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2期 神修小會四十週年專刊

從事社會服務的見證

李富美

──以中華基督神修小會的精神:超脫、進取、喜樂、合作、服務

 

一、前言

  藉著小會四十週年慶,在此好好檢視自己十幾二十年來的社會服務,在此與人分享我的心得感想。

  (一)超脫:任何事情的來臨,都是美好的。感謝天主,面對不如意的事,我能欣然地接受,並領會它啟示我什麼,藉此自我反省、檢討和改進。

  (二)喜樂:老人家的我年已一甲子,勉勵自己隨時保持愉悅的態度,面對人與事。

  (三)合作:在小會內或其他團體,盡我所能配合團體的規定,與伙伴們合作,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四)服務:除小會團體外,另有文生會、監獄服務社。

 

二、社會服務

  近二十年來的社會服務,大大小小,遠遠近近,多多少少,回想起來,有下列幾項:

  (一)遊民志工:文生會為最弱小的團體:遊民

(流浪漢)服務。曾經,每星期六晚上,前往台中火車站地下道分送便當給遊民;天氣冷了,為他們加蓋厚衣服或棉被。

  有一晚,好友來電:「富美,妳人在那兒?」。「我在找流浪漢。」好友很訝異不解地說:「這麼晚了,妳不找先生,找流浪漢做什麼?」(博君一笑)。此項服務現有另一龐大的基金會接棒服務。

  (二)療養院志工:陪伴他們過社會化的生活。有一次帶他們外出中興新村,請他們吃牛肉麵。四位大男人坐著,等我及志揚(吾兒)為他們端牛肉麵,因他們在療養院已習慣被人服務。

  (三)南投生命線的志工:除接線外,專為來信者回函。

  (四)印度社服志工:一九八七年前往印度加爾各達,為德肋沙修女的三項社會服務做志工。

  (1)麻瘋病院:患者必須將感染到的肢體切掉,以免感染其他部位。志工們所能服務的是傾聽(雖然聽不懂),但可用最美語言:微笑、點頭、握手、擁抱為其鼓勵。

  (2)小朋友之家:被遺棄或肢體殘缺者,修女們收留他們,志工們能做的是幫忙餵食。記得有一次,餵一位小女孩50CC的牛奶,足足餵了超過一小時。

  (3)垂死之家:老弱婦女或肢體殘缺,由修士帶回垂死之家妥善的照顧。

志工們除餵食外,可用世界最美麗且最通用的語言:微笑、握手、擁抱,或視其需要,隨時協助。

  (五)監獄服務:民國七十七年,由草屯日新國中介聘到台中市崇倫國中服務。徵求校長的同意,利用第七節,前往少年觀護所服務,但第八節還得回校上輔導課。此項服務直到現在,每星期三有宗教教化及讀書會(教材由我準備,因流動性高,無法研讀整本,所以以中、短篇文章與之分享)。

  (六)教中文:今年三月八日開始,每星期二下午以一小時教外籍新娘中文。開始時,教他們ㄅㄆㄇㄈ,隨後再教她們中文。

 

三、經驗反省

  人的不幸,是從他圍起一小塊土地,並宣稱「這是我的」開始。人在圍地的同時,也將他的心築籬起來。對此,我從三次社服經驗,有些深思反省:

  (一)埃及遊牧民族住在毗鄰而立的帳篷裡,誰也不妨礙誰,反正大家都一無所有。我反省到,若在平地、都市,都能門不閉戶,開放私有花園供人欣賞,而不被破壞,那該多好多美。

  (二)加爾各達在印度貧窮落後的南方,有不少窮人睡在地下道,但他們的生活步調緩慢。在那兒,人際關係居日常生活首要地位,與家人和社羣之間的聚會,構成了生命的基本脈絡。在那兒,沒有任何人會被排拒在家門外,病人、孤兒、老人都是家庭活生生的一份子。他們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價值,在木屋裡依然擁有一席之地,家人總是圍繞在旁。

  (三)在歐洲我拜訪過許多養老院,這些養老院有著富麗堂皇的外貌,但坦白說,許多養老院根本就是老人等死的地方,在那兒孤獨地渡過餘生。他們來此,是因親人拋棄。

 

四、見證感想

  對照印度的窮和歐洲的富,難免會想:貧窮是否讓人能夠呈現原初的面貌?獨特的人性條件?

  雖然我們應以所擁有的以及我們的本貌,而歡欣喜悅,不需要與他人比較。但,我們是否更該看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多花時間去體驗無私的交流,與我們周遭的人熱切分享呢?這種服務與分享的存在方式充滿了源源不絕的生命活力,其本身它就是一種「富裕」啊!

  其次是設身處地感受他人,我們要站在陷於困境者的角度,試著去了解他的感受和他的想法。還不僅僅只是知道他的處境而已,而是進一步了解那不顯於外深藏內心的苦楚。若能傾聽他的想法,那麼就更容易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在採取任何行動之前,先聆聽和分享,才得以發現新的人際關係。在他人尊重中獲得自重,這是人性的基本需求。我們應該用一種幽默的態度來接受自我。

  三是充滿睿智地為自己把脈,接受自己的過失和謬誤,同時不斷地擺脫錯誤

,每一種苦難都需要以獨特的方式來面對,因為每一位陷於困境的人,也都是獨

一無二的。記得我十七歲那年考上台中女中,唸完高一上學期,因父重病,需要

親人照顧,高一下我休學,全力照顧父親。心中卻無比惶恐,萬一我高一下要復

學時,父病未癒,我是否可再休學一年?結果父親在過年前就去世。我高一下復

學時,家貧,連搭公車的錢都付不起,於是我每天騎腳踏車,由霧峰到台中女中

上學。

 

五、後話

  這樣的成長經驗,使我常設身處地感受他人,要站在陷於困境的角度,瞭解

對方的感受和想法。這不只是了解對方的處境而已,還要進一步了解他那不顯於

外、深藏內心的苦楚。我想若能用心傾聽他的想法,那麼就更容易一起找到合適

的辦法,解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