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兒是老人的冠冕
父親是兒女的光榮(箴十七 6 )
目前世界最長壽的人瑞大概活到一百二十多歲,那幾歲算老人?一般的界定是六十五歲。台灣民間流行如下諺語:人生七十才開始,八十不稀奇,九十滿滿是,一百笑咪咪,六十小學生,五十是幼齒,四十是紅兒,三十睡在搖籃裏。民國九十三年,台灣地區國民平均壽命女性是 79.2 歲,男性是 73.5 歲,預估到民國一一○年,女性可達 85.2 歲,男性 78.3 歲。二○○○年,世界最高齡化的國家日本,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佔總人口 16.9% ,台灣佔 8.6% ,推估到二○三○年,日本的老年人口將達 30.9% ,而台灣將為 23.5% 。可預見廿五年後,台灣地區每四人中就有一個老人,年輕人的負擔很沈重。如何不成為他人的重擔,還能貢獻所長,過優質的老年生活是我們人人該努力的目標。
若以九○年代和五○年代的老人相比,九○年代老者享有更多的老年同伴,較不孤單,也較重視打扮(以前的人不到五十歲就梳起了包包頭,穿著一身灰黑)。經濟條件較好,且捨得花用,較有信心可以活得久、活得好。因為有健保,不擔心付不起醫藥費。視力、牙齒、血壓、心臟方面較得照顧,比如會戴老花眼鏡、裝假牙、控制血壓、血糖等。目前老人最大的需求仍在醫療方面。
九○年代的老人又比未來一一○年代的老者擁有較多子女,較有信心獲得子女的照顧,心裏較有依靠。說來九○年代的老人算是幸福的。我們的下一代難以從我們身上學習照顧老者,我們花太多時間照顧子女,我們的教育與生活脫節,所以我們需要有心理準備,學習照顧自己的老年生活。
你認為銀髮族的三要件是什麼?老身?老本?老伴?老友?老居?老趣?一般人認為老身最重要。在一次演講中,我請聽眾排出優先順序,老趣獲選為第一,因為有老趣,較易擁有老身、老友。對銀髮族來說,生活的重大事件為:罹患身心疾病、身心功能變化、退休、改變居住處所、親友逝世、面對死亡的臨近。事件較有特殊性,發生的時間不確定,事件間有骨牌效應,所產生的衝擊不但多層面,且易互相加成。例如跌倒—→久臥不動—→身體機能差—→心情不好。整體來說,失去多於獲得,所以重要的功課是學習從失落中調適。
保有老身
一、行動能力:
1. 每天下床先試試腳力,不急著站起來走。
2. 能步行就不搭車,能搭公車就不自己開車。
3. 鞋子很重要,穿軟皮的氣墊鞋,拖鞋不保健,少穿拖鞋。
4. 每天都要出門,梳妝打扮,與人交談。
二、視力:跌倒常因視力不佳而引起,高齡者夜間視力較差,對台階深度的認知較不明確,對閃爍燈光或跳動影像敏感,對暖色系顏色看得較清晰。容易有白內障。
三、聽覺:低頻率接收較好,買台加強低頻率的電視。
四、觸覺:手腳/肢體末端不敏感,多搓揉,活動手腳。
五、飲食:
1. 每天吃五種不同蔬果,喝適量開水(每日 1500 -2500c c )
2. 吃八分飽,不暴飲暴食,不偏食。
3. 不吃高油、高熱量、高鹽、高醣、高膽固醇食品。
六、適度運動:太極拳、走路都是很好的運動。
七、充足睡眠。
八、吃喝拉撒功能沒困難,掌握自己健康狀況,做健康檢查,控制血壓、血脂肪。
九、懂得放下與人的不快,保持愉悅心情,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參與社會活動,增廣見聞。
老本
您的存款、退休金、或其他收入夠嘛?不要拒絕子女財物禮物的餽贈,學習讓孩子做文化反哺。不排拒年輕人的文化,他覺得好玩、好吃的邀請你,不要拒絕,否則孩子不再邀請,也不回饋。
善待老伴
人越老越趨中性,夫妻可輪流互換角色扮演,互相欣賞,不批評,彼此依附。
保有一個興趣
每星期要有一次快樂的事,每季買件新衣犒賞自己;隔一陣子出趟門,看看風景;品嘗時令蔬果,正正式式過節。世代傳承:把拿手絕活、技藝(比如包粽、做粿、各種手工藝)和生命經驗,傳承給下一代。尋夢圓夢,追求年少以來未償之心願。社交活動擴大、增進:可從事志工、休閒、晨間活動或到松青大學上上課。日本老人會在自己家鄉為觀光客導覽景物。
保有 三兩 老友
探望需要陪伴的鄰居,逢年過節,給遠方親友打電話,定期給自家姊妹打電話,聚聚聊聊。給年長者打電話,可設些暗號,比如先響三聲,掛斷再響三聲,讓他知道是你打來的,可過濾不安全電話,也讓他有時間慢慢走來接聽。
生活方式
獨居?與子女同住?在子女家輪住?或住安養機構?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與子女隔鄰而居。
與子女相處
1. 眼半閉,耳半遮,學習放下,懂得割捨。
2. 不要拒絕子女的邀約、餽贈。
3. 建構安全的居住環境,小心溼地、玩具、電話線,電源要常檢查,裝置自動斷電器。
4. 生活習慣模式的妥協──在作息時間、飲食習慣、用物方面妥協。
5. 保留彼此生活與情緒之隱私權。
6. 建構一種有距離的親密感。
7. 保有彼此對生活領域空間的自主性或支配權。
* * *
雖已年老,仍然結果 (聖詠九十二 5 )
年長者是歷史的記憶,他們的經驗與智慧是家庭與社會的重要資源,他們維繫了世代間的傳承,也是家庭與幸福的來源。
年長者是重要的生命學校,因為他們傳遞家庭或社會的價值觀與傳統。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