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58期 58

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王玉梅

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王玉梅

 

 

新冠病毒肺炎流行期間,朋友傳來一個笑話。
城市居民全都戴著口罩,難分你我,進出大樓或社區,警衛不敢大意,必詳細盤查詢問:「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一時之間彷彿都成了哲學家。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直擊靈魂深處,很值得深思,使我想到與塞尚、梵谷齊名,藝術創作生涯充滿冒險與傳奇,和梵谷一樣都是過世後才真正享有盛名,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一幅名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要到哪裡去? 」

生於巴黎的高更(1848~1903),童年居住秘魯。他曾在商船上工作,亦曾服役於軍艦,因此乘風破浪地去過許多地方。1871年,高更從法國海軍退伍後,至巴黎成為證券公司的經紀商,雖然工作忙碌,但仍認真學習他熱愛的藝術創作。他非科班出身,但因知名畫家畢沙羅的指點和幫助,參加多次印象派的畫展,並和離開牧師職務的梵谷結為好友。

雖然高更家有賢妻和五個兒女,擁有優渥的環境和社會地位,過著人人羨慕的生活,但他並不快樂。因為他不愛股市追逐金錢的方式,也厭倦社交活動中彼此間的虛偽與矯情。1884年他離開巴黎,同時也離開了印象派團體,之後又移居妻子的家鄉丹麥哥本哈根。1885年婚姻發生問題,於是再返回巴黎,第二年,他去法國西北邊的布列塔尼作畫,反璞歸真的鄉間小鎮生活,喚起了高更童年在秘魯生活的記憶,他畫了許多作品,建立起自己獨特的風格。

高更發現,農民的生活很簡單,卻很快樂,因此開始反思生命的意義?以及什麼是幸福?什麼是自己內心最深的渴望?高更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人,反對殖民主義思想,並質疑歐洲人的優越感。他認為離開巴黎才能擺脫文明的束縛,因為他想平靜地生活,創作簡單的藝術。1888年,受梵谷的邀請到法南的阿爾過冬,居住二個月後就離開了,因為發生了梵谷的「割耳」事件。1891年,隨著遠方的呼喚,他毅然決然地搭輪船到南太平洋,法國殖民的大溪地生活,感受最原始的簡單和美麗。

那時,高更在巴黎藝術圈已小有名氣,他不顧家庭、遠走他鄉的做為,無人理解,家人更是無法諒解。或許在最原始的地方,過最簡單的生活,是他內心最真的嚮往和最深的渴望吧。他畫美麗的風景和聖經故事,也以文字紀錄當地民眾的生活,大溪地的原住民生活簡單,自己種植、自己織染、自己製陶器,主日會去教堂參加教會的活動。他們也有自己的神,人人經過神像前都會停下來膜拜祈禱。高更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了創作的泉源和夢想的天堂。

融入大溪地生活的高更,似乎找到了心靈的原鄉,樸實、純真的原住民給了他許多靈感。他怡然自得地畫畫、製陶,並將著作在巴黎發表。他的畫作形式簡潔、色彩鮮豔,沒有用前後遠近高低的透視法,因此他作品看起來很像色塊拼貼的織毯,也像教堂裡的花窗玻璃。在大溪地,他畫了許多充滿象徵性的人物的畫,使他的藝術創作提昇至一個新的境界。和梵谷一樣,他也畫了許多張自畫像來質問自己,有一張畫,他的頭頂上有光環,高更是希望藉繪畫藝術修德成聖嗎?

1897年,高更創作了一幅三米長如史詩般的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要到哪裡去?」這幅具永恆生命意義的名作,似乎將大溪地視為聖經創世紀中的天堂吧,人可以摘樹上的果子吃,孩子和動物玩在一起,他畫原住民安和樂利的生活,以及人的生、老、病、死。女兒的過世,更令他萬分痛心,那段日子,雖然高更疾病纏身,經濟情況也很拮据,但創作力並未因此而枯竭,反而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提出了大部分人心中的疑惑: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1901年,高更的健康每況愈下,在馬克薩斯群島度過痛苦的餘生。他一生堅持己見,不屈不饒、尋尋覓覓,至死都認為回歸自然才是正道。相信病中的高更一定也很期待,死後能回到天主大愛的懷抱吧。我想,人生是一條一步一腳印,努力活出基督精神,然後回歸永恆生命(天家)的過程。比起高更、梵谷二位藝術大師的坎坷經歷,我們實在太幸運了。

疫病流行期間,教宗方濟各每日晨間彌撒時,都為各行各業的人,包括病人、醫師、護士、照顧病患的人、老師、學生,基督宗教和各類團體,以及所有需要幫助的人祈禱。今天,他念及藝術家時説:「讓我們為藝術家祈禱,他們擁有莫大的創意,並通過美的道路,為我們指示該走的路。願上主賜予我們創意的恩寵。」聽來格外令我感動,特以記之。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