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的養生智慧
王玉梅
新冠病毒在全球如火如荼地蔓延開來,確診和死亡人數急速上升,封城、封國、停工、居家防疫等措施不斷持續、擴大,令人飽受驚嚇,使我靜下心來省思:怎樣才不容易生病?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面對當前社會的巨變?一連串的問題喚起我2005年暑假,在山東中醫藥大學學習中醫養生的記憶。
當時校舍在濟南市的歷下區,大樓裡除了教室還有宿舍和餐廳,校園邊的小街什麼商店都有,著名的觀光景點: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等都在附近,因此雖人生地不熟,但日子過得很安全舒適。參加密集班的同學大多來自台灣,有護理師、營養師、針灸師等,他們不論在職或退休,都求知若渴地認真學習。課程豐富多元,由早上一直排到晚自習,教授資深又親切,朝夕相處同窗也成為好友。多年前我曾皮膚過敏的厲害,一位同學就曾不辭辛勞地到我家為我針灸治療。
我到達的第二天就開課了,課表中最令我好奇的是一門從未聽過的「黃帝內經」。《黄帝内經》是一本紀錄黃帝和他的老師,以問答形式,對人生本質探討的經典,分「靈樞」、「素問」兩部分。內容除了醫學,還包括心理、天文、歷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識。黃帝傳說是華夏民族的始祖,他聰明、敦厚、勤勉、領悟力強,由於對身邊事物觀察入微,因此請教老師的問題也極具關鍵性。其中開篇上古天真論裡,「上工(醫)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末病」的論述,令我印象最為深刻。
黃帝請教老師:聽說上古時代的人活過百歲又不顯老,今人半百就衰弱無力,是什麼原因?時代不同?還是現代人不會養生呢?他的老師回答說:那些懂得養生的人,取法天地自然五運六氣的變化,調和飲食和作息,所以能終其天年,活到天賦的百歲。被稱為「聖賢」的人,因順應自然,依日月星辰節氣的變化生活,不使形體過於勞累,也不胡思亂想,故身體也不易衰老。現代人飲食無度,起居作息無常,飲酒作樂毫無節制。尤其是,生命本應身心不二、內外合一,然其身心、內外大都是分離的,如此身體豈能不弱。
古人認為人生四季,也有春夏秋冬,故需四季分明地去調整生活,如果四季都選擇一樣的生活方式,後果必將不堪設想。如同各個季節採摘的藥材,也會有不同的療效一樣。因此孩子要像春天一樣充滿朝氣的成長;青年則要像夏天一樣奮發圖強;中年要像秋天步調平緩,以修補過往的不足;老年則要像冬天,平靜安祥地過日子。聆聽附設醫院中醫師裴教授的解說,使我發現自己的侷限,因而改變心態也很認真地學習起來。
「上工(醫)治未病,中工治已病」應該與現代公共衛生和防疫有關,亦包涵了人生終老時的關照,因此治冬病的醫生被稱讚「妙手回春」,就是因為他傳授正確的保養之道,使人在沒有發生疾病之前就化解了,如此才能老當益壯地安享晚年生活,也才能在完成人生旅程時平安地回歸天家。
裴教授裝扮樸實無華,雖然很像鄰家的歐巴桑,但説起書來生動異常,學生無不聚精會神認真聽講。她説,古代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以望、聞、問、切為人診斷治療疾病的方法,都是日積月累長期觀察歸納分析的成果。一般傳統中醫的養生之道,均由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做起,強調穿衣保暖是從小就要養成的好習慣,飲食要顧及消化能力,居住的空間不論大或小,均以自身感覺舒適為主。 行是指行路、運動,滿足溫飽後有人開始追求精神生活,修道、修行,甚至達到超越的境界。
上古時代有稱「真人、至人」的人,他們活動於自然山川之間,不為世俗生活牽絆,勤於修道使精神守持於內,故悠然自得地享受天年。的確,修行可使人謙虛慎重,並可增加個人覺察能力。修行的方式有許多種,不論如何都是需持之以恆的功課。就像早期東正教的教父,以短頌或耶穌禱文祈禱,最後耶穌禱文竟成了自發性的祈禱,似乎與他的心跳、呼吸結合,這樣不停的祈禱,使人平安喜樂,而有能力去幫助別人。
中醫時常會提到「虛」字,這一點我很有心得,因為我是早產兒,自覺先天不良,後天失調,故時常感冒,有時藥都吃完了,還感覺尚未痊癒,總要拖到感覺身體不虛了,才漸能恢復正常的生活。因此如何使身體不虛,才是養生之道吧。中醫統稱疾病為邪,一些虛症可用温補扶陽的方式來改善,使身體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簡單的説,禦寒是增加免疫力的好方法,正氣夠,邪氣就無法侵入身體了。
先天體質與生俱來,後天體質想要翻轉,不是吃保健食品或維他命即可達成。至今我才真正領悟,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習慣,才是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重要關鍵。「生活習慣病」才是養生的殺手。使我聯想到信仰生活,如果每天恭讀聖經、唸玫瑰經,卻將耶穌的話置之腦後, 思言行為完全不符合耶穌的教導,這樣讀經對他又有何意義,因此一定要改掉日常起居中不好的習慣,也要活出基督的精神,甘願謙遜地為人服務,成為祂永恆生命的見證人。
中醫不僅可以治病救人,同時也是一門蘊含人生哲理的學問。人在進化,病毒也會變異,人生病了才會去找尋藥物,永遠在跟病毒作戰賽跑。身體不好才生病?還是生病了身體才不好?中醫的説法是,身體健康了就不會生病。每年流感季節,我一定早早就接受預防注射,然而有一位好友,卻從不注射也從未感冒。由她身上我學到,正常規律的生活習慣是養生的必要條件,臨時抱佛腳是無用的。
裴教授曾強調,中醫中藥是雙向調節,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視狀況以逆法治療,如《黄帝内經》所寫「上病治下,前病治後,左病治右,陰病治陽」,例如:左腳抽筋,舉起右手就會緩解等。當時,我很希望藉學習經典,更認識自己,把生活過的有智慧,但種種原因使我之後沒再去山東,也沒有好好實踐所學,現在回想起來,心中不無遺憾。
今年庚子年,元月至今,世界各地因疫病造成的災難,不但令人難以置信也令人措手不及。每天閱讀許多無條件奉獻心智、財力,和因大愛而不顧個人生死存亡參與救災,令人感動的真實故事,使驚恐、焦慮的心得到莫大安慰。地球有如人體,一個地方得病其他部位也會受到影響。適逢慈悲主日,讓我們誠心地祈求上主仁慈憐憫,助佑人類克服軟弱,同心協力地走出疫病陰霾,共創彼此友愛的美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