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3期 全球思維.在地行動

真福四端──饑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

陳擎虹

 

第一部份:前言

  真福八端的前三端第一、二、三端為煉路,第四、五兩端為明路,後三端第六、七、八端為合路。《內心樂園》一書作者吳經熊引聖詠 23 篇涵蓋這靈修三境界,使人更深入瞭解這篇聖詠的美妙和親切。

  聖詠廿三篇  上主是善牧

  上主是我的牧者, ..................................................

  我實在一無所缺。 .

  他使我臥在青綠的草場, . →煉路:初學之路

  又領我走近幽靜的水旁, .

  還使我的心靈得到舒暢。 ......................................

  他為了自己名號的原由, ......................................

  領我踏上了正義的坦途。 .

  縱使我應走過陰森的幽谷, . →明路:熟練之路

  我不怕凶險,因你與我同住。 .

  你的牧杖和短棒, .

  是我的安慰與舒暢。 ..............................................

  在我對頭面前,你為我擺設了筵席; ..................

  在我的頭上傅油,使我的杯爵滿溢。 .

  在我一生歲月裏,幸福與慈愛常隨不離; . →合路:成全之路

  我將住在上主的殿裏,直至悠遠的時日。 ..........

  藉前三端在黑暗中摸索、苦修、淨空了靈魂之後,結束「煉路」。「他為了自己名號的原由,領我踏上了正義的坦途。」第四端引人走向光明中愛的道路,即所謂開始「明路」的「成熟時期」;是靈魂田園百花盛開的階段,此即所謂「開花時期」;吳經熊還說:「由饑渴慕義的真福,開始了初級的默觀。」(《內心樂園》 118 頁)

第二部份:釋義

  「饑渴慕義」的「義」,胡國楨神父在討論分享時提出有兩種角度,一是社會學的角度,指的是面對社會,提倡社會公義,犧牲自己,為人流血;另一是靈修學的角度,指的是面對自己,活出天主生命,犧牲自己,為主殉道。吳經熊在《內心樂園》一書中,所談的「饑渴慕義」的「義」,指的是後者。所以,本文也就順其意,只探討「義」的靈修學部份。在此,引作者所下的二句定義,略作闡釋:

  一、「簡而言之,饑渴慕義的人就是熱切渴望在靈修上成全的人。」(《內心樂園》 110 頁)「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孟子盡心篇》)孟子曾以舜與蹠二人分別出人心的趨向,耶穌則以其人性深知我們肉身的需要,更以其神性領回我們迷茫的心靈。

  我們之所以熱切渴望,其實是來自聖子耶穌的呼召和指引,我們才會從追求物質的層面,轉向心神、靈魂的層面:

1. 「耶穌回答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裡來的,永不會飢餓;信從我的,總不會渴。』」(若六 35 )

2. 「在慶節末日最隆重的那一天,耶穌站著大聲喊說:『誰若渴,到我這裡來喝吧!凡信從我的,就如經上說:從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他說這話,是指那信仰他的人將要領受的聖神。」(若七 37 ~ 39 )

3. 「所以,你們不要憂慮說:我們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因為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曉得你們需要這一切。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祂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瑪六 31 ~ 33 )

  二、「我們還可以加上一句,靈修成全在於愛天主及愛人如己。」(《內心樂園》 110 頁)

  我們之所以渴慕成全,也是出於聖子耶穌的吸引和指示:

  「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五 48 )

第三部份:原由

  我們人饑渴慕義的原由,一方面是受天主完美之愛的吸引,一方面是受成全之愛的呼召,進而投身,以愛還愛。在此,回歸聖經,看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是如何說?又是如何啟示門徒若望和保祿的?

一、天主的吸引

1. 天主是愛:

   「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若壹書四 7 ~ 8 )

2. 天主具有:

(1) 主動性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三 16 )

   「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若壹書四 10 )

2 .利他性

   「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十三 4 ~ 7 )

3 .交流性

   「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他主人所做的事。我稱你們為朋友,因為我由我父所聽來的一切,我都顯示給你們了。」( 15 )

二、天主的呼召

1. 遵守最大的誡命:

   有一個經師問耶穌說:「一切誡命中,哪一條是第一條呢?」耶穌回答說:「第一條是:『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應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第二條是:『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再沒有別的誡命比這兩條更大的了。』」(谷十二 28 ~ 31 )

2. 彼此相愛的命令:

   「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十三 34 ~ 35 )

第四部份:核心

  吳經熊以為「基督的愛是救贖的核心。」(《內心樂園》 120 頁),並提到「基督愛的四個方向:廣、寬、高、深,每一方向都融入無限。」(《內心樂園》 120 頁~ 126 頁),在此,以愛為核心,看聖經中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祂的言行是如何展現愛的廣、寬、高、深?

一、廣度

1. 愛萬物

(1) 「你們仰觀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播種,也不收穫,也不在糧倉裡囤積,你們的天父還是養活牠們。」(瑪六 26 )

(2) 「你們觀察一下田間的百合花怎樣生長:它們既不勞作,也不紡織;可是我告訴你們:連撒羅滿在他極盛的榮華時代所披戴的,也不如這些花中的一朵。」(瑪六 28 ~ 29 )

2. 愛仇敵

(1) 「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瑪五 43 ~ 45 )

(2) 「寬免我們的罪債,猶如我們也寬免得罪我們的人。」(瑪六 12 )

二、寬度

  吳經熊闡釋的寬度,包括了時間和空間。仔細想想,天主的本性本體原就是超越時空,具有永恆性的。唯有我們人的肉身是短暫的,在時空內,受時空的限制。難怪中國人要追求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了,而饑渴慕義則越過有守、有為、有則的艱難困境,藉著恩寵,直接投奔永恆的天主。更何況這也是天主聖子主動啟示人的啊!

1. 愛到永遠

   「看!我同你們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廿八 20 )

2. 愛到天上

   「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給你們預備地方。我去了,為你們預備了地方以後,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為的是我在那裡,你們也在那裡。」(若十四 2 ~ 3 )

三、高度

  基督愛的高度,在此,不只是指境界,更是指高難度吧!這需要人先淨化對人情的眷念,割捨對事物的執著;進而喜愛屬上主的聖善,專注屬基督的真理。吳經熊則以更人性、含人情的話語說明這一點:「基督注視他們,對他們微笑,耐心引導他們,直到他們的愛除掉渣滓,完全靈修化。」(《內心樂園》 123 頁)並說:「門徒受教三年中,至少經歷三次改變。」(《內心樂園》 123 頁):

1. 第一次是在基督召叫他們時,他們拋下一切跟隨了他。

2. 第二次是在基督復活之後,他們放棄自己的意志,遵循天主的旨意。

3. 第三次是在五旬節,他們進入合路的階段,在此階段,他們與基督的

看法一致。

四、深度

  吳經熊認為一談到「基督愛的深度時,必須觸及奧蹟中的奧蹟:天主聖子降生成人。」(《內心樂園》 125 頁)他引述聖保祿寫給斐理伯人的一段書信:「你們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祂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祂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 5 ~ 8 )

  讀到這裡,不由人不想到老子曾以更簡約的文字,說出同樣的奧秘:

1.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老子》二十八章)

2.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老子》三十二章)

3.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三十四章)

4.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類,納也),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老子》四十一章)

5.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

第五部份:態度

  吳經熊引聖多瑪斯的話:「愛天主勝過認識天主」(《內心樂園》 127 頁)說明我們回饋天主大愛的正確態度就是以愛還愛,因為「『愛』使人敲門入室,『知識』卻使人止於門外。」(仝頁)當我們邁向「明路」階段,他以為「天主的完美日益向我們的內在顯示。」(仝頁),我們便「開始像聖若望一般理解:由於天主的全能,祂愛你以全能;由於智慧,祂愛你以智慧;由於美善,祂愛你以美善;由於公正和仁慈,祂愛你以公正和仁慈;由於最偉大的謙遜,祂愛你以最偉大的謙遜。並以最高的尊重,提昇你至與祂平等的地位,喜悅地向你顯示祂自己。對你說:我屬於你,且為你而存在,我樂於如此。為能屬於你,且將我自己給予你。」(仝頁)當我們逐漸瞭解這一切,除了感謝和讚美,就是以愛還愛了。

  在此,吳經熊用了《詩經衛風》「木瓜」這首詩,來說明天人之間愛的交流,顯得格外溫柔敦厚。這首詩原是春秋時代地方諸侯進奉木瓜、木桃、木李等土產,向周天子稱臣納貢;周天子則以瓊琚、瓊瑤、瓊玖等美玉 向衛國國 君酬謝答禮。這種雍容大度,也只能表達天主寬容慈愛的千萬,甚至億萬分之一呀!在此,引之如下:

  木瓜 詩經.衛風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天主對我們的大恩大愛,儘管不是我們人所能回報得了的,我們還是要在有限的生命中,盡其所能地以愛還愛,以心體心。就吳經熊所說:首先,是遵守聖子耶穌基督訓示的最大誡命;其次,是效法基督友愛謙下;再次,是淨化我們身心靈;再其次,是穿戴全副的武裝;最後,是憑藉完全的信心。在此,仍是以聖經為依據,補充說明其提示。

1. 遵守最大的誡命

   有一個經師問耶穌說:「一切誡命中,哪一條是第一條呢?」耶穌回答說:「第一條是:『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應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谷十二 29 )

2. 效法基督的謙下

   「所以,如果你們在基督內獲得了鼓勵、愛的勸勉、聖神的交往、哀憐和同情,你們就應彼此意見一致,同氣相愛,同心合意,思念同樣的事,以滿全我的喜樂。不論做什麼,不從私見,也不求虛榮,只存心謙下,彼此該想自己不如人;各人不可只顧自己的事,也該顧及別人的事。你們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祂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祂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 1 ~ 8 )」

3. 淨化我們身心靈

   「其實,我已由於法律而死於法律了,為能生活於天主;我已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了。所以,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我現今在肉身內生活,是生活在對天主子的信仰內;祂愛了我,且為我捨棄了自己。我絕不願使天主的恩寵無效。」(迦二 19 ~ 21 )

4. 穿戴全副的武裝

   「此外,你們務要在主內,藉他的能力做堅強的人。要穿上天主的全副武裝, ……用真理作帶,束起你們的腰,穿上正義作甲,以和平的福音做準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此外,還要拿起信德作盾牌, ……並戴上救恩當盔,拿著聖神作利劍,即天主的話,時時靠著聖神,以各種祈求和哀禱祈禱;且要醒寤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弗六 10 ~ 18 )

5. 憑藉完全的信心

   「我們既因信德成義,便是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與天主和好了,藉著耶穌我們得因信德進入了現今所站立的這恩寵中,並因希望分享天主的光榮而歡躍。不但如此,我們連在磨難中也歡躍,因為我們知道:磨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望德,望德不叫人蒙羞,因為天主的愛,藉著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羅五 1 ~ 5 )

第六部份:結語

  從煉路到明路,從克修到默觀,我們的身、心、靈須全部總動員。一旦靈魂渴望,與主親密結合;願意盡心盡力,一探真福究竟,尾隨耶穌步履;更去身體力行,實踐上主誡命,而與聖神同行。我們便會甘心吃苦,走完煉路,甚至在脫苦而出時,還不以為苦,也不知是苦;當柳暗花明又一村,邁步跨上默觀初階,那更是走在無人可伴的曠野,唯靠天降甘霖或摸索到沙漠甘泉,才能繼續走下去了。

  總之,回到本文起點:我們饑渴慕義,固是歸根復性的思鄉,更是以愛還愛的回饋。從饑渴到飽飫,這種身、心、靈的生命狀態和歷程,實源自生命之源的天主。天主的召喚,使人饑渴;天主的施恩,使人飽飫。因為,天主是無始無終的永恆,我們只是有始有終的過程。一旦有限回歸無限,小愛融入大愛,水滴跌落滄海;終於結束了游離狀態,有幸接上清泉的源頭。此時此刻,靈魂的饑渴才會解除,人心的飽飫自是富足。

  最後,還是引吳經熊《內心樂園》書中的兩句話和聖詠 63 篇「對主的渴慕之情」( 1 ~ 9 ),作為真福八端第四端「饑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這篇報告的結語:

  一、饑渴慕義的人甘受折磨,是更崇高的啟示果實。(《內心樂園書》 108 頁)

  二、饑渴慕義的人依靠聖寵,不憑人的意願和努力。(《內心樂園書》 118 頁)

  聖詠 63 篇  對主的渴慕之情( 1 ~ 9 )

  天主, 祢是我的天主,

  我急切尋覓祢;

  我的靈魂渴慕祢,我的肉身切望祢,

  我有如一塊乾旱涸竭的無水田地。

  昔日我曾在聖殿裡瞻仰過祢,

  為看到祢的威能和的光輝;

  因祢的慈愛比命更寶貴,

  我的唇舌要時常稱頌祢。

  我要一生一世讚美祢,

  我要因 祢名把手舉起!

  我的靈魂好似飽享了膏脂,

  我要以歡愉的口唇讚美祢。

  當我在牀上想起了祢時,

  我便徹夜不寐地默想著祢。

  因為祢曾做了我的助佑,

  我要在祢的羽翼下歡舞。

  我的靈魂緊緊跟隨祢,

       祢的右手常常扶持我。

第七部份:討論

胡國楨神父:

  「饑渴慕義」的「義」,一般來說,有兩種角度,一是社會學的角度,指的是面對社會,提倡社會公義,犧牲自己,為人流血;一是靈修學的角度,指的是面對自己,活出天主生命,犧牲自己,為主殉道。吳經熊在《內心樂園》所說的「義」,完全是從靈修學的角度來談的。所以陳擎虹的釋義,可以說方向正確。不過,還是可以補充,提一下社會學的角度,再略過不多去談,這樣會比較完整。像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就是以這個「義」的社會學為基礎,發展出來的。

  吳經熊說的「基督愛的四個方向:廣、寬、高、深,每一方向都融入無限。」原出處是引自聖保祿「求賜信徒認識基督的愛」:「因此,我在天父面前屈膝──上天下地的一切家族都是由祂而得名 ── 求祂依照祂豐富的光榮,藉著祂的聖神,以大能堅固你們內在的人,並使基督因著你們的信德,住在你們心中,叫你們在愛德上根深蒂固,奠定基礎,為使你們能夠同眾聖徒領悟基督的愛是怎樣的廣、寬、高、深,並知道基督的愛是遠超過人所能知的,為叫你們充滿天主的一切富裕。」(弗三 14 ~ 19 )

  至於基督愛的四個方向:廣、寬、高、深,我們可以整體來看四部福音。對觀福音中的瑪竇福音,重點在說基督是新梅瑟,把基督救贖的愛,拉到高處;路加福音寫基督愛的歷史性和社會性,是指向新天新地,具有寬度;馬爾谷福音說基督是受苦的默西亞,則有廣度。這三部對觀福音具寫實性,富有社會意識,屬於殉道者的靈修。第四部若望福音,便具深度,是靈修的福音,談的是基督與我生命關係,如「天主是愛」、「基督是道路、真理、生命」等的話,具哲理性,屬於精修者的靈修。

  再來,我要講的是人的存在問題。就康德的存在主義說法,人的存在有三幅度:

  一是生理幅度:人的物質性的生命須保存下去,人渴望健康長命,但活得再久、再好,終不存在。

  二是倫理幅度:這指人的道德、名聲層面,人行善避惡,努力修德。但,人永遠這麼完美嗎?常一念之差,一足之失,一生名聲全毀。

  三是價值幅度:人追求學問,學士、碩士、博士;追求完美,藝術、美麗、塑身。誰都知道,終無所用。

  二十世紀基督教講存在主義的神學家田力克就曾說過,人在此世的存在,都是薄弱無根基的。全人類皆由此世的存在,走向不存在。我們要根植於深厚的大存在,一旦小存在與大存在不連接,生命便薄弱了,總是不滿意,無法接受,不能忍受。但,人雖不能忍受,還可希望;希望仍不足,就難免失望;一落失望,便易絕望。這都是沒有根的生命!

  有信仰的生命則在不滿意時,仍可接受;在不能接受時,還可忍受;不能忍受時,還可充滿希望;在沒有希望時,也還不致絕望;真絕望了,仍能勇敢活下去。這便是信仰,是小存在建基於大存在之上。信仰帶人走向存在本身,如小存在立足於大存在。人走到邊際經驗,是處於存在或不存在的一線之間,如破產、生病、戰爭 ……等狀況下。人在軟弱時,無法靠自己,自然便會尋求與存在本身連接。這存在本身是否意味天主?田力克不從宗教來定論,他認為任何堅持活下去的人,如聖經所說:「破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的燈芯,他不吹滅。」(依四十二 3 )這些走在破碎邊緣的人,就是宗教人、信仰人。其實,人愈想抓住生命,就愈喪失生命。正如耶穌所說的:「誰獲得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誰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瑪十 39 )

  現在的神學家如齊克果、田力克等,和其他宗教如佛、道、印度 ……等,都是用不同的象徵,說明同樣的生存本質和經驗。其中田力克的說法,是各家都聽得懂的。

蕭淑美 :人都有限制,都很軟弱。當人失敗、挫折、不滿時,較能意識到信仰。從社會角度來看,在幫助別人中看到天主,分享天主,就比較剛強。人在成功時,不容易意識到人存在的薄弱。

  賴惠珠:海嘯一來,人不論剛強、軟弱,都無法逃避,全須面對這種邊際危機。

  胡神父:這個時代強調剛強教育,佛家說不執著,儒家提醒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都是透過學習來悟道。我們則是求天主恩寵,不憑人的意願、努力。

  賴惠珠:世事薄弱,存在是觀念問題,不在行動。聽田力克神學,才明白為何要放棄地上世物(人間的事),追求天上永恆(天上的事)。

  周臻蔆:首先,未經小存在,如何知大存在?其次,所謂邊際經驗,聖經似乎把人無能化,凡事求神。也許我沒有太多的邊際經驗,不易體會小存在和大存在的問題。

蕭淑美 :為何說軟弱是很大的祝福?因為這是得到信仰、作見證的機會,為自己,也為彰顯天主。

  周臻蔆:為什麼要受苦受難,才體會天主存在?其實人在快樂時也可體會啊!

  胡神父:平日祈求天主,幫助我們隨時與大存在有聯結。雖然我窮困、生病、死亡,我仍能從大存在取得力量、天國財富,不怕邊際經驗,因現在即是永恆、復活。內在愈踏實,愈不怕落入真正的存在,因天國是整體性的。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