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耶穌賜給我們福傳的使命
耶穌如何福傳
這次避靜的主題是傳福音。首先,我們回想一下,傳福音時,曾有那些感覺?會不會擔心對方有反感,以至於影響彼此的友誼?會不會因為沒有效果,而產生無力感?會不會知道很多方法而不知如何下手?我想,害怕被人拒絕、害怕影響人際關係,都是人之常情。我們來此避靜,不妨利用這裡難得的環境,和耶穌談談我們的害怕。
進一步探討福傳之前,不妨先看看耶穌是如何傳揚祂的理念。
耶穌到各地宣講、治療病人,行奇蹟,和人做朋友,講故事,和經師辯論,以及獨自深沈的祈禱。
耶穌並沒有親臨世界各國,在世壽命也不算長。如果祂是全能的主,似乎應該用更有效率的方法,讓全世界都永遠的皈依於祂。然而,祂卻選擇了少數的人,透過愛以及更深的培育,和祂合作,世世代代把福音精神傳遍全世界。
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就是被選中的合作者。
救主的使命
我們也來探索看看教會對福傳的訓導。《救主的使命》通諭(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一九九○)提示我們:
‧傳教活動是所有基督徒、所有教區和堂區、教會機構和善會的份內事……傳播福音是教會能給予每一個人和現世人類的首要服務。
‧現代世界中,存在著一種傾向:把人減縮到只有橫面的向度。
所謂橫面的向度,意即:只關心曰常生活的食衣住行。其實,人還有超性的向度;渴望瞭解生命的意義、人生的目標;除了人與人的交往,在心靈上也想和神能夠溝通。
傳福音是否會妨礙別人的自由?一方面,我們需要尊重對方,一方面,也要瞭解追求超性的向度,也是每個人的權利。通諭分析道:
‧宣揚基督並為祂作証,以尊重良心的方式進行,不算侵犯自由。
‧廣大人群有知道基督奧秘富鐃的權利。
‧基督徒為基督及基督徒的生活作証,是服務他們的弟兄姊妹,並對天主是一個適切的回答。
‧我們去傳福音不是因為我們比別人更好,而是我們白白得到特殊的恩寵。那麼,我們要傳的是什麼呢?
毫無疑問,要傳耶穌的愛。由於罪的後果,人與天主之間有了隔閡。試想:親子之間不能來往,對雙親而言,是多大的痛苦。天父創造了人類,當然也很想解決類似的不幸。其次,祂派遣了愛子來到人間,甚至犧牲性命,以消除天人間的障礙。
傳福音不是一個概念、或教條、或方案,而是把一位活生生、有面貌、有感情的人--耶穌,介紹給世人。耶穌邀請我們和祂合作,實際上,祂做了大部分的工作。
超性的力量
有人認為:行善即可,不須信天主教。行善是很好的,但是可以更深入。努力做好事,難免會疲憊,或遭到挫折,就很容易放棄;若能感覺到超性力量的加持,那就不同了。行善時,常常想一想,這是來自耶穌的邀請,問一問主耶穌對我的期許,並祈求祂賜予持久的毅力,接受祂的帶領。
傳福音時,耐心聆聽、尊重對方的意見,也是要緊的。如果對方覺得我是在勉強他,效果當然是不會好。即使不同意他的見解,仍然耐心地陪伴,他會有被包容、被愛的感覺。
我們仔細看看耶穌給我們的福傳使命是什麼?
耶穌便上前對他們說:「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冼,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廿八18-20
這段經節包含兩層涵義:一、普世的幅度:宗徒受派遣,進入世界各角落。二、能力的幅度:他們不會單獨進行這任務,而是接受聖神的德能和耶穌的助力。所以,聖神是福傳使命的主要行動者,我們只須配合聖神與祂合作,不必害怕。祂會給我們恩寵去完成我們的任務。
偶像會妨礙人們認識真天主。偶像是人自己製造出來的假神明,期望藉此滿足心靈中最深的渴望。然而,只有天主才能補救人的無知及滿足心靈深切的渴望。接受耶穌需要放下一些事情;需要有更開濶的胸襟。
傳福音的對象有三:一、還不認識耶穌的人,二、久未進堂的教友,三、教會內的弟兄姊妹。教友團體的共融,為主耶穌作見証,這樣的團體,對福傳是有所助益的。
把痛苦獻給耶穌
傳福音會碰到很多障礙;包括:身體的疲倦、內心的冷淡、基督徒之間沒有合一以及一般人過分注重俗世生活等。此外,人情因素也會造成困擾:對方如果不願意接受,以為我們想推銷某種產品,或是引發激烈的辯論,我們難免會擔心傷害彼此的友誼。這時,不要害怕,而是回過頭來問耶穌,我該怎麼辦?求耶穌,為我開一扇門,給一個機會,讓人認識祂。
梵二邀請大家做深刻的內心革新,以便在對自己傳播福音的責任具有活潑的意識後,能承擔一份對萬民傳教的工作。
福傳的使命來自天主;當然不能因為有困難就置之不理。天主既然要我們答覆祂,必然也賞賜我們適當的才能。即使在痛苦中,依靠天主,還是可以福傳,不要把痛苦白白浪費了。當我們把痛苦獻給耶穌,從生命的低谷中走出來,這樣的經驗分享給周圍的人,對他們是有幫助的。
平信徒的特有使命
以團體的力量,傳揚福音,應更有效果。雖然,團體成員之間的磨合是一項挑戰,藉著設定共同目標,傳揚福音可以凝聚團體的向心力。
即使在基督文明不是主流的社會,天主早已存在。以台灣社會為例,「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等觀念,普遍深入人心。佛教團䪆對窮人的照顧,對大自然的尊重,和我們的理念是相通的。
平信徒在日常生活、工作環境裡,所接觸到的人與事,和神父、修女的經驗是不一樣的。現代人不喜歡聽一堆大道理,喜歡看到實踐的典範。
因此,平信徒的俗世特徵,即在依靠聖神引導,以入世的經驗及生活的見証,將福音的希望,傳揚給現世社會。
反省:
‧我對宣揚福音的使命最擔心或害怕什麼?
‧對宣揚福音的使命,有沒有什麼吸引我的或給我希望的?
‧耶穌,你渴望誰能聽到你的福音,誰能體會到你的愛?
‧耶穌,你渴望如何善用我傳福音?
聖經章節:
瑪廿八18-20、路五1-11、宗二1-13
貳、信仰:禮物、選擇、熱忱
具體福傳該如何進行?
簡單而言,有三個面向:一、祈禱,二、行動,三、交談。
首先來談談祈禱。為誰祈禱呢?當然是還不認識耶穌的人、傳福音的人以及身負福傳使命的教會。
祈禱的方式很多:念玫瑰經、朝拜聖體、默想和拜苦路等等。
祈禱時,把我們的心奉獻給主耶穌,為特定意向,有時需要犧牲。犧牲不見得只是守齋、克苦等等;少看一眼手機、放棄一段連續劇、把內心靜下來,也算是一種犧牲。遇有挫折,回過頭來問問耶穌,我該怎麼辦?是一種信德的表現。
信仰,是我們白白得來的禮物。如何探索、欣賞甚至分享這份禮物,就是我們的功課了。
行勳,意味著服務。德勒莎姆姆照顧垂死老人及病患,感動了多少人心。台灣社會的移工是需要關懷的,如果覺得個人力量微薄,不妨加入適當的志工團體;譬如:天主教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堂區裡需要的教理老師,也是不錯的選擇。
交談,可以從簡單的寒暄開始。聊一聊高興或難過的事,從而彼此瞭解、關懷,是一種交友的方式,進一步再談一談對退休生活的渴望和生命的意義,可藉機分享自己的看法。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互動,往往比教義宣導、要理問答,更能觸動人心。
對有些人而言,在交談時,提到耶穌;直接宣講耶穌基督的道理,並不困難,這是一種福傳的能力。教宗本篤六世提醒我們要在喜樂中傳福音。世界上有許多人渴望喜樂、害怕孤獨,我們的信仰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信仰是一份禮物
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擔保,是未見之事的確証。因這信德,先人們都曾得了褒揚。-希伯來書十一1-2
我們已以理論的角度談信仰。現在讓我們回顧一下自己接受天主教的過程。如果沒有聖神的恩寵和帶領,我們是無法維持信仰的。
信德是天主賜給的禮物。在這同時,天主給了我們自由。我們有充分的自由決定是否接受、善用、或分享這份禮物。
當孩子領了洗卻不進堂,身為父母的我們該怎麼辦?高壓勉強他,還是什麼都不管,放任他去?其實,在這兩極之間,還存有許多可能。譬如:和他一起祈禱、鼓勵他參加教會青年團體,結交好友、或動之以情,勸他為家人而進堂。畢竟,信仰是重要的祝福。孩子因年齡、成長過程、心態轉變等原因而疏離教會,我們當為此祈禱,而且要耐心誠懇地這樣做。持續地陪伴他、尊重他,愛他,孩子會感覺得到的。這也是為耶穌作証的具體行為。
信仰需要團體
有些人寧願在家裡獨自祈禱,探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團體中曾經受傷。那麼,耐心地陪伴、引介其他團體,或可解除此現象,讓他願意重新進入團體。在教會裡共融的重要,不僅僅能從別人身上看到榜樣,而且可以向主保、聖人等祈求恩寵,因為在聖神引導下,教會在天上和地下是一個團體。
信德並非孤立的行為。沒有人能夠單獨去信,正如沒有人能夠離群獨居。我們從他人身上看到榜樣,也該把信仰傳給他人。這樣,信眾就像一條鏈子,每一位就是其中的一個環扣。如果看不到信仰的榜樣,我難以深入其中。同樣,也該自我期許,藉著自我的信德,可以支持別人。
信仰追隨真理
正如信仰是禮物,人的理性也是天主給的禮物,也應善用。不必害怕深入探索心中的疑慮。有人懷疑,看不見的天主真能保佑我嗎?可能只是自我安慰罷了!其實,不必害怕這樣的挑戰,問一問耶穌是怎麼說的?深入探討問題,可以加深信仰。此外,像童貞女受孕、聖體聖血、彌撒重現兩千年前的最後晚餐等等,對沒有信仰的人來說,是很難以相信的。我們傳播福音,不要怕追究這樣的問題。
聖經以不同的方法表達真理。有些是史實,譬如:耶穌被釘十字架;有些是比喻,譬如:在創世紀裡,天主七天創造了世界,表示一個過程。又如:新約中浪子回頭的故事,是要講述悔改的真理。除了自己祈禱,請教合格適當的人士,也是很好的選擇。
渴望更深入的認識,需要更大的信德以及日益熱切的愛。即使信仰在理性之上,但在信仰和理性之間,絕不會有真正的衝突;天主賜給我們信仰和理性,我們不必害怕科學、理性或創新,這些都讓我們更認識天主的身份、本質與愛。
信仰需要恆心
耶穌邀請我們鍥而不捨地活出信仰。有時候,我們難免懷疑犧牲奉獻值得嗎?真有天堂嗎?產生懷疑不是罪,受到誘惑而放棄信仰才是。出現懷疑是危機也是轉機。因為其結果可能正向發展,也可能負向。如果未經深思就輕易放棄,而失去信仰,豈不可惜!反之,這些考驗是一個機會,讓我們考慮生活中什麼是重要的,信仰可以在考驗中變得更深刻。
讓我們看谷九23-24:
耶穌對他說:「『你若能,』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
小孩子的父親立刻喊說:「我信!請你補助我的無信罷!」-谷九23-24
這個故事的背景是:一位父親祈求耶穌治癒他的孩子,雖然他的信心不足,但是他還是開了口,求耶穌補助他的不足。坦白承認信仰不完美,仍然可以像福音中的這位父親,靠著耶穌彌補我們的缺憾。這樣的經驗不僅加深我們的信仰幅度,還可以分享給周遭的人。
內心的懷疑是正常的。不過我們如何面對內心的疑問?我是否不願看它,就讓它蔓延;還是我願意把它擺在耶穌面前,承認它,跟耶穌一起看看?疑問可以幫助我們加深信仰。
反省:
‧我的祖先如何影響或塑造現在的我?祖先有沒有影響我現在跟耶穌的關係?
‧回顧我信仰的歷史……誰最影響我的信仰?
‧回顧我信仰的歷史……有沒有一個經驗讓我體會到主對我的愛或照顧?
‧對我來說,做一個天主教徒,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使我信仰成長最多的經驗是什麼?
‧我對信仰的哪一方面最懷著感恩的心?
參、依納爵式的默觀
準備:
‧預留一些時間…找一個安靜的祈禱地方…緩慢地深呼吸幾次。
‧預備經:做一個預備祈禱,求天主祝福和帶領。例如:
主啊,我感謝祢臨在於我內。現在,我把接下來的時間奉獻給祢,
求祢帶領我的心靈和思想。願我所有的感覺和思念都是為了全心、
全意的讚美和侍奉祢。阿們。
‧求恩:求天主賜予恩竉。換句話說,告訴天主,你渴望得到什麼?……例如:在生命裏作重要決定所需的智慧、在某段關係中得到平安、在傷害中獲得醫治、有力量去堅持、與基督有更親密的關係、或是其他渴望的恩竉……
默觀:
1.回顧周五晚間的泰澤祈禱,以及第二天兩場主題演講的主要內容。
2.祈求耶穌賜你所渴望的恩竉,隨心與祂交談。與耶穌分享你生活的現況,或祈求你內心掛念的事情(尤其是那些你特別關心、盼望、渴望的事情)。留意你的情緒,並用心與耶穌交談。
3.聆聽耶穌。祂有對你說什麼嗎?耶穌是否有用動作或手勢來回應你?你應靜默地與耶穌在一起,以不完美又脆弱的真實一面來到耶穌跟前,加深與祂的親密關係,並品味祂的臨在。
4.默觀祈禱的重點不在時間的長短,而是向耶穌開放自己與祂相遇,享受祂的臨在。
5.以天主經作完結。
默觀後:
‧小休一會兒。轉去其他地方或改變身體的姿勢。
‧花幾分鐘時間去回顧整個祈禱…有什麼觸動你?
‧只需要留意那些你注意到的。
寫下你祈禱體驗的要點:
在小卡片上,寫下耶穌對我有何邀請?寫下我打算如何回應此邀請。
(這樣的書寫,能幫助我回憶自己與天主互動的歷程,也可作為團體分享的材料或據此請教靈修導師。)
問與答
一、避靜中的一些想法,如何知道是來自耶穌的啟示,還是自己的思考?
答:這問題涉及到如何分辨;聖經中有好樹結出好果子的比喻,從果實可以知道樹的好壞。
假如:在避靜中得到的想法,帶來平安、力量、喜樂和愛,那就是來自耶穌;如果帶來的是害怕、憂慮、自我中心和埋怨,就不是來自耶穌。有時候,不是那麼清楚,需要耐心地觀察一陣子。
二、方神父曾在加拿大工作多年,目前則在台北聖依納爵靈修中心服務。文化不同,福傳方法會隨之改變。您以這方面的寶貴經驗,對小會如何落實「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之宗旨,有何建議?
答:我在加拿大服務的對象,也是華人教友為主。華人在加拿大長住,很自然地要融入當地的生活和文化。這過程中,學習去尊重不同的文化,是順利與否的重要關鍵。我們是大公教會,具有普世的視野和價值觀;最核心部分,放諸四海都適用的。當然,瞭解兩千年前,猶太人的生活,對我們會福音中,耶穌的教導和比喻,一定會更加深入。但是,這種背景知識,常常是學者專家面壁苦讀、窮首皓經累積的成果。不應是每個人的目標。一般人和耶穌的直接來往,在祈禱中向祂頃訴、聆聽祂的回應,接受祂的啓發和鼓勵,勇敢地實踐,這些都是信仰的重點。我要強調,和耶穌的直接來往是要緊的;不要忘記,福傳使命來自耶穌,我們接受這個使命,會得到特別的恩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