爻辭:「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動用軍隊),征邑國。」
章旨:此爻言:謙德名聲遠播,可憑此興兵討逆。
〈象〉曰:「鳴謙,志未得(未能完全實現)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至於老子《道德經》談謙德,更是直通「道」的本體本性本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
基督新教《和合本聖經》就譯「聖嬰降誕」為「道成肉身」,很讓華人心悅誠服,因譯者貫通了華猶文化信仰的根器。
耶穌也明白宣告:「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若一四:6)
由此切入,老子所說的「道」,其實與我們所信仰的天主,是相通相貫而ㄧ致的。
老子說:「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平也)而人好徑。」(五十三章)
且看《老子》卷下,有言: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
故為天下貴。」(六十二章)
這段價值觀的分辨,豈不是超時空地與耶穌在〈山中聖訓〉勸勉門徒的話相一致嗎?
耶穌說:「你們不要憂慮說:我們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
因爲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曉得你們需要這一切。
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及其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瑪六:31-33)
那麼,老子是如何說謙德的呢?他善用各種物器,類比道的「虛空」本體:
「道沖(沖,叚字,當作「盅」,器虛也。)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四章)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冶鐵吹風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五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揉和泥土)以爲器,當其無,有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十一章)
這三器物,唯有在物性的堅硬實滿中,騰出虛無的空間:如此,車輪才轉得動,得其運貨載人之用;陶器才可盛食水,方便人吃喝之用;房屋也才能住人,供宜室宜家之用。
老子又引江海作譬喻,講謙虛之道: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百川)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猶累),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推戴)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六十六章)
「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此)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
反之,人不謙虛,會有什麼心態,結果?老子說: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棄餘之食,附贅之形),物(人)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二十四章)
老子勸人要:「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希言自然。」(二十二章)
世間人事多對立,難免起衝突。修道人當如何自處?老子提出三種心態:復歸初心、復歸無極(天主)、復歸淳樸: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二十八章)
老子又說:「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七十六章)
王弼曰:「雄,先之屬;雌,後之屬也。知為天下之先也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而身先也。」此言尊卑、剛柔、動靜相對時,要知雄守雌,知尊守卑,知剛守柔,知動守靜,也就是知用守體。
再說,知白守黑,知榮守辱;這難免讓人聯想到:耶穌在世三年宣講,治病,驅魔,行奇蹟……,導致衝突對立,引發了一連串的遭捕,捱鞭,受辱,被釘,死而復活的榮
福……。
這不正是老子說的: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四十一章)嗎?還有老子說的:
「大成不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四十五章)
耶穌在承擔世間一切對立衝擊臨身時,所流露的沉默與尊嚴,在祂吐出最後一口氣說:「完成了。」祂的謙虛之德不正展現了這種天人合一的寬大、圓滿和永恆嗎?
總之,老子要人「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此作五千言結語。(八十一章)
這同樣也讓人聯想到耶穌所說的:「你們應該要如同你們的天父一樣成全。」耶穌在講了〈真福八端〉後,闡釋舊約法規,提升到倫理之上的成聖之道,說:
「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仇,當為迫害者祈禱,好使你們成為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爲祂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你們若只問候你們的弟兄,你們做了什麼特別的呢?外邦人不是也這樣做嗎?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五:43-48)
更有意思的是聖保祿,他手持諭令,前往大馬士革欲逮捕信主基督的男女信眾,途中,被復活主基督的榮光照瞎了雙眼,生命大為翻轉。
之後 ,全心全力為主基督,四處奔波,向外邦人宣講福音。他也主張基督徒每天出門也要穿上全副武裝,去與邪惡勢力爭戰。
不過,不是用武器武力,也不是以將軍、君王的身分,而是頭戴救恩的帽盔,身穿正義的鎧甲,腰繫真理的皮帶,腳套福音的鞋子,左手拿信德的盾牌,右手持聖神的利劍(天主的話),醒寤祈禱,為眾生和教會代禱,宣揚福音的奧秘。(厄弗所書六:13-19)
聖保祿也最了解耶穌基督謙虛的奧秘,所以勉勵斐理伯信眾要效法基督,友愛謙下:「你們在基督內獲得了鼓勵,愛的勸勉,哀憐和同情,你們就應彼此意見一致,同氣相愛,同心合意,思念同樣的事,以滿全我的喜樂。
不論做什麼,不從私見,也不求虛榮,只存心謙下,彼此該想自己不如人。」(斐二:1-3)
「你們該懷有耶穌基督所懷有的心情:他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他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5-8)
「為此,天主極其舉揚他,賜給了他一個名字,超越其他所有的名字。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聽到耶穌的名子,無不屈膝叩拜;一切唇舌無不明認耶穌基督是主,以光榮天主聖父。」(斐二:9-11)
由此可知:華猶文化都重視謙德,誠如千餘年後的聖女大德蘭為勉勵隱修院眾姐妹而寫的《全德之路》十七章第一則中說的:「勤修謙德對祈禱的人而言,極為重要,非有不可。……按我的見解,一個人常該居末位。這正是上主吿訴我們去做的。(注101:路十四10)主耶穌基督以身作則,教導了我們。要好好準備自己,為的是:如果天主願意,就會帶領你們走上默觀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