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2期 神修小會四十週年專刊

小會宗旨的省思

吳伯仁神父

 

  欣逢小會慶祝 40 週年慶,實在可喜可賀。收到總會主席雲珍姐的親筆邀請函,深感榮幸。身為小會的會員,願藉此機會,分享與小會的點點滴滴。

  記憶猶新,大四下學期( 1985 年),正在思考畢業後的生涯規劃。有回踏入台大光啟社位於耕莘文教院四樓的社團辦公室。如同往昔,翻閱桌上的留言簿,那是社員們分享、溝通和交流之所在。

  閱讀之際,發現姜樂義學長在某本留言簿的末頁,留下了一段話,深深地吸引著我。仔細端詳,原來是神修小會的宗旨:「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參與現代人類對真理的尋求;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促進更公義和諧的社會;在生活中成全自己,在教會內團結,以完成使命。」這是什麼樣的團體,竟發出如此的宏願,渴望參與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

  記得光啟社的學長們,常耳提面命,信仰必須要和生活結合:「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信仰。」其實,從我個人的家庭背景來看,我深深體會到信仰不僅要和生活結合,也要和文化融合。若基督信仰要為中華子民普遍接受,非得要用本地文化的特色和表達來呈現不可;再者,福音的光照也能帶給中華文化去蕪存菁的活力,以臻真善美聖的圓滿境地。

  這會是什麼樣的團體?短短的幾句話,竟抓住自己的心神。在內心深處,也察覺到清晰和不容置疑的決定,這是我該進入的成人團體。大學畢業後,如願進入母校本科系的研究所碩士班,除仍繼續留在光啟社和善牧基督生活團外,也成為小會陶成組的一員。

  進了小會,才真正體會到小會真是臥虎藏龍之所。每位小會會員都渴望在生活中實現天主的旨意,成全自己,而且培養出與天主合作的態度與人合作。雖然,小會團體在教會內不是那麼的光鮮亮麗,也不像其他團體有那麼高的知名度,但看到小會會員在工作崗位上的投入,無論在教會內或教會外與人的合作,致力於更公義和諧的社會,無可諱言,小會確實仍有其魅力。

  另外,讓我印象深刻的事,雖然小會陶成組有不錯的陶成計劃,但對個人靈修的幅度,卻保持開放的態度,鼓勵會員找尋合適自己的靈修成長方式,其中包含相當大的自由度和彈性,其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天主的旨意,並努力去實踐和成全。

  小會也是一個包容的團體,能夠容納各種不同的聲音,相互聆聽和批判,又不失在主內弟兄姊妹的情誼。記得有回,在新竹東山文教院的共融營。那時的我是小會的初生之犢,見識老會員對議題討論的認真程度,雖然在言語上針鋒相對,面紅耳赤,但會後,又能彼此閒話家常。這才深深感覺到小會團體的可貴,真是一 在主內的好兄弟姊妹。

  進了修會,領受司鐸聖職後,赴笈美國進修,有機會參與北美小會會員兩年一次的共融營,並有機會到美加各地拜訪會員。特別在那次共融營中,目睹幾位創會和早期會員,聆聽他們當時成立小會的理想和宗旨,雖然因為工作和生活的緣故,移居美加,內心仍惦記著當時的理想。看到現在小會在美加各地開花和結果,與會的胡國楨神父以「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話,來祝賀和期許北美小會會員,雖然在異鄉國度,也能將小會的精神落實和發揚。我不禁體會到惟有在這樣的接觸和共融中,才更能看清小會的全貌。

  小會走過了四十年的歲月。就人的成長來說,已經進入壯年,也是事業有成之際。在此情境下,有人也在思考所謂人生的第二春。回顧小會走過的軌跡,一方面看到會員們一步一腳印的默默耕耘,另方面,覺得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整理反思機會,是整裝再出發的契機。

  今日的台灣不同以往,小會會員分散至世界各地。該是重新省思小會宗旨:「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參與現代人類對真理的尋求;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促進更公義和諧的社會;在生活中成全自己,在教會內團結,以完成使命。」如何在今日環境落實的時候了。

  在今日台灣愈來愈走向國際化的同時,也愈來愈走向本土化,會員們所面臨的是中華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的張力;另外,在北美和其他各地的會員,瀕臨的是第二代的教育和文化適應問題,怎樣找到一個平衡點?面對對中華文化表達善意的友人,又該怎麼向他們介紹?是以,對於「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究竟要如何因應呢?

  面對今日台灣族 以及外籍人士在台工作滋生的種種情況,更顯示出貧 富的差距和人權的問題。那麼,對於「參與現代人類對真理的尋求,促進更公義和諧的社會」這兩項上,又該如何因應呢?

  當然,會員在自我的成全上,也應不斷地自我省思,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天主的旨意?我想這可透過自我的奉獻,以個人的身份或是凝聚團體的力量,承行天主的旨意,為天主國的來臨,共同效力。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