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你 治癒我》
詹紹慧
這是一部四十集的連續劇,之所以看是喜歡男主角竇驍的氣質,之所以寫是喚起我高中好友死於此病的回憶。
真是好慘。慘到至今;科學再怎麼發達,心智疾病仍是人類所可能遭遇的最複雜、痛苦的處境之一。慘到當我人生經歷越多,越知道所謂「病人」 不過是代人受過,由他叫喊出聲,被貼上標籤。似瘟疫般親友大驚小怪,或視而不見,彷彿「他」不存在的蓄意忽視,直到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事件出現。
其實,當事人自覺哪兒出了問題,他也焦急地找原因,或想找個人大吼大叫把積壓的委屈都倒出來,也不知道能找誰?因之心理分析大師榮格﹝Carl Gustav Jung﹞說;「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對其最重要的感受」。
人際關係欠缺的人,只能默默地苦苦地與壞情緒搏鬥,淪至他凝視著深淵,深淵也在凝視著他,不可名狀的境地。一但生活中累積和隱忍下來的壞情緒,像一顆不定時的炸彈一樣,在某個不可預知的時刻爆發出來,釀成大禍。類似電視報導的人於教堂聚會、人在超市購物、兒女在學校‧‧‧‧槍枝氾濫,惡魔持槍出現。被警方擊斃或被醫療人員告知,「他」是精神病患。
《愛上你 治癒我》的劇情雖然是以精神科醫生、心理醫生和整容醫生與醫院病人及其家屬整合型的互動為主軸,不時以醫護間的合作情誼氛圍呈現。是一部讓人深思又有趣味的影劇。能在精神醫學起步不久的中國拍出,實屬難得。
劇中涉及到遭家暴患者、厭食症、依賴型人格障礙、幽閉空間恐懼症、緘默症等。因而追朔患者的原生家庭、父母親養育方式至關重要。社會環境、經濟背景乃至成長歲月中發生的意外事件等都當列為致病因素。
勿須諱言,幼年的身心創傷未處理妥當,對某些人會形成揮之不去的心結。長大後再怎麼成功、美滿,心裡面都會有個洞,充斥著懷疑、不滿足和缺乏安全感。
正如我們每個人不能選擇出生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但無論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裡;富貴的、貧窮的,這都不能左右我們的喜怒哀樂。因為人在情緒面前都是平等的。自然,我們也沒有辦法選擇過去。但現在和未來我們是可以自己選擇的。
又經實驗證明;不回想過去糟糕的場景,對於人願意原諒的事情有效。但對於那些深入內心的傷害,那些無法諒解的事情;即使一輩子不去想,那傷痛還是依然存在,內心也因殘留著這些傷害被累次傷害。
正如劇中導師所言;過分的自尊是自卑的體現。我們的精神世界好像一個罐子,有人容量大,有人容量小。每天發生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情緒,都會裝進這個罐子裡。時間久了,東西越來越多,所以我們要定期的清理我們心靈容器,否則就會裂開形成疾病。生活中常見人清理往事;把開心地快樂的拿出與人分享,害怕被人評比,總藏住悲傷或自認不堪的,都非健康之道。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劇中的精神科醫生就曾掙扎於悲傷的記憶。不過也唯獨經過黑暗階段的煎熬,浴火重生後使他對偏離正常行為的病患更具同理心,治療的計畫步驟更為周詳全面。
劇中男主角自我意識母親死亡與己有關,他嘗過失去的痛苦,他害怕再失去,以至於深愛女主角卻不敢接受。致使受傷沮喪的她遠赴日本求取心理治療並於過程中取得心理治療師執照回國服務。好在精神科院長是他的老師和守護,知道他記憶的暗流,理解他不面對和選擇逃避,都是一己保護的防禦機制。就像仙人掌用刺來武裝自己,別人無法靠近,自己也無法觸摸。
女主角回憶與強勢母親關係的齟齬,是磨擦也是釋放。親人間有時你傷害了我,有時我傷害了你,並不是不再相愛,而是想在愛中找到平衡。我們通過憤怒,讓對方看到自己受到傷害,強勢的背後其實是脆弱。
另外演示的幾個病例有:
一;由兒子帶來的於車禍創傷事件中;幸存下來的絕食男,因與亡者有著親密的關係,此關係越是親密愧疚感越深的情況下,開始重複出現車子肇事的幻影。
二;一天來了一個整月不說話「緘默症」的小女孩。焦急的年輕母親不知道為什麼。無病無痛的小病人不張口,如何切入治療?結果在她喜愛的畫作上找出端倪。原來大人要辦離婚,雖沒有告訴女兒,女兒感知到,她無從抗議,只能緘默。當離家的父親和母親一同來醫院照顧她時,小女孩說話了。
三:遭受丈夫暴力的患者,其最為悲痛的是她母親的拒而不談她的遭遇 視而不見她的傷痕,只著重夫家的產業。
四:一位唯我獨尊,父代母職,愛自己面子超過體念兒子的需要。在「為他好」的認知下,無時無刻督促兒子練琴高考讀書,而致釀成兒子跳樓自殺的悲劇。
五;相對於劇中女主管和兒子工作觀念分歧的衝突,經深思後,母親妥協,尊重兒子的決定,母子和樂交融於生活中。
六;一躁鬱症的案例;是自小就為滿足母親期望考一百分的女兒,渴望在母親的眼中看到一絲讚許的女兒。長大後欲證明不按母親的話去做,自己創業也會做出成果,無奈成功只像一陣風。擊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母親的帶頭責罵與羞辱。久纏不去的焦慮和自我期許過高的情緒糾結,使她成為躁鬱症患者。
不可預測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質,及時尋求信任的精神科醫生及心理輔導師協助。雖然治療並不是讓人進入一個不可能的幸福狀態,只是幫助求助者豎立一種面對苦難的耐心和堅定。覺得「有人真正關懷他」、「有人支持他」、「有人願意分享」。
從劇中男醫師與為掩飾脆弱自尊的大企業家、兒時玩伴女秘書角色的互換;於此可以了解;良好的治療關係往往是雙行道的,站在一個人的基本的心理需求上,於治療過程中,醫生也不斷在發現、在學習。這種新的經驗更使治療者能了解求助者的問題,進而理會你和他是相同的 ,不同的只是在這場合。一個人扮演「治療者」的角色而另一個人扮演「求助者」的角色而已。
劇中還有一位很帥的專業整容醫生。
人們在他人眼中表現出的形象,通常是社會和公眾期許的形象。有些人的從眾心理作祟,害怕失去被注視的眼光,而求助於整容醫生。劇中的一位曾多次整容的小姐 來請整容醫生為她手術,做成時下流行的樣子。醫生問她原因,答是她不喜歡自己,要改變成和大多數人一致。
在老師的協助輔導下,女友了解他拒愛的背後成因。進而證明當年他母親意外去世不是因為憂鬱症的自殺,而是助人的意外。並在女友敏感的專業與關愛溫暖的陪伴下,兩人一同走出生命的風雪。重新啟動讓自己活得有意義的所有事情。
《愛上你 治癒我》雖是戲劇,點出的卻是生活的生命的事實。而我們因著信仰, 因著天主的無限智慧而受惠,使我們看自己及周遭世界的焦距較為準確。親友的負面情緒於他而言就像黑暗無法驅趕。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帶光進來。內心承認人神的關係,並把體認表現於外。
註:1. 參考Dr. Milton H. Miller原著「當你所愛的人病了」。
2. 據統計2018年,美國以焦慮障礙及酒精依賴較多,精神病患約佔人口的20%,且多被邊緣化,或許有一天人們會接受 更多.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