之門,盼求儘早尋獲上天要我走的道路。很幸運地,經由青青修女(註2)的引薦,讓我遇見了一位靈性啟蒙導師(註3),她的循循誘導,每每都會讓我有「心」的領悟,對正在起步的我來說,這是一件多麼有恩寵的禮物,我想用感恩兩個字是無法言喻的。

  在和靈性導師的第三次會面中,他特意挑選了一部影片── 「第四個賢士」(註4),第一次觀看這部影片,讓我觸動良多,體會到了無差等之愛(註5)的容顏;再次觀看,心中那股曾經淹沒我、強烈莫名的催迫感,滿心急切追尋人生意義目標的企圖心,突然紓緩了下來。當下我不知為何紓緩?但無需多久,我便驚覺地被賞了一個耳光,故事中阿塔班一開始的選擇(註6)不正是我的行徑嗎?啊!在我胸口中隨之被一股羞愧感充塞滿滿,淚流不已,慚愧到無地自容──原來我看見的,也只有自己罷了。由於使命感的強烈,我自以為的認知將之無止境地擴張、放大,虛構出了一個遠在他方的生命意義目標,直至淹沒了自我的視角,眼睛除了自己的人生意義,再也看不見其他,在自己眼中沒有比這追尋自我人生意義目標更重要的事了。雖然這自我為是的使命感,教我放下了名利、物質、權位,但卻一不小心,也令我陷入了另一個更詭譎、不易察覺的深阱當中──只看見了自己。

  故事中的阿塔班在尋主(註7)的旅途中,遇上需要他幫助的人。一開始他是為了幫助別人而幫助,就這樣做著做著 ……隨著投入的專注,眼睛自專注地看著別人,到逐漸忘卻了自己,眼中不再有自己,甚而忘卻了此行旅程的目的是要追尋自我人生意義,最後將自己同化,融入他人中,並享受其中,眼中再也無他、無我,生命進入他人的生命,他人的生命也流入自己的生命。人與人之間生命的相互融流,是一種何等的生命境界,而這不正是生命意義的所在?原來生命的意義並不在遙不可及的遠方,它就在生命的每一個當下,就在生命的過程當中,就在眼前的此時此刻(here and now)。當只有放下自己,才能真正地看見別人,從眼中開始放下自我生命意義的那一刻起,生命的意義才得以開始!

  這一刻的領悟,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重新認識的開始,曾經我是那樣地自傲和虛空。突然又想起了中國的一句古諺:「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或許我才剛剛越過了第一座山頭,見著了第二座山頭,雖然還不知道第二座的山峰有多高,路有多長,雖然我也還沒開始認識長久以來在我心中的那位主,但此刻的我並不害怕,因為我全心相信並祈盼主能繼續引領我。

  生命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如果沒有走過第一個山頭,或許就沒有見到第二個山頭的可能,若沒有那全心滿滿對自我生命熱切渴求的追尋歷程,哪能洞見自我的自傲和虛空,又真的捨得全然拋下,重新起步呢?感恩在歷程中發生的一切,因為有了這些,生命才有了現在和未來。

 

  珮庭 寫於2006.4.8

 

 

 

註:

1.我相信宇宙中有一掌管的主宰和運行的真理存在,並且這位上天經常會透過大自然讓我覺得獲得力量。

2.一位我非常愛慕的聖功會郭青青修女,她有著既可愛調皮又純真、毫不掩飾的特質。

3.在我心中不知道被我擁抱了多少次的──輔大神學院的胡國楨神父,總是知道我所需要的糧食,並適時地給予我,我真感謝、敬愛他。

4.原名為「The fourth wise man」。

5.筆者個人體會到對待任何殘弱之人都能有像對待上主般的心意,甚而對待萬物的心意也如此,意即對待人與萬物皆有著「無分別心」的心意。聖經所言:凡對最小兄弟所做的,便是對我做。所以不要有「想留有最珍貴的東西獻給我主」的意念,雖然主會喜悅我們的由衷獻予,但我想祂會更欣喜我們能沒有分別心地獻予需要的人,這和小德蘭的「兩手空空地去見上主」,似乎有那麼一點相近的意味吧。

6.故事中,阿塔班一開始為了尋求自己的人生意義而遠離了國度、父親和子民,去追尋一個被自傲所虛構的理想國度,一心所見的只是「自己的」生命意義,眼中早已被這遠大的抱負理想充塞無法看見其他。

7.故事中,阿塔班認為尋主之旅可以為自己帶來不同的生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