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處逢生
在苦難中彰顯出的生命力
郭子文
朋友從台灣寄來一篇文章「綠島政治受難者與他們的文物」(文:何慕凡;刊物:聯合新聞網;圖:國家人權博物館),看完後,深有感觸,
願與眾分享。
* * * * * * *
在白色恐怖時期,綠島是政治犯思想改造的基地。1951年,第一批政治受難者抵達,綠島新生訓導處就開始了往後數十年的政治感化工作。人權館收存了這段時期,在綠島關押的政治犯所留下的各種文物。除了個人日常生活用品和書籍外,令人矚目的有好幾件,就是他們在當地有 限的條件下,親手做的物品,對後人,無聲地傳達了青年內心堅定的信念和豐富的創造力。
用觸礁船板做成的小提琴:
師大藝術系一名青年,陳孟和,22歲,被判刑十五年。在綠島管訓期間,花了一年時間製作了一把小提琴,送給外甥女當禮物。小提琴正面用解體的觸礁船板做的,側面用牢營的檜木窗板的。琴頭和琴弓是用鋤頭柄做的,弓弦是用植物根部做的。琴盒是用紙板與內衣層層糊成。小提琴尺寸偏小,為適合妹妹的六歲女兒打造。
用廢棄的排球做出地球儀:
青年黃廣海,27歲,因叛亂罪被判無期徒刑,送進綠島坐牢近二十一年之久。這顆地球儀是用撿拾到的軍用排球,參照中學地理課本,畫上經緯線製成。老排球原來的紋路板塊仍依稀可見。此外,黃生還用生產班養的火雞,取其羽毛,做成扇子,以此獄中驅熱。黃君出獄後,曾環遊世界,並將所到之處,點在這顆地球儀上。
木製潛水鏡
青年歐陽文,1950年,也是因叛亂罪,被判刑十二年,送來綠島。這副潛水鏡是他用綠島沙灘上生長的能防水抗鹽的白水木製成,並釘上壓克力片,綁上繩索和橡皮筋完成。綠島資源不足,當年關在這裡的政治犯,有機會就設法下水去撈海味,來補充伙食。
* * * * *
每當看到人們在苦難中奮力生存,局外人總可以從好幾個方面去審視探討它。
這篇有關六、七十年前綠島政治犯的報導,第一眼讓我看到的是,當年這些「造反」青年,所有的充沛生命力。荒島上漫長無望的牢獄生涯,沒有使他們意志消沉,反而持之以恆地運用自己的創造潛力,以手工製作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納粹集中營裏,能苦苦熬到生還的人,也一樣需要有堅強積極的心智和毅力。德日進神父,因為思想走在時代之先,多少年來一直受到極大的磨難,他又是怎樣堅持度過?
想起住土巴學校宿舍時,屋後有幾顆胡楊木,在乾旱的沙漠裡,沒水,沒土(大半是沙),光靠陽光,居然也能長成大樹,給印地安人提供一片陰涼。胡楊木,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就是這種堅強不屈,積極於生命的精神,令人起敬。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畢竟是在往哪個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