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68期 愛你的近人

社會有要求神職人員品行端正的權利

耿慶文

 

  最近兩個月來,西方媒體對美國波士頓一位天主教士的戀童癖醜聞,炒作得喧天價響。社會學家與宗教觀察家也引經據典,對天主教會的傳統及現行制度,進行嚴肅的分析與評論。喜見中國時報論壇新聞版也於三月廿四日刊登了殷惠敏先生的專稿,表達對天主教會的看法,及五月十日甯永鑫、戴宇光二位投書,為教會提出辯解。但是問題的癥結並不在教士獨身會不會助長戀童癖,或是戴保險套性交,能不能降低感染愛滋病的機率,而是一個傳統主流教會的運作體制,和它所宣揚的道德準則,對現世廣大社會人所產生的影響。

  目前困擾天主教會的戀童癖醜聞,並不是首發,或偶發事件。也不能歸結於所謂的美國「泛性文化」對某一個守獨身教士的心理衝擊。媒體報導指出:過去五十年來在加拿大、美國以及華人社會的香港都一再發生過。而問題最嚴重的一面是教會權威處理這類事件的掩飾心態,和社會輿論有意的淡化或姑息。多年來各地主教處置有戀童癖行為的神父,一貫作法是安排心理治療,同時調換服務的教區,但允許其繼續從事牧靈工作。心理治療雖然能幫助戀童癖患者在一定的程度內收斂性侵犯行為,但醫學界普遍認為戀童癖是無法根治的。因此,天主教會內部的共識也認為過去有些主教的處理方式,犯了嚴重的判斷錯誤。越來越多的宗教人士傾向主張教會對可能再度性侵犯兒童的神職人員採取零容忍政策。也就是說,不應對性侵犯孩童者存有矯正、改過後,就可以重新再任神職的僥倖心理,而必須用切除腫瘤的決心,將確認有一次犯行的神職人員,立刻逐出教會。

  社會有要求神職人員品行端正的權利。因為一般人透過宗教信仰來尋找生命的意義與生活的目的,並仰賴神職人員的輔導進行心靈改革,以奉行教義所提供的道德規範與處世價值觀。教會裡的神長實具有傳道、解惑及靈修輔導的多重任務,也因此受到宗教信徒無保留的信任和高度的尊敬。一旦這種稚子對母親般不設防的依賴情感受到踐踏,對受害人的打擊是既長遠且具有災難性的,也會使廣大的社會人對現有的宗教價值觀產生困惑。因此,不能用「有戀童癖行為的神父在教會裡的比例,其實並不超過一般社會上類似的統計數字」來模糊焦點。宗教團體中即使只出現一個利用神職來掩護變態性侵害行為的神長,都是不能接受的,都需要教會和社會立刻警覺和深切反思。預防之道一方面要鼓勵社會上公平、客觀的輿論監督,另一方面要積極檢討現行教會體制的適應性及決策過程的透明度,適時、適度並持續不斷地進行體制改革,以求治本清源。

  誠然,耶穌選了十二個宗徒繼承祂傳教的使命。十二個宗徒都是脆弱的人,其中一個還出賣了耶穌。所以,承擔當代宗徒使命的神父和主教當然也不會毫無瑕疵。這就在在說明了教會行政管理體制透明化,並配合社會司法監督的重要性。神職人員都曾經過漫長而嚴格的陶成,接受了信仰的感召,放棄物慾享受,而獻身宗教事業。媒體大肆報導少數個案所產生的心理影響,對絕大多數潛心修行,為愛德、公義與人類和平默默獻身的神職人員是不公平的。但信仰虔誠的教徒也都能接受:世上一切事務的發生,都是冥冥中自有安排,也都有其因果效應。天主教會內自清與改革的主張,已經開始互相呼應了。這段日子所經歷的痛苦和難堪,也許正是古老的天主教會新體制誕生前的陣痛吧!

 

擎虹主席:

  五月十二日中國時報以「重振教會,戀童癖不能姑息」為題,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稿。現附上未經刪節的原稿,請過目指教。

  每一期心泉都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分享神修心得與生活經驗之外,還能得到許多神長和老朋友的近況。但有關教會觀察的文字和教會改革的建言,不論教會內外的華文出版刊物裡還較少見到。神修與現世生活分不開,教會、神長和教友也是息息相關的。有些問題不討論並不會消失。我擬陸續就一些具有時效性的議題,提出一己之見,期能拋磚引玉,引發思考,並得到小會菁英們的反饋與指教。

 

    敬祈

  主佑

       

                                                                                                                        耿慶文上

                                                                                                二○○二年五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