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7期 靈修與福傳

我在高雄玫瑰聖殿擔任導覽

楊黎芳

 

  今年二○一九年是天主教在台灣傳教一六○週年,做為台灣天主教發源地的玫瑰聖殿今年有許多活動,尤其是今年十月是主保月會在月底大大慶祝一番。

  其實目前大家所看到的教堂,並非一百多年前所建的聖堂,現在的聖堂完工於日據時代,一九三一年夏天的第三代聖堂,第一座聖堂建於一八六○年,是以土角磚砌成的小聖堂,訂名為「聖母堂」;第二座聖堂是把原來的小聖堂拆掉,以紅磚、咾咕石混合三合土混合,建成美輪美奐的正式聖堂,於一八六三年落成;前聖堂位於現在聖堂的對面,大概就是「滿家小館」小餐館的位置。

  在此之前,現在的聖堂毗鄰愛河的沙灘,而愛河本是個瀉湖,因地勢低窪,若蓋建物要填土五尺。當年日本政府計劃疏濬愛河,時任本堂的李安斯神父向政府申請得到許可,於是玫瑰堂全體教友日夜趕工,把當時剛開通的愛河泥土搬來做地基填充,每位教友家庭負責一個區域。為了建堂,聽說教友們紛紛把家裡的金飾賣掉籌備工程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因此將近八十年前建成的玫瑰堂,在當時的高雄市不啻是一座宏大的建築,鐘樓的聲音響亮悠揚,傳遍高雄港區,從此成為高雄前金區的著名地標。

  現在的玫瑰聖殿原名是玫瑰聖母主教座堂,一九九五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敕封玫瑰聖母主教座堂為宗座聖殿,因為此地是台灣開教的第一站。

  一八五九年,天主教道明會郭德剛神父與洪保祿神父率領中國籍傳教員楊篤、蔡向、嚴超及修生瑞斌等四名獨身者和教友李步壘一家人,於五月十八日在現在高雄最新的地標八五大樓前的碼頭登岸。因此把五月十八日訂為天主教在台開教紀念日。這批中國教友全是福建閩北一座有二百年歷史教友村的農民,當時的高雄稱為打狗,直到一九二○年,才改名為「高雄」。

  在此之前,天主教也曾從北部淡水傳教兩次,可惜沒有成功。一八五九年,已是鴉片戰爭(一八四○│一八四二)之後,雖然有南京條約的保護,郭神父一行人上岸後,並沒有受到友善的對待,反而被謾罵,也租不到房子。郭神父只得求見縣知事,反而被關進大牢兩天,才被當時在打狗的英國鴉片商人救出。出獄後,洪神父因舊疾復發,無法治癒,因此在打狗待不到一個月,於六月七日就返回廈門;後來的開教工作都是郭神父一人帶領傳教員篳路藍縷一步一腳印,耕耘出來的,當時的傳教員平日種田養家,晚上空閒,才向居民傳教。

  現在的玫瑰聖殿仍然保留全台灣最古老的教友名冊,第一位領洗的是一位原住民,因為此地原是打狗部落;第二位才是我們漢人黃大目,也就是高雄小會會員翁詩貞的夫婿黃敏雄的祖先。

  第二座大聖堂落成時,當時的清朝同治皇帝諭令沈葆禎大臣親筆剞石,賜下「天主堂」與「奉旨」兩塊石碑,「奉旨」兩字意思是官兵路經此地,見此「奉旨」碑如皇帝親臨,必下馬行禮。目前「奉旨」碑在聖堂的「天主堂」三個字下方,還可看到,由兩個石雕的白色小天使捧著,至於「天主堂」三個字的石碑,因為重量太大,無法放上去,就一直放在旁邊的院子內。

  玫瑰堂因為位於海邊,在海風的侵蝕下,當年的文物所剩不多。聖母像是一八六三年建堂時,從西班牙進口供奉至今,這在當時是最新式且最大的陶瓷聖像,在此之前的聖母像都是像洋娃娃似的穿布衣服。聖母像周圍的金色木質壁龕,也是一八六三年請福州師傅製作,從福州運來的福州杉古董。

  玫瑰堂的祭台是聖殿才可使用的大理石材質,上面「JHS」意思是「基督是人類的救主」,祭台下方放的是中華第一位致命聖人聖董文學神父的聖髑。

  堂內每根石柱上有個金色十字架標誌,十字架後方都放置特別的聖油,這是聖殿才有的規格。聖堂內的十四處拜苦路圖像是皮雕的作品。

  聖堂前方有一九二九年負責建堂的本堂李安斯神父的墳墓,旁邊的聖母亭是高雄小會會員鐘素韾的親戚教友鐘意姑婆奉獻。目前高雄小會會員約有二十人,其中玫瑰堂的教友就有胡芳靈、鐘素韾、李美達、李菖薇、翁詩貞與筆者六位之多。

  玫瑰堂其實一直都沒有蓋完,當年蓋聖堂時正值二戰期間,物資並不充裕,再加上遇到終戰,經濟越來越糟,教友們的錢統統耗盡,最後蓋到祭台後方的祭衣間就結束,本來聖堂後方還要有建物。

  今日,玫瑰堂就佇立在高雄港邊,每天迎送大小船隻進出港口,為它們獻上深深的祝福;夜晚,車水馬龍的五福四路上,在LED燈的照射下,哥德式尖塔的玫瑰堂真像是在黑暗中指引人類心靈的燈塔。

  感謝天主!我們高雄前金區能有此榮幸,成為台灣天主教的開教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