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3期 全球思維.在地行動

詠台灣天主教

古偉瀛

 

  ■傳教楷模道明會,一六二六到北台,

  ■一腳踏上三貂角,再從基隆到淡水,

  ■十六年後荷人佔,領洗前後約四千, 1

  ■颱風海盜加謀殺,教士魂斷他鄉路。 2

  ■一八五九再入台,打狗海邊戲獅甲,

  ■官民逼害福傳艱,郭公十年一馬先, 3

  ■前金萬金到台南,迷信謠言最困難,

  ■傳教不易福佬人,平埔對抗客家人,

  ■耕地蓋屋教堂旁,萬金漸成教友莊, 4

  ■三十六載忙早晚,由南到北有據點。

  ■羅厝沙崙再斗六,雲嘉中心他里霧,

  ■田中員林更往北,一八八六和尚州, 5

  ■大稻埕裏道理廳,台北已是傳教區,

  ■當時對手長老會,還有民間迎神會,

  ■新教辦學開醫院,我教全靠身言教, 6

  ■日本佔領台灣時,教友約有三千眾,

  ■一八九五日人至,前後數年不平靜,

  ■漢奸日奸標籤貼,教堂被劫教友散, 7

  ■殖民政府鐵腕施,秩序恢復糾紛止,

  ■教會進入安定期,一九一三設監牧, 8

  ■靜修女中也成立,佈道大會開下去,

  ■唱歌講道西樂奏,外人也將台語飇 , 9

  ■顏錢眼盲心不盲,揭穿算命的荒唐。 10

  ■發展雖慢但穩定,聖召開始出本地,

  ■羅厝出身涂敏正,先到台南再廈門,

  ■一九三六把鐸晉,返台首祭全島慶。 11

  ■日本軍國陷爛泥,教會神父被嫌疑,

  ■里 ~#Ue233 奉命來管理,四年內外苦維持, 12

  ■臨行將職交涂鐸,台灣教會漸成型。 13

  ■國共內戰政府遷,全島教友一萬多,

  ■中共建政大陸日,教士被迫離開時,

  ■蜂擁而上美麗島,神父修女真不少, 14

  ■傳教熱心人數多,福利救濟虎添翼,

  ■教友每年多一成,一九六八三十萬。 15

  ■此後不增人反減,教勢維持這模樣,

  ■時代變遷物質化,只好重質不重量,

  ■生活小康忘艱苦,遷居城巿成失聯,

  ■外在環境誘惑多,今日教友剩十萬, 16

  ■慈善公益不落後,教務進展卻緩步, 17

  ■回顧歷史三百年,前人開拓真辛苦,

  ■基礎奠定本已固,展望未來有何步?

  ■如何為光又為鹽,庶幾無愧諸先賢,

  ■伏求天主啟民心,早日接納主福音,

  ■成己愛人又敬主,心靈平安真有福!

註釋:

1 最早來台灣傳教的天主教修會是道明會,從菲律賓到台灣,想以此地作為到中國大陸及日本傳教的跳板,從 1626 到 1642 ,在今日台北宜蘭地區經營,後為荷蘭人從南部上來所驅逐。

2 當時最大的危險是航海遇颱風,或遭海盜謀殺,以獲取日本幕府的賞金;台灣淡水附近原住民也曾加害兩名道明會士。

3 1858 中國與英法訂立天津條約,開放通商口岸傳教,道明會士欲再來台傳教,派遣曾在福建南部傳教之會士,熟悉閩南方言的郭德剛( Fernandz Sainz )及另一位洪保律來台,但因後者甫來台,即遭地方刁難,遂返回福建,獨留郭公一人繼續開創,任區會長十年之久。

4 當時對漢人福傳不易,乃前往平埔番之萬金庄,然該地又與客家人衝突,客家人相信風水,又欲與原住民爭地,常起衝突,萬金之住民歡迎道明會士去傳教,一方面其信仰較易接受,另一面又有經濟上之原因,傳教士協助萬金原住民開墾,並組織起來,互相支援。

5 從 1859 道明會再次入台傳教到 1895 日本據台為止,三十六年當中,道明會士由南到北傳教的大致方向。他里霧為今日斗南舊名,曾為道明會中部傳教中心;和尚州則為今之蘆洲,為古時從南部上到台北盆地一進來時的門戶。台北傳教自此處開始,時為 1886 年。在當時斗六、雲林、田中、羅厝的教友常與南部高雄、台南的教友聯姻通婚,以維持教友家庭的信仰,並配合教會當時以教友通婚要求的規定。

6 當時傳教的對手是 1865 年來台的長老會,南部有蘇格蘭長老會;北部有加拿大長老會,他們辦醫院興學校,從這兩項出發,吸引大批追隨者;而另一方面天主教道明會則為傳教修會,人數少,且非教會中上層階級,純從下層傳教,只能以道理及身教服人。當時民間的迎神賽會乃最大傳教糾紛之來源,因為教友不出錢贊助,且常在拜拜事上發生衝突。

7 日軍未來時,有謠言說傳教士當日軍先鋒;日本統治後,又謠傳教會抗日,成為一再被迫害的對象。蓋有人想趁混亂時得到好處也。

8 1913 年日本統治安定下來後,想逐漸讓台灣去中國化,乃將台灣傳教區獨立成一監牧區,由在日本四國傳教的道明會士與台灣同會會士交流。

9 1917 年更集資籌辦私立靜修女子學校,培育有宗教氣質的現代女性,此校成為當時頗有名的女子學校,兼收日本及台灣女子。為了福傳,當時更流行在鬧市大街上召開佈道大會,請教中名嘴開講,當時道明會神父中最雄辯的是洪羅肋 ( Angel Rodorigus ) 神父。

10 顏錢乃天生盲者,台南大灣人,以算命為業,後改信天主教,仍以乞討為生,但遇有機會則專門揭發算命的荒唐,以親身經歷現身說法,並參加教會舉辦的佈道大會中宣講,頗受歡迎。

11 台灣第一位神父出自羅厝,他是當地請神父來開教的涂心的孫子,迄今羅厝仍是一個教友較集中的地區。涂蒙席先到台南傳教學校學習,再被送到廈門小修院,再到香港華南總修院修道,於 1936 年底晉鐸,返台首祭,在日記中自稱是:「實全島未曾有的一段光榮史呀!」

12 日軍侵華後,對於所有西方人士持懷疑態度,在台灣的道明會士被有間諜嫌疑;待太平洋戰爭起,日本派遣從羅馬留學返日的年輕神父里 ~#Ue233 淺次郎來台擔任監牧,以接替西班牙籍的楊多默監牧。里 ~#Ue233 雖為監牧主教,但台灣是以道明會為主的傳教區,里 ~#Ue233 夾在日本軍閥及修會需求的夾縫中,艱困維持,多賴涂敏正神父協助,主持在戰時的教務,外國神父多被軟禁,行動不便。

13 1945 年二戰結束,里 ~#Ue233 於次年乘最後一艘船返日,臨行前將教務交給唯一台籍教區神父涂敏正代理教區長,儼然想將台灣轉變成一正式的地方教會,參見拙著,民 91/12 〈台灣天主教史上的里 ~#Ue233 淺次郎與涂敏正〉,收入在《 20 世紀台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頁 185-208 。

14 大戰結束時,台灣島內神父只有十餘人,本籍神父僅三人,迨中共建政後,被迫離開而來台的神父會士很多,最盛時期有七、八百人,成為世界教會史上獨特的現象。

15 依據台灣天主教手冊紀錄,教友最多時為 1968 年的三十萬出頭。

16 以上均為學者及教會中人觀察歸納教友進堂人數減少的原因,瞿海源,〈台灣地區天主教發展趨勢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51 期( 1981 ), 129-154 。宋光宇,〈試析四十年來台灣宗教發展情形〉,《台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4 ,頁 175-224 。中國主教團傳教委員會編印,《天主教在台灣現況之研究》,臺北:光啟出版社, 1987 。至於十萬之說乃本人的主觀觀察,每主日進堂的大約是三分之一,以三十萬人而論,人數約十萬。

17 台灣天主教會從事不少慈善工作,尤其是對於殘障智障人士的安養,出錢出力,也有不少由政府委託,公辦民營的社會福利事業,因而也花費不少教會中的資源,而產生到底社會慈善工作及教育事業重要?還是福傳工作重要?的爭議。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