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書裡頭描述耶穌一天的生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衪的確跟我們不分軒輊。也就是說,祂也如同我們一樣,以工作和休息來度過一天。因為工作與休息是人生存的基本條件。不過,耶穌的工作和休息都是為了彰顯天主性。所以說,祂的工作和休息就是祈禱。那麼,基督徒的祈禱又是什麼呢?不是別的,就是讓天主在我們身上做主。
耶穌的門徒保祿勸勉得撒洛尼教會的信徒們:「不斷祈禱。」(撒五 17 )或許有人會想,我們怎麼能夠不眠不休地不斷祈禱呢?或許有人猜想,他的意思是要我們盡可能常常祈禱吧!不過,正如剛剛所講的,耶穌的工作與休息是以彰顯天主為目的,因此,我們只要忠實地效法耶穌,就對了。
其實,不管是求恩祈禱或者默想、默觀祈禱,都顯示我們人是具有位格的存有。具有位格的存有正意味著關係的存在。而關係的存在則又表示:人不只是個人而已,且是超越個人的存在。換句話說,「真我」或者說「全人」不可能只在個人身上發現,更是超越個別性的,要在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人與靈性的存有之間的關係中,才得以發掘。為此,祈禱的本質是一種真我或全人的表達行為。
在天主教的道理中,之所以說天主是「位格神」,乃因我們通常把天主當做「對象」,故比較容易忽略天主原來不是一個對象。那麼,我們該如何了解這個說法的涵義呢?我贊同的解釋是:天主雖然不是對象,但祂卻是我們有限的人能夠體驗到的神。同理,天主所創造的人,也是具有位格的,這意謂人除了具有具體看得見的對象外,也有肉眼看不到、不能被任何概念或思考所限制的神秘存有。
所以,我們的祈禱雖然是向好像是個對象的天主祈禱,事實上,通過祈禱,我們也確實能夠體會到無限天主的存在。因此,從這個層面來看,靜默的祈禱的確是一種很適合體悟到無限天主存在的方法。
我想,大多數的靈修神師都強調:就祈禱而言,「靜默」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他們認為靜默是一種空虛自己的態度。靜默主要是試圖停止傾聽我們內在需求的聲音,好準備聆聽天主的聲音。但是,這種說法也只是一種類比罷了。也許可以這樣說,我們暫時不讓自己的意識控制自己,且讓自己去體會本質上無法對象化的天主狀態。
靜默談何容易﹖我們都有經驗。一想靜默,許多雜念就開始叢生,彷彿值夜班站崗的阿兵哥一樣,頻頻地行禮交班。要不然就是,自以為完全進入靜默了,可是一瞬間,卻發現自己已經進入舒適的睡眠狀態。
說實在的,靜默是一種有助於平定心情的好方法。舉例言之,有時候,雖然天氣舒適怡人,我們卻無心享受它。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心情被不愉快的事情所盤踞。此時,我們可以適時以靜默作為超越心思的辦法。
通常我想靜默祈禱時,喜歡採用佛教的禪定法。按我的經驗,這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法。禪定法所用的呼吸、姿態、感官的調整,能幫助我進入接近靜默的狀態。在天主教會裡,積極修習這種禪定法的,不乏其人。
現在我稍微簡介幾種方法:一、全神貫注呼吸。二、止觀(覺)身體。三、冥想一個字,比方,唯獨想「主」。也許有人會有興趣知道:一旦進入後,若如同海浪一樣波濤洶湧地興起雜念時,該怎麼辦呢?我建議採「承認事實」的方法來處理。我所謂的「承認事實」法,指的是,蜂擁而來的任何念頭,盡量不要添加任何判斷,放手任由它去吧!說真的,在某種痛苦磨練下的人也能夠練就這種態度。不知道你們是否看過「美麗境界」( The Beautiful Mind )這部電影?片中的男主角就是學得了這種態度。
或許有人會好奇,佛教的禪定法是否適合我們基督徒以體會天主為目的的祈禱呢?這問題不足為奇。因為坐禪是以切斷人的意識運作,以停留在無念的境界為目的的修行法。因此,難免會懷疑,在無念的狀態,我們如何能感覺到天主或聽到祂的聲音呢?其實,恰好相反。正如前面我所提「位格神」概念的理由就在此:我們把天主當做位格神,是因為我們用這概念來呈現,不是因為我們要把天主對象化,而是要說明天主雖然是無限的存有,但祂仍是我們能夠體會到的神。至於無念的境界等於是處於沒有「人為」的境界。而天主無所不在,所以我們在無念的狀態中,等於與沒有人為的天主同在。
可能有人會繼續質問,我們基督徒最主要的是學習福音中的耶穌,所以練習達到無念的境界有何意義呢?不是平白浪費時間嗎?對於這樣的質疑,我以為不必擔心,因為默想福音,我們不單能夠找到時間,說實在的,靜默為我們也是一種淨化的作用。我們的靜默行動宛如一瓶含有雜質的水,受外力搖動時,瓶內的狀態一團混亂;但將瓶子放置下來,水開始慢慢淨化,井然有序漸漸呈現,終至一目了然。
我舉一個實例:有一所佛教團體經營的特殊高中,其中就讀的,多半是被一般高中退學的學生,他們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環境不穩定,對很多事情的看法比較傾向不滿,且持否定態度。教導這類學生,通常有些辦法:例如,利用宗教道理班或倫理課程,提供學生服務他人的實習課程機會;也許有時像嚴格的軍事訓練一樣,讓他們親身體驗痛苦的時刻。可是,這所佛教高中卻別出心裁地採用禪定,讓他們每天在固定時間學習打坐,結果他們的生活態度漸趨平穩,回復正向的人格素質。
我對這樣的結果樂觀其成,因為禪定能幫助他們回復內在天賦的淨化能力,也就是善的力量。有如先前我曾提及的靜默,為我們是一種空虛自己的行動。人一旦空虛自己,便容易順應善的力量。
無可諱言,天主教徒採用禪定法來進入靜默狀態,也是一種練習空虛自己的方法。不過,也許會萌生一種比較:基督徒的空虛自己是出於個人的自由意志選擇,意即,為基督徒而言,空虛自己是屬倫理價值;換言之,是種謙遜的德行;而禪定法則是追求斷絕意識的運作,期望達到真正的靜默。所以它是一種物理性的空虛自己,而非含有倫理價值的自我空虛。
這種思考的確有其道理。可是,我們從耶穌身上所目睹到的,不只是倫理價值的空虛自己而已,更是天主性本身。然而,我們解釋天主性的說法之一,乃是「全善」,也就是愛。因此可說空虛自己是超越倫理價值的一種天主愛的圖像。
最後,我要講的一點是有關聖依納爵的默觀祈禱。對這種祈禱方法,我想不少人已身體力行。聖依納爵的「神操」之所以在教會內廣泛推行,是因對大多數的教友來說比較容易,而且為增進信仰有不容輕忽的助益。
雖然有些人覺得聖依納爵的祈禱方式相當複雜,且用太多理智。可是,按我的了解,聖依納爵的默觀祈禱有兩種卓越的特性:一是祈禱時運用「五官」,另一是運用「想像力」。在「神操」裡頭,聖依納爵對祈禱者有清楚的目的,便是認識耶穌。然而,認識耶穌的最基本管道,便是默觀福音。如果聖依納爵生在現代的話,你們猜他會從事哪種職業?我想他不一定會當神父,很可能擔任導演。因為他好像深切了解如何把福音的內容解析得更生動化。事實上,五官是人生活的標誌,想像力是特殊化或內在化的工具。按照聖依納爵的默觀方式祈禱,文字化了的耶穌透過我們的五官,開始有了立體感、有動作、有聲音、有顏色、有香味、甚至還可以讓我們流口水呢!足以化為具體的行動,富有臨場感。此時,每個人的想像力有了不同的運作:因為人的想像力受限於自己有形、無形的經驗。祈禱者運用五官時,若不用想像力,嚴格說來,根本不可能實行聖依納爵的默觀祈禱。所以我說,想像力是特殊化或內在化的工具,因此,每個人若經驗迥異,所想像的自然不同。由此可見,在聖依納爵的默觀祈禱中,我們能夠認識活生生的耶穌,而且是參與個人歷史的耶穌。
那麼,我們現在稍微試試,運用五官與想像力來默觀路十九 1 │ 10 這段福音:一個朋友都沒有的稅吏長匝凱,在樹上聽到作夢也料想不到的聲音:「匝凱,你快下來!因為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此時此刻,很強烈的震撼有如觸電般貫通整個匝凱的身心靈,令他感動莫名。他馬上下來,高興地款待耶穌。那時,他家破天荒地產生前所未見的情景:之前,他家像冰庫般,從來沒有人眷顧過。而此刻,他家的大門敞開,很多人跟隨著有如和風般的耶穌湧了進來,一起參加一場盛大的宴會,宴會中的佳餚美味和歡樂聲傳到附近窮人的耳裡,他們滿懷驚訝,並好奇地爭相前來瞧瞧,匝凱也立刻歡迎他們進來,先讓他們沐浴,穿上他所準備的乾淨衣服,參加慶祝。那時,他家的花園正盛開著許多美麗的花朵,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而在一株濃密的樹蔭下,聖母正愉悅地端坐默思。這就是匝凱的春天,在這美妙的情境中,他的心也隨之溶解了,完全皈依耶穌。他說道:「主,你看,我把我財物的一半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這下,輪到耶穌被匝凱的真情所感動,便遂說:「今天救恩臨到了這一家。」
如果你學會運用五官和發揮想像的默觀聖經情節,不僅生動化地豐富了聖經文字,而且趣味化地充實了祈禱生活。這時,有人再問你:「祈禱難嗎?」我想,你一定會很開心地說:「不難。一點都不難。」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