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57期 57

建立基督徒團體

胡國楨神父

建立基督徒團體

 

胡國楨神父

 

 

這個題目,其實是教會在1980年代主要思想的重心,當時是因為南美洲支持「解放神學」立足的「基督徒基層團體」為整個教會所注目,而傳統天主教所組織的善會團體都很鬆散,沒有什麼基層實力。所以,教會開始強調:希望我們的善會都能夠走向南美洲基團類似的有基層實力的團體。

當時台灣及香港的教會,都曾很努力地推行這個運動,長安推薦的那本沈清松教授翻譯的書, 正是當時台灣教會為推廣這個運動所出版的許多書,其中的一本;香港當時也出了不少類似的書,有些像這本一樣很理論性旳,但,也有更多談如何操作這樣基督徒基層團體的書。

不過,這樣的時代是過去了。這個運動是成功,還是失敗,留給歷史來評判吧。沈教授可以說是我的好朋友之一,曾在政大及輔大教過書,也曾在多倫多大學任教。他已經過世多年,現在再談這樣的教會團體,似乎有點不切實際。

其實,小會的成立,到站穩根基,是在1960~1970年代之間,1980年代,教會開始推廣基基團(基層基督徒:https://sites.google.com/site/hongkongcfbcc/objectives) 運動時,小會在台灣及北美幾乎已經發展成熟了。小會,不管在台灣,或是在北美的存在樣式,都不屬於1980年代教會所提倡基基團的樣式。

本人從1980年代迄今,多次來北美,不只參與小會共融營,拜訪小會會員,也到了北美各地的華人天主教社團(或社區)拜訪,舉辦一些講座及系列課程。相信本人對北美小會的存在樣式及其發展的可能性,會有一定的認識及看法。

因此,經仔細思慮,本人希望提供的題目如下:

     北美華人天主教基督徒社團:中華基督神修小會北美分會的立足點及其發展之可能性

Community可以譯做團體,也可以譯作社團及社區。
團體可能是最小的單位,有如1980年代教會強調的基基團,但這可能不是指的神修小會;
社區可能是地域性的,共同生活的一塊地方;
社團,可以不必生活在一起,但有共同特質的集合體。
小會,尤其美北小會,是以有下述特質的一群人所組成的社團:

  [願意活出中華文化,並願將中華文化特質融入基督信仰理念中]

大家把共融營定在學期當中,看看日程,本人加上來回旅程至少要花兩星期,這對本人的正常教課情況來說,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因此,本人親自與會的可能性不大。

是否有什麼替代方案?本人順其自然。

祝 2020共融營成功,北美小會有好的發展

末 胡國楨敬上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