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57期 57

《三代緣:英千里家族與我》 - 序

韓拱辰

《三代緣:英千里家族與我》 - 序

 

韓拱辰

 

 

本書記述的是我與英千里家族的三代之緣。記載的是:一個戰亂動盪的時代,一段悲歡離合的歲月。

人和人的緣份真是說不清。在這茫茫人海中,在這紅塵滾滾的大千世界裡,我怎麼會在不同的國度裡,在半個世紀中,和兩位聞名遐邇、功成名就的父子相逢,相識,相交,相知,相惜?

英千里是教育家、著名教授、抗日英雄、國大代表。曾擔任過輔仁大學秘書長、教育部教育司司長。到台灣後,擔任過臺大外文系主任,台灣輔仁大學副校長。

1949年,我隨父母由大陸遷居台灣,由於英千里(英伯伯)和我父親都在台大工作,我們是台大臨時宿舍的鄰居,童稚赤誠的我,特受英伯伯的寵愛。後來英伯伯搬到溫州街,我家搬到羅斯福路,可英伯伯有事沒事,總會要三輪車接我到他家去玩,我有不開心的事,也會穿過羅斯福路,經過新生南路旁的大水溝,到台大教職員宿舍溫洲街92巷12號,一棟日式舊木屋去找英伯伯,那裡是我的避風港。當年我9歲,英伯伯50歲,我們竟然跨越了40年的歲月鴻溝,成了忘年之交。

許多時候,黃昏裡、書桌旁,他編書,我啃書,不知不覺中,他21本書問世了,我也一天天長大了。花開花落,月圓缺,送走了多少快樂的昨天。

1959年我大學聯考時,報考了理科,進的是台大醫學院護理系。其實數理化不是我喜歡的,只是家裡覺得讀理科出來好找事。英伯伯認為我粗心大意,未必適合護士職業,支持我轉到外文系。從此,除了上課,我有許多機會和時間陪伴英伯伯。有人說我天天跟英伯伯在一起,一定學到很多。我雖然求學若渴,可天資太差,有時候真覺得自己是在浪費生命,跟一位這麼有學問的人在一起,他講的金玉良言,對我好像常是耳邊風,記不得,更別提吸收了。不管怎麼樣,我們度過了一段安詳美好的時光。

1963年,我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以為學位拿到後,賺了錢,可以把英伯伯接來美國盡盡我的孝心。沒想到1969年他被診斷出肺癌,於當年10月8號在台北仙逝,享年六十九歲。萬萬沒想到,1963年我在台北飛機場與他的告別,竟成了永別。

在台灣和英伯伯在一起的14個年華,是何其漫長,又何其短暫,我永遠不會忘記他給予我記憶猶新的溫馨回憶。我來美後六年裡,收到他以蠅頭小字寫給我的61封英文家書。書信內容,有家庭瑣事,幫我分析我和男朋友感情的起伏,我的功課,生活點滴。英伯伯總是有問必答。這些美好的回憶給我幫助,給我力量,伴我繼續在這無常的世間,面對各種多變的人生路上邁進。

英伯伯的一生,歷經中國半世紀的狂風暴雨,他磊落的人品、寬廣的胸襟、廣博的學識,獻身國家、奉獻教育的光輝形象,樹起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豐碑。他是大器之才,命運繫於國運。他的一生在天翻地覆的歷史洪流中,顛沛流離,支離破碎。人生盡處是荒涼。

英伯伯駕鶴西歸後,我一直在設法和他大陸的親人聯絡。並不是英伯伯生前交代我做什麼,而是我覺得,從小到大,英伯伯一直瓦古綿長的愛護我,但我連送他最後一程都沒做到,自責排山倒海而來,對他有著揮之不去的歉疚,真的想報答他老人家。

「感謝上帝,在英伯伯仙逝十一年後,1980年的復活節,我和英伯伯的三兒子英若誠在地球另一面的美國麻州,哈佛大學見面了。那時的他也是51歲,我40歲。我當時並不知道英若誠是大陸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當然更沒有料到他會進入政壇,被任命為大陸文化部副部長。見面後,我把英伯伯留在我名下國大公教保險受益金和我手邊所有英伯伯的資料,照片均托英若誠轉交英伯母。我一直有個心願,想把英伯伯的小女兒英若嫻接到美國來。自與若誠見面後,在短短半年裡,也就是1981年春,我竟然把若嫻妹辦來美國留學,進入麻州波士頓学院物理系。後來她成為波士頓学院第一位拿到博士學位的大陸留學生。英伯母曾來信说:「...飲水思源,永遠記住是你所賜。我們全家對你的感激之情,豈是言語所能形容。他父親在天之靈,必定會感到欣慰,並祝福你們....」。此後美國的大門就為英家後大打開了。我同英伯伯的子孫們也有了較多的來往,他們視我為英氏家族的一員,我深以此為榮。

時光如白駒過隙,這一切恍如昨日。英若誠於2003年離世,享年七十四歲。其他哥哥們除了六哥,也都在這些年間,相繼作古!我先生也在2016年脫離苦海。歲月帶走了他們,也帶走了我的青壯年華。青絲變白髮,小姐熬成婆。當今的我更能體會到什麼是當年英伯伯夕陽西下的人生歲月。

臺灣大學、臺灣輔仁大學與輔仁大學校友會,為紀念英伯伯,於1969年11 月共同發起「英千里先生獎學金基金會」,以獎勵臺大外文系及輔大各相關學系的優秀學生。近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在董事們的努力下,又建立了《英千里教授纪念網站》(In Memory of Professor Ignatius Ying)。讓同學們有一個交流的平台。

我和英伯伯第三代人的來往,始於英若誠的兒子一英達。那年他剛到美讀研究生時,學校還沒有開學,暑假在我家渡過。曾幾何時,英達已被冠上「大陸情境喜劇之父」的光環,是紅遍中國的大明星了。其他孫輩中英壯、英寧也都相繼在中國演藝界嶄露頭角。英小樂學有所成,已成為旅美華人畫家。想當年英伯伯曾告誠孩子們「長大之後,一不可為官,二不可從藝」,他老人家大概再也料想不 到,家中大半的子孫,不但和「藝」結下了不解之緣,並一路上大放異彩。我可以想像英伯伯在天國,拿著個遙控器,開心得時時微笑的說著「好孩,好孩」。

我人生中與英伯伯相識二十多個春秋。其中青少年期間,是伴隨在他身邊在台灣渡過的。那純真年代的美好,歷經時光的打磨,確依然是我記憶最深刻,最熟悉,最喜歡的旋律。到美後,有幸和他在大陸的家人聯絡上,搭起了一座座橋梁,自今也有三十多年了。放進大歷史看,這些悲歡離合都是小故事,但也映射著大道理。我同英家三代人的因緣見證了中國社會幾十年的變遷,跨越清朝、民國、抗戰、文革,述說著兩岸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很想梳理一下我與英家三代結緣的往事。每當我默默的翻曬那些彌足珍貴的照片、信及書集時,多想在回憶中,試圖能在大洋彼岸重溫「回家」的溫馨感覺。有時候又覺得船過水無痕,什麼都不記得了,我得趁腦筋依然清晰,中文字還會寫時,在記憶的大海裡,翻騰出一些浪花漣漪,幫助我記住這些刻骨銘心的美好回憶。也許英家後代和我的子孫有興趣知道這段不尋常的故事。也許這些往事能啟迪後之來者對先輩先賢的追思。我勉為其難地鞭策自己寫下去。

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歲月極美,在於它顯示真正的價值! 2019年 10月8日適逢英伯伯半個世紀的冥壽。12月27日是三哥英若誠16年的冥壽,這本書就算那白髮蒼蒼視茫茫的「妞妞」給他們父子在天國的祝壽禮吧!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