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68期 愛你的近人

經濟發展與人類發展

戴台馨

 

  長久以來,發展給人的印象泰半侷限於經濟發展。祇要生產力提高,個人所得增加,就意味著經濟發展得順利。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經濟發展確實是台灣決策當局所選擇的重要社會目標,甚至是優先次序最高的目標。

  然而,幾十年過去了,目前台灣社會卻仍瀰漫在不安與困惑中,談到生活品質,更有萬般的無奈,不禁令人質疑:在每人所得已高達壹萬參仟美元的今日台灣,生活品質何以淪落到吃鎘米、喝髒水、穿不出美感、住廣告鐵窗圍成的牢籠、交通紊亂堵塞、教改步驟無序、娛樂設施缺乏的地步呢?

  追根究柢,實與台灣過去對「發展」(development)的看法錯誤有關:僅以所得提昇做為經濟發展的主軸,而忽略了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全方位關照,並重視各類面向相輔相成的配套措施。

  當社會的物質條件已經相當充裕,如果還想提高生活品質,則需對「發展」的概念,做更全面、更周延的思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森恩(Ama-rtya Sen)認為「發展」的定義是指:「擴展人們享有實質自由的一種過程。」

  因此,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經由實質自由的擴展,可獲享更大的選擇權,才比較有可能善度自認有價值的生活。

  每個人都擁有某些稟賦。若有機會、有自由瞭解自我的才能,並將這些稟賦充分發揮在利己利人的事情上,進而獲致某種成就,成全自己為某種族群、職業或身分中的一員,這種作為(doing)及定位(being)結合起來,就是一個人的功能(functioning)。

  善度自認為有價值的生活,就是儘量有所作為,肯定自我,而亦有所不為地選擇每一階段、每一時刻生活的一種態度。人們在做選擇與取捨之際,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制度架構的影響。欲達到實質自由的擴展與獲享,須建立制度。其中最重要的配套措施,大略有下述五種:

  1.政治民主:舉凡選舉、言論、出版、參政、監督與批判政府效率等。

  2.市場機制:指有民主法治支持的市場機制。

  3.社會上層建築:如:義務教育、健保、兵役制等。

  4.資訊透明化:透明化的訊息,有助於人們對生活各層面活動的參與及事先的預測,對個人生活形成實質且深遠的影響。

  5.社會安全網絡:失業津貼、貧民救濟、災區就業工程立法等社會安全體系,須在經濟安定繁榮的年代,就審慎規劃建制,並穩定維繫。

  就上述五種配套性措施而言,台灣已有政黨輪替的事實;市場機制也有相當長的歷史,似亦具有效率性;教育、健保、兵役等制度,正在改革當中。較受質疑的是法治精神不足、司法難獲百姓信賴;資訊雖大幅趨向開放,然訊息內容及若干百姓真正關心的議題,其報導的深度仍顯不夠,且欠缺分析。社會安全網更有急就章之虞,無審慎規劃,甚至根本未編預算,不具可行性,亦缺少穩定性。

  就台灣偏失觀之,政府宜順應大多數人民的期望,訂定並落實改革方針。有良好的制度,才有利於人們實質自由的擴展,使發展得以逐步推進。當人們擁有充分的實質自由,而能善度自認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時,生活品質才能實際提升,而這種發展,即為「人類發展」。總之,正確的發展理念,應該是以創建足夠讓個人能力充分發揮的機制為要件。畢竟,發展力量的來源在於人而非財富。

  (作者為輔仁大學法學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