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5期 走出曠野

小會歷史的回顧與展望

丁大田、郭芳贄

 

丁大田:丁大田主筆

  小會成立已四十年了,最近小會陸陸續續地舉辦了慶祝紀念或回顧的活動。不論是用演講、出專刊或個人分享的形式;長篇論述或只是吉光片羽,都表現出對小會割捨不掉的感情和思念;即使是批判,仍可看出對小會寄予厚望。在九十五年的共融營,我很榮幸地被邀請與芳贄兄一起擔任「小會歷史的回顧與展望」這一部分的引言人。以下是我淺陋的看法。

  我已經超過「耳順」之年了,但對外界一些有關小會的「風言風語」,即使是「忠言」也罷,仍覺有些「逆耳」。不知是否愛得有些「蠻橫」。

  對於小會創會的五位元老──五鳳,她們可說是天主的使者,她們是回應了天主的召叫而創立小會的,所以小會應該是充滿了「神恩」的。但這神恩在今天是否依然如故?或已經逐漸消褪?多年來我們似乎很少檢視這問題,只是常討論有的會員為何熱情不再,甚至意志消沉?這是會員個人的問題,或是小會行政運作的偏差?還是大環境驟變使然?總之,我認為我們應重新檢視小會的神恩,如果它仍是天主的召叫,便應該勇於回應,努力讓小會的活力充沛起來。

  以下我簡單談談有關小會的宗旨。

  「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中「中華」一詞,在今天的大環境下是指「中華民族」這族群;或是以「中華文化」為對象?若兩者皆是,這四十年來,小會在這方面做了多少?我們有沒有在中華民族歷代聖人賢者中,舉出具有基督愛精神的典範人物,做為我們學習的對象?而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我們可曾推介一些著作以供會員們精讀,並努力掌握其精髓,期望能將它與基督精神揉和,而建立中華的新教會。

  「參與人類對真理的尋求」中,「參與」的主詞應該是小會;或是小會會員?我們到底做了什麼?在「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這方面是有會員努力在做,但怎樣把具體成果呈現出來?我希望會員們能勇敢地站出來和大家分享,讓我們能為他們的成就驕傲,也鼓舞更多的會員投身於這方面的工作。

  「促成更公義和諧的社會」這方面,我知道有不少會員默默地幫助弱勢團體、輔導一些幼兒的生活與學習……等,我也希望小會能公開表揚,為小會留下些雪泥鴻爪。

  「在生活中成全自己」這方面,或許是小會做得最多的。近來各分會成立讀經小組,也有許多會員加入門徒訓練班,除加深對聖經的了解外,在生活實踐上,也能彼此砥礪。我想對中華文化內涵的認識上,也可以循此模式來進行。

  「在教會內團結」這一項,我很希望會員們能化被動為主動,多與教會其他團體互動,甚至帶領慕道者。也唯有如此,小會的宗旨精神才有機會傳承下去,而吸收新會員的困難自然能迎刃而解。

  作為引言人本不該說這麼多,但身為老會員,尤其年華也將老去,自然就想把心中的話傾吐而出,希望大家別在意。近來看了一本有關滿清政府利用庚子賠款,派遣幼童出國留學的故事。故事十分感人,看到幼童從被選拔到離鄉背井努力學習西洋文化及科技,返國後有一些任官職、並投入甲午之戰而為國捐軀。生命雖然短暫,但為目標而努力以赴。這故事使我想到自己與小會的關係。能參加小會是天主給的恩寵、是一種福分,生活在小會這團體中,我感到幸福和滿足,也不想離開。我想,努力達成小會的宗旨應該是我們的天職吧!

郭芳贄 : 郭芳贄 主筆

  在兩位頭髮稀疏的大老講話後接話,實在不敢當,從年紀來看我也算是大老級,不過從頭髮來看,烏黑一大把,算是年輕大老!(笑聲)尤其是剛才祝賀一位初獻會員時,鼓勵她早日發終身願,可「坐直昇機」,卻被誤會聳恿她坐直昇機啦!(笑聲),所以新聞上,經常會發生言者和聽者間,容易誤解的事情。

  言歸正傳,答應張總會主席邀請我擔任這個主題的引言人之一,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我有二十多年不在台灣,換句話說,就是我也有二十多年不在小會。小會的一大堆垃圾我未曾看過,也未聽到一大堆謠言,如小會要關門;而是一片空白。我如同太空人掉下來,像外星人一樣觀看小會,也許會有新的看法。其次,我對台灣不夠瞭解,而是研析國際新聞,可從國際觀來看小會,這就是小會要我講的。

  第二,我是從事國際新聞採訪工作,新聞就是講究表達時要具體和事實,不講空話。我不能講「一棟美麗的房子」,讀者看不懂如何美麗。必須講綠色的屋頂、紅色的屋瓦。也不能講「巨大的月亮」,應該講輪胎般的月亮。(笑聲)否則,看新聞會不知所措,再如講「凱達格蘭大道聚集五千人」,也不知實際情況如何?五千人是多少?若敘述「人擠人都站不穩啦!」大家就很容易明白。

  故新聞工作者在談論時,一定會提出具體的建議。如同今早提出,建議胡神父去做一位「雲遊神父」,在腳踏車上掛著「我愛台灣」牌子,騎著腳踏車環島各地去做彌撒,聽告解,這是非常具體的。(笑聲,有一人笑說『神經病』。)那麼神經病人就不要再聽下面建言(笑聲)

  首先,以一位文宣工作者的立場,小會名稱應該更改。「天主教中華基督神修小會」,這個多長呀! Acer, Sony 多簡短,好記!再如 LV ,若未簡稱,一定難以暢銷,原名是很長的,不會有人去買。故商標、名稱不能太長。耶穌會也是一樣簡短,或是 S.J. ,也好記。其次,小會名稱也太謙虛,怪不得在場女性太多,男人不來,堂堂男子漢大丈夫怎麼能來小「小會」?(笑聲)

  再說,意義不明!「神修小會」到底指什麼。如大田兄剛才表示,外人都不明白小會在做什麼?怪不得教會內有人說要小會關門算啦!(笑聲)小會既不是修會,也不是善會。

  還有「中華基督」,好像是基督教新出現的團體。再從國際觀來看,「中華」是否限制只有華人才能參加,在美國通曉華語的洋人,或是最近來台服務的亞洲神職人員,難道就不能參加嗎?因他們不是屬於中華?如此就限制外國人參加的機會。

  為此,建議名稱應該改為「天主教神修曉會」,不是目前的大小的小,而是曉得的『曉』(笑聲)。意指「每位會員都『曉』得神修,而且『會』去做」(笑聲),不是『修會』的會。名稱未亂改,音也未改,只是字改而已(笑聲)。「天主教」更是名正言順,不會搞混。這不像神經病人講的話罷!(笑聲)

  再者,回來一年半了,目睹教會正處在轉型期。二十多年前離開台灣時,祭台前典禮時都是男性主持,主、輔祭、讀經等,如今回到台灣去教堂參加彌撒時,祭台前除神父外都是女性在主持啦!(笑聲)。(胡神父說:不久,未來可能修女也會上祭台主祭呀!)(笑聲)

  另一轉型現象是神父大多在七、八十以上的高齡啦!昔日年輕英俊的三、四十多歲的神父不見了!修女們也有不少離開修會還俗,或是獨立修女也成流行。修會處在轉型期,顯示教友執掌教會時代已經來臨。福傳不再是因受到神職人員的德行而入教,而是因教友的善行而接受信仰,福傳變成是教友的神聖重大責任。神職人員只要做神職工作,而不是昔日做財務、理家等事務工作,這些工作可以交給教友來做。神職人員應該去講道、做彌撒、聽告解等神職工作。

  回憶四十多年前受洗後輔祭時,要死背拉丁語的所有對話和經文,隨後變成通曉的文言文式國語經文,一年半前回台後,彌撒經文變成白話文,我不會唸啦!若再晚十年回來,大概要改為台語經文啦!這種轉型期容易造成信仰的遺失,如同第二次梵蒂岡會議後,造成不少神職人員離開崗位而還俗。這種信仰衝擊,大家應該認真深思。

  還有,台灣社會也正在轉型,由昔日的均富時代正在變成貧富差距拉大的時代,不再以製造業為主,而是以創意掙取財富,因此創意而多元化時代已經來臨。其次,昔日學生要到圖書館去尋找資料,如今學生則是打開電腦上網,馬上可以找到所需資料。學生不必再背書,不必在圖書館約會,撰寫論文上網就可完工。在難以接受多元化社會的人,就容易變成神經病人。

  另外,我們更面臨兩岸關係的劇烈轉型,大陸教會興起,中國崛起,台灣逐漸沒落、邊緣化。昔日中央社記者撰寫新聞受到重視,如今中國新聞才是熱門,台灣新聞少有人問津。

  同樣的,大陸教會興起後,不少在台灣的外籍和本國籍神職人員,興起紛紛前往大陸傳教的熱潮,對台灣教會不太感到興趣,因大陸教會是新興教會,如同早年台灣一般的傳教新生地。大陸教會經過半世紀隔絕,如同孤兒,自然形成自治而自立,教堂經費自籌自營,教友掌握教堂工作,神父單純做神職工作而已。台灣則是受到神職人員辛勞地照顧五十年,變成乖寶寶,教友難以掌管教會工作,神職人員放不下。這種轉型時期內,不少教友還紛紛去協助大陸教會發展。為此,兩岸間教會如何來往?教廷轉往承認北京後如何面對?都是目前台灣教友面臨的轉型!

  面臨這種轉型的巨大挑戰,小會如何面對大陸教會的傳教工作?尤其是「中華基督化,基督中華化」的神聖使命如何推動?難道只要做『基督台灣化』嗎?那麼把中華換掉,去中國化嗎?不去跟大陸教會來往嗎?

  我們面對台灣社會的轉型、教會的轉型、兩岸關係的轉型,我們要學慈濟嗎?學做佛光山人嗎?小會不是這種團體,也不是修會,更不是善會。

具體地提出下列建議來與會員共勉:

  一、小會會員文筆都很流暢,有演講才華的人才也不少,應該發揮這種專。在報章雜誌、網路部落格等投稿,傳達福音,甚至開闢自己的部落格表達己。最近在中國時報部落格看到一篇姜其蘭參加的聖衣會相關報導文章,我馬上填聖衣會老早就在新竹的實況,使讀者更明白。(吳偉特突然提醒說『還有三分鐘』),因只有兩位引言人,應該可以增加時間(笑聲不停)。(吳表示今晚還有很多活動),只好簡短再提些建議。

  二、台灣教堂數目甚多,只是目前不少相繼關閉,應該有人去紀錄教堂歷史。小會有優秀的史學家古偉瀛,不是去研究台灣天主教教會發展史,而是每個教堂的創建至今的感人史蹟,尤其是中華文化和基督化的結合事實。

  三、面對教會在轉型期,小會應該結合各本堂裡推動改革活動,舉辦座談會,聽取教友心聲。最近在教友生活週刊讀到一些呼籲教會改革的文章,顯示教會改革運動是當前教友的心願。小會裡擅長演講的名嘴不少,再邀請各本堂名嘴教友一起座談,推動教會民主化。

  四、這次小會共融營聖歌非常好聽,輕鬆活潑,小會可以邀請耕莘文教基金會等類似團體,每年共同舉辦徵選新聖歌,輕鬆而好聽,甚至流行的饒舌歌曲,尤其台灣音樂家裡天主教友很多,可以邀請他們參加。因為目前這種徵選新聖歌未有人在做。(吳再警告還有一分鐘)

  五、在這次共融營裡終身奉獻會員新舊老少都有,卻很少相聚一起,使我馬上想到可以舉辦「春祭」、「秋決」兩項活動。前者就是利用復活節假期做為終身會員相聚、相識餐會,因耶誕節時小會會員都在本堂協助;後者則是中秋節、假日時,終身會員第二度共餐相聚,增進會員間互相熟識。

  六、為小會目前所在的震旦中心的未來著想,除繼續推動外語教學工作,使成為台北外語活動的重心點外,應該可以利用這個場地舉辦教會管理和靈修活動,例如教堂經營班:輔大神學院距離太遠,難以參加,但可與神學院合作舉辦。

  七、最後,小會會員有三種身份:已婚或在單身未婚外,還有決定終身獨身的會員,後二者的養老問題應該受到注視。如何邀集他們共同住宿和一起生活應該早日規劃。例如可否購買目前修會準備出售的會院,來提供獨身會員作為宿舍,年老時享受彼此互相照顧的益處。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