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2期 神修小會四十週年專刊

返璞歸真──從「教會在亞洲」勸諭設想小會未來的方向

 

  「台灣地區主教團慶祝救主降生兩千大禧年牧函」裡介紹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九九年所發表的「教會在亞洲」勸諭時這麼說:

  「勸諭中的『基督學』、『教會學』、以及『神修學』,不但可以深化我們的信德及豐富我們的靈修生活,而且是促使我們對於本地文化、習俗,以及傳統宗教更加開放、更加接近、更大膽地嘗試接納其中蘊含的積極聖善美好的成份,漸漸將基督之西方面貌及服飾除掉,給祂換上東方人的面貌及服飾,使國人易於接受祂的福音,為此『教會在亞洲』,值得下功夫深入研究,並逐漸實行其中要點。」

  這篇「教會在亞洲」勸諭,的確值得所有的小會朋友關心;勸諭的內容當然相當重要,但是我覺得這篇勸諭的發展過程,更是值得我們探討。

一「教會在亞洲」勸諭的來龍去脈

  要談「教會在亞洲」勸諭,得從教宗在一九九四年發表的「第三個千年的來臨」( Tertio millennio adveniente )牧函談起,在這篇牧函裡,教宗表達了他願意召開亞洲主教代表會議的心願。牧函發表不久,主教會議的籌備會就組成了,籌備會的成員主要是亞洲主教及羅馬教廷的各部會官員。籌備會的總秘書處在徵求各地主教團以及教廷的各部門的意見之後,把徵詢的結果及分析在籌備會討論,之後,把大會主題的幾個方案交給教宗裁決。在這些方案中,教宗選擇了「耶穌救主在亞洲愛及服務的使命」作為主教會議的主題。

  籌備會的總秘書處即以此主題,和幾位籌備會的成員共同草擬了主教會議的預備文件( synod lineamenta ),這個預備文件在一九九六年送交亞洲各國主教團討論。未料到這個預備文件在各國主教團引起極大的反彈,一般的印象是這個預備文件代表了羅馬教廷傳統的官方看法,文字間處處顯露出辯護教會立場的語氣,缺乏對亞洲文化及社會現況的了解。各地的主教團也認為這個預備文件對於地方教會的看法,背離了梵二「現代世界中的教會」憲章的精神,又恢復到梵二以前「我講你聽」的態度。這個負面的反應幾乎是一致的,從印度、錫蘭到新加坡、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臺灣、韓國,而以日本最為劇烈。日本主教團甚至拒絕回答預備文件後頭的問卷,而代之以他們自己對於亞洲天主教面臨的問題及看法。

  籌備會的總秘書處大概也沒有預料到各國主教團的反應會是如此的劇烈,奇怪的是開會前起草的工作文件( instrumentum laboris )還是沒有把這些反應加進去。大會的日程也是按照原訂的計劃,並沒有把主教們認為重要的議題放進去。主教代表會議亞洲特別大會( The Special Assembly of the Synod of Bishops for Asia ) 就在這樣奇怪的情形下,於 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九日 在羅馬開幕。

  大會的頭七天由各地代表發表意見,每位發言者各講五到八分鐘。七天中一共有一九一人次發言。這些意見發表的次序沒有按照歸類,大家後來收到的紀錄也只有摘要,沒有全文翻譯。但是它們卻反映了亞洲教會最關心的議題。其中被重覆最多的議題有四項:和其他宗教的交談、和現代亞洲文化的交談、對貧窮社會的關懷、以及平信徒在亞洲教會的角色。

  接著的三個禮拜討論的是正式的議題:「耶穌是唯一的救主」以及「祂帶來的豐厚生命」。前者是教義性的主題,因為教廷部分官員一直擔心亞洲的神學家們步上宗教相對主義的路子;後者是福傳的主題,教廷強調外教人的皈依,亞洲主教們則強調愛和生命的作證。亞洲人自有他們的特性,雖然對工作文件不滿意,對議題的安排心裡嘀咕,但是還是和和氣氣的,你按你的議程開你的會,我有機會講話,就把話題轉到我關心的題目上。亞洲主教們和教廷官員之間的缺乏交集,讓一位聖言會的神父以「雙會記」( A Tale of Two Synods )來形容這次亞洲主教會議(註一)。但是隨著會議的進行,教廷的官方立場慢慢贏得部分主教們的支持。這個會議一直開到 五月十四日 閉幕。

  教宗在開會期間,倒是盡可能的都在場,他聽到了亞洲主教們的衷心之言。一九九九年十一月訪問印度時,終於在新德里發表了這篇「教會在亞洲」勸諭。這篇勸諭一方面仍然堅持著羅馬基本上的看法,例如不提耶穌是唯一的救主不能算是真正的福傳等等;但是另一方面,比起開會前的預備文件和工作文件,這篇勸諭總算是包含了主教們的許多建言,比如:和亞洲宗教及文化交談的重要,重新發掘耶穌的亞洲面貌等等。但是教宗到底來自羅馬,不完全了解亞洲教會艱難的處境。他在新德里訪問時,正值印度教的大節慶,教宗在他的談話裡,提到教會要在第三個千年,讓整個亞洲皈依成基督的領域,引起印度教人士的極大反感,害得新德里的樞機主教趕緊出來打圓場,說教宗所謂的皈依,指的是從心的皈依,而不是從印度教改信天主教。

  當我研讀有關這篇勸諭發展過程的報導時,心中有一些感想。而這些剛好都和我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有關係,就把它們寫下來,和大家分享。

二更新與安定之間的張力

  真理是永恒不變、萬古常新,但是它的表現方式卻隨著時代的演變以及地理的更換,而日新月異。一個人處在這個變與不變當中,心裡頭難免產生許多張力。

  整體而論,我對信仰的觀念也是如此,一方面心裡覺得上主的道理是歷久彌新、永恆不變的,好像這樣才有安全感一般;一方面卻又希望教會的道理能不斷地更新,跟得上時代,不要變成當擺飾的古董。

  在亞洲主教會議一事上,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羅馬教廷的官員關心的是教義的正確無誤,他們的做法是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亞洲的主教們卻必須面對教區裡每日實際的牧靈問題,必須面對基督徒在亞洲是少數的事實,必須正視亞洲本地宗教裡存有的真善美聖與智慧。他們在聖神的領導下,需要不斷的更新,不斷地與當地的文化及宗教交談。這些往往不是在羅馬教廷辦公室裡的教廷樞機們所能領略到的。

三不同教會模式之間的張力

  我們印象中的天主教組織是中央集權制,這是教會從羅馬帝國時代開始形成,到中古世紀集大成的教會模式,但是這並不是唯一的教會模式。杜勒斯樞機在他早年論述教會模式的名著(註二)裡就說過,教會不是單一模式所能解釋的,他從教會發展的歷史研究中,歸納出教會有過如下的模式:機構式( institution )、信仰團體式( community )、聖事式( sacrament )、和宣講式( herald )。機構式講究層次等級,信仰團體式講究共融與合作,聖事式講究基督奧體的聖跡,宣講式講究傳播福音。儘管教會在某個時段、某個地方可能比較偏重四個模式中的一個,但是真正的教會都具備有這四個不同模式的成分。

  梵二「現代世界中的教會」憲章認為教會過去一千年過份偏重中央集權的機構模式已經不符合現代世界的需求,因此希望恢復早期教會的傳統,尊重各個地方主教及主教團的牧靈方式。但是舊習難改,教廷官員們發號施令慣了,因此不免產生不同教會模式之間的張力。一九九八年的主教會議的籌備和召開,就是一個好例子。

  梵二「現代世界中的教會」憲章也強調在俗教友的角色與責任,可是主教們本著愛護子女的心態,在他們與教廷「協調」的過程中,對教友們報喜不報憂,一心要維護教友們對宗座的敬愛。無形中把在俗教友當作局外人,而不當成同伴。當然主教們用心良苦,他們的做法有他們的原因,或許是擔心一般的教友無法平心地接受這樣的過程。這也足夠讓我們這些在俗教友,好好三思了。

四信仰的核心與信仰真理等級

  「由於天主教教義中的諸真理與基督信仰基礎的關係有差別,所以它們之間有一個秩序 或『等級』」。(天主教教理,第九十條)

  我們本堂有個小小的主日查經班,有一天,蘇珊顯得很懊惱,原來她前不久念了一篇有關煉獄的討論文章,讓她對煉獄的傳統教導起了很多疑問,連帶著她開始懷疑教會的一些教義。帶查經的修女問多少人聽過「信仰真理等級( hierarchy of truths )」這個名詞?查經班大半的教友竟然都沒聽過。修女解釋著說信仰的核心可以歸納在信經裡,其他的道理根據他們與我們信仰的核心有多大的關聯,而有所謂的信仰真理等級。這包括信條和神聖的教義( dogma/solemn Doctrine ),教會的正式(但可能改變)的訓導( official teachings yet changeable ),和神學意見( theological opinions )。煉獄的道理只能算是神學意見罷了,蘇珊聽了才寬心不少。有位太太趕緊問教會禁止「人工節育」的規定算什麼呢?修女說那算是訓導、不是信條。原來美國天主教徒普遍採用人工節育,很多人為此而掙扎著,不知道主日望彌撒時,能不能去領聖體?我們的本堂查經班大概是普世教友的縮影,大部分的教友把所有教會的道理一視同仁,哪分得出孰輕孰重?

  「信仰真理等級」並不是說有些道理的真實性高些,有些道理低些。它說明的是有些道理是我們信仰的核心,有一些卻是連帶的,可以說和我們的核心信仰並不是最有關聯。有人或許要問,如果不是最有關聯,教會為何有時還在這些題目上大做文章,像大雜燴一般,有魚目混珠之嫌。的確,有些國家的主教團對亞洲主教會議的預備文件就有這樣的印象──重要的和次要的,一籮筐一起放。

  只有當我們抓住信仰的核心時,在追尋上主的路上,我們才不會迷迷茫茫,無所適從;在向我們的同胞介紹福音時,才不會節外生枝,擾人眼目;在和其他宗教交談時,我們才能抓住要點,不淪於瑣碎。

五在東方心靈的深處與主相遇

  小會的會員們得天獨厚,在四十年前,就能夠很有前瞻性地提出了信仰本地化的呼籲,知道要「將基督之西方面貌及服飾除掉,給祂換上東方人的面貌及服飾。」四十年的光陰驟然飛逝,如今本地化的觀念已經被臺灣教會普遍接受,而每位小會會員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崗位上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對這個四十年前提出的目標,今天的小會會員有什麼看法?下一個四十年的目標又是什麼呢?

  把基督之西方「面貌及服飾」除掉,給祂換上東方人的「面貌及服飾」,這就夠了嗎?我自己常常思索著這個問題。

  兩千年前,耶穌降生在亞洲的西陲,耶穌死而復活之後,門徒們把耶穌的道理往希臘文化的西方世界傳去。這期間,他們給耶穌換上西方的面貌,給祂穿上西方的服飾。可是光靠改變面貌及服飾,耶穌的道理能在歐洲發揚光大嗎?萬萬不能!門徒們以及歷代的教父們不只給基督換上西方「面貌及服飾」,他們給祂的「心靈」也塗上了西方的色彩。

  我們要換回的,豈只是基督之東方面貌及服飾而已?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換回基督之東方心靈。如果我們開放心胸,我們在東方的文化和宗教裡,都會看到那「似曾相識」的心靈。交談豈只是傳教的策略而已?在聖神的引領下,藉著真正的交談,我們要更進一步地接近上主,我們要在東方心靈的深處,與祂相遇。

  我自己下定決心,要多了解教會信理的演進。了解在聖經的記載裡,耶穌怎麼顯示了這些道理?再看看隨著教會在歐洲的擴展,聖神如何引導教父們在西方文化的環境中,對這些道理有什麼新的理解?有什麼新的表現?換句話說,我要設法了解基督訊息的真髓,分辨哪些是後人給基督換上的「西方」面貌及服飾?分辨哪些是人類共同的經驗?

  信仰是一個活的實體,在時間的洪流中,天主不斷地與他的子民溝通交談,以每一個時代的社會情況,以每一個民族的文化背景,聖神不斷地給我們新的啟示。讓我們以本地的心靈努力去接近上主,例如張春申神父近年來倡導的智慧基督,我們的會員有什麼感想?有什麼回應?

  「教會在亞洲」勸諭是一個好的開端,但是它代表的,仍然是一個西方教會的看法。我鼓勵小會的朋友們和臺灣及亞洲其他的教友合作,一起開發出一個真正亞洲教會的遠景。

六返璞歸真

  在這個努力過程,我要經常提醒自己,我們一顆不斷追求的心,只有在找到了上主之後,才得安息。我們的生命泉源要連接上耶穌的活水:

  「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若望四 14 )

  我們的生命要靠聖神不斷地更新:

  「我也要求父,祂必會賜給你們另一位護慰者,使祂永遠與你們同在;祂是世界所不能領受的真理之神,因為世界看不見祂,也不認識祂;你們卻認識祂,因為祂與你們同在,並在你們內。」(若望十四 16 │ 17 )

  耶穌的活水和真理的聖神沒有東方西方之區別。所謂東方的面貌、服飾及心靈都只是我們追尋上主路上的指標而已。菩提本無樹,上主原本無所謂東方西方之分。什麼時候我們登堂入室,就讓上主隨心帶領,不再操心是東是西。

  我祈願以這一生剩餘的歲月,剝絲抽繭,還璞歸真,追隨上主,往祂的桃花源一路尋去。沿途我希望能夠和所有同行的夥伴留枝置石,讓有心的後來人有跡可循,在他們追隨上主的路上,說不定有所助益。我也希望我們留下來的生活心得,能提供給宗教學者們,在他們研究的路上,說不定是有用的素材。

七後記

  美國中西部的四月,一向多雨。老美有句諺語說:「四月雨,五月花。」月初的幾場春雨過後,前院兩棵楓樹上的新芽已長成嫩葉,花圃裡熬過嚴冬的鬱金香也開始冒出花苞,真是春意盎然。

  沒料到,上個周末,卻出其不意地下了一場春雪。濕厚的雪片從星期六傍晚就開始飄墜,一夜之間,居然下了一尺多。隔晨出門探視,前院兩棵楓樹被重雪壓斷了好多枝條,剛開苞的鬱金香不見芳蹤,後院的一排扁柏更是完全被壓倒在地。

  水是生命之源,春雨的滋潤使大地回春,充滿生機。但是當水凍成濕雪,反而窒息了花苞,壓斷了枝條。

  同樣的,聖神的風吹動,讓天主來的新生命沁浸人心。僵化了的法律和教條,只有驅使人遠離聖父的大愛。

  寫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方面是要謝謝小會同伴們這幾十年來的培育和扶持,一方面也藉此與會員們彼此鼓勵,共同努力走上主的道路。願上主永受讚美。

1"A Tale of Two Synods: Observations on the Special Assembly for Asia, " by John Mansford Prior, SVD, Service of Documentataion and Studies on Mission .

2"Models of the Church" by Avery Dulles, Doubleday & Company, 1987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