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9期 靈修‧陪伴‧服務

教堂歷史影跡與地方宗教文史--台北小朝聖

古偉瀛

 

前言

    人生一大快事是所學與所用可以完全合一,感謝天主,在二○二○年九月到十二月間達到了這個理想。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在這期間推出了一個活動,開了一門名稱很長的課程:「天主教堂區歷史影跡與地方宗教文史」,想要藉此了解台北較有歷史意義的天主堂,順便也參訪附近的其他教會與寺廟景點。我們就簡稱為「小朝聖」。

規畫朝聖用步履行走深化信仰

    眾所周知,這幾年世界各地興起了到西班牙聖地牙哥徒步朝聖的風潮,這個簡稱為Camino 的活動,對教會內的人就是一種朝聖,對教外人來說,也是有助於身心靈成長的活動;台灣及大陸教會都有神長參與,而且熱烈提倡,像是北京教區的上智編譯館館長趙建敏神父,以及台灣的劉丹桂主教都極力鼓吹。

    影響所及,台灣也吹起此風,有心人士開始探勘尋訪,規畫路線,目前台灣明愛會國際志工召集人姜樂義老師已經規畫完成全台徒步朝聖路線,並出版《我台灣Camino 指南》;就我所知有西班牙裔的鮑曉鷗(Jose Eugenio Borao)教授也在籌畫北部的朝聖路線,要重溫近四百年前西班牙道明會士在基隆、淡水、宜蘭、台北一帶的活動路線。

學用合一實地研究台灣開教史

    我開的課也是一種朝聖,但是我知道有許多問題與限制,必須克服,例如未知參與者的情況,以及隨之而來的交通及體力問題,同時又一心想要辦一次與眾不同的「朝聖」,雖然千頭萬緒,但心中倒是很篤定,因為我們事先針對可能的情況作了部署,更重要的,是我們有相當豐富的學識基礎,有把握使得我們的活動讓參加的人在知性及感性上都獲益良多。

    我致力於台灣天主教會史的研究已經三十年,雖然我的研究不全是這領域,但卻是我主要的研究項目,因為自己是教會的一份子,又是歷史專業,看到此段歷史乏人問津,不禁興起了使命感。於是從一六二四年西班牙道明會士隨軍來台灣北部開始,逐步研究,一直研究到今日。教會在台灣北部的存在時斷時續,直到一八八四年中法戰後,才正式在台北淡水對面的蘆洲定根下來。

    十一年前,道明會召開了一次會議:《紀念台灣開教一五○年》,我應邀發表了一篇台北開教的歷史,取名為〈有風自南〉,敘述了教會再次在一八五九年傳入南部後,逐漸北上福傳的經過,這篇文章以及其他相關的台灣教會史論述就構成了這次小朝聖的基礎,也實現了建立了群體網站,所有的影音文獻資料,以及重要的通知及意見交流,都可以在其中交流分享。

人文巡禮視聽講課教學得相長

    這次上課最感到幸運的是,增添了一位重要的工作夥伴,本來應該每年一部分時間會在比利時工作的魯汶南懷仁基金會主任范凱令神父(Fr. Francisco Carin C.M.F.),因為新冠疫情影響而留在台北,范神父全程共同參與,讓我們獲益良多;他是聖母聖心愛子會的東亞區區長,北京師範大學宗教所博士,年富力強,學識淵博,更特別的是,個性活潑,幽默風趣,常來往於羅馬、比利時及他的祖國西班牙之間,所以在我介紹此地的教堂時,他往往能夠從西方人的角度來作補充說明,講述西方教堂的類型及特點,使我們的教堂知識更加豐富。

    另一位協助授課的夥伴是我們基金會董事會的中文秘書林俊雄,他認真負責,幫忙蒐集整理了好幾個教堂的來龍去脈,講得井井有條,他特別介紹剛恆毅樞機的教堂定義,豐富不少見識。除了參訪教會,我們還聘請了一位教會內有名的導遊譚莉達姊妹,介紹台北老城大稻埕,以及淡水附近的寺廟和基督教會。

    我們期許我們的小朝聖不只是看看教堂,而是更深入教堂附近的人文宗教景觀,構成對整個區域有一個多元及立體的認識。為了讓學員都能清楚聽到講解又不干擾到其他路人,我們租用了一套團體耳機設備,學員得享邊走邊聽,盡收視聽之娛。

百年傳承教堂與學校奠定良基

    感謝「天主教之聲」傳播協會的相助,我們從二○二○年九月十六日在教室上的導論課程開始,都有課程實況錄影,且陸續整理於Youtube 播出,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參考九月三十日開始第一次參訪。本來是想按開教年代的先後來參觀,但因為路線問題,我們只好稍作調整,這些教堂的建立背景及重要性,在我的課程錄影上都有講述,現在只提一些臨場最深刻的印象。

    最先參觀的是位於民生西路的台北總教區主教座堂-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算是台灣天主教會最早的一個旗艦;由當年的蓬萊町天主堂原址重建而成,開始依梵二大公會議的精神,簡化堂內的裝飾,堂中無染原罪的聖母抱子態像很突出。順道也參訪就在附近一九一六年成立的百年學府台灣第一所女子學校-靜修女中。(因應少子化,二○一八年招收男同學,於二○二○正式改為靜修高中。)

    午後,由譚老師帶領全體走遊大稻埕的寺廟及長老教會,再乘捷運到蘆洲,到街巿中心參觀北台灣天主教再傳入後,於一八八七年三月十九日聖若瑟瞻禮所啟用的第一所教堂-和尚洲(今稱蘆洲)聖若瑟天主堂,小而美的聖堂,從進門的聖洗池到祭台中央有一道活水流過,深具神學意涵;我們在聖堂中祈禱時,特別感念先人在此起家,開始北台福傳,終能開枝散葉的深耕。

一鐸教堂接待國賓旅人朝聖客

    二○二○年十月十四日,我們第二次出訪台灣成立聖統之後的主要行政中心,主徒會管理的長安萬應聖母天主堂,這是台北的老堂口,紀念會祖剛恆毅樞機主教( Cel. Costantini),當年還是迎接國賓參訪的教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萬應(永援)聖母的聖像畫,以及祭台兩側的楹聯,上聯:「長生有道曰敬天愛人修身克己」,下聯「安樂無常應行善戒惡寡欲清心」,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又藏頭「長安」二字的嵌字聯,展現中華文化的豐蘊內涵與基督信仰的相融相合。

    當天還參訪了長安堂對面的基督教中山長老教會,午後再到鄰近台北車站,早年專為日本教友使用的華山救世主堂,原本精緻的哥德式建築在都巿計畫更新後,成了一間公寓式的教堂,但是作為外地來台北旅遊的一個很好的中途身心靈休息站。

    下午前往板橋,參訪當年由政教關係良好的毛振翔神父於一九六○年建立的聖若望天主堂,這也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築,聖堂門口雙塔上有「愛天主」、「愛國家」醒目標誌;二○一三年三月一日台北總教區將之更名為板橋中華殉道聖人朝聖地,堂內有十六位中華殉道聖人的聖髑,往來朝聖者絡繹不絕。

淡水風情敬禮聖母走訪偕醫館

    二○二○年十月廿八日,我們在教室內進行第二次參訪教堂的歷史及特色說明,特別談到三處聖母朝聖地,一是淡水的法蒂瑪聖母朝聖地,一是四腳亭的露德聖母朝聖地,還有一處是台灣本地傳出聖母顯現事蹟的礁溪五峰旗聖母朝聖地;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教堂以及一處四百年前的西班牙教堂考古遺址。

    我們在二○二○年十一月十一日進行第三次參訪,目的地是淡水,淡水是台北著名的旅遊景點以及美食所在地,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在台灣北部的開教,就是由來自加拿大的馬偕醫師登陸淡水之後進行的;先由譚莉達導遊帶著大家走訪當年馬偕行醫傳愛的路,從最早成立的偕醫館及長老會禮拜堂,都相當有懷舊特色,淡水當地的宮廟也相當多,拜遊客眾多之賜而香火鼎盛。

    來到位於清水街的淡水法蒂瑪聖母天主堂,此堂在早年由道明會買下地基,但因與長老會衝突甚大,建堂較晚,上世紀五○年代高師謙神父來此駐堂,改為法蒂瑪聖母朝聖地,每年都舉行九日敬禮,教堂中有兩尊法蒂瑪聖母態像。在重要的聖母節慶,堂區會舉行聖母遊行,教友們浩浩蕩蕩穿梭於淡水老街與商圈,向外福傳著力甚深;由於年代久遠,目前正準備重建大堂。希望不久的將來,再來參訪嶄新的朝聖地;由於此地國內外遊客甚多,堂區不妨多作宣傳,以吸引來淡水遊玩的旅人參訪聖母朝聖地,像澳門大三巴一樣。

基隆尋寶朝見聖母及考古遺址

    二○二○年十一月廿五日,我們租車到基隆附近的教堂參訪,第一站是日治初期從台北來此開教的四腳亭露德聖母朝聖地,主任司鐸林貞生神父述說在朝聖地發生的一些靈驗奇事,堅定大家的信德,並介紹露德聖母朝聖地新近落成的「洞中亭」,拾級而上,朝見聖母,在花木扶疏的清幽環境裡洗滌心靈。

    隨後參訪從煤礦山下,來到基隆要塞區信義路的聖母升天堂,同樣充滿中式建築元素的聖堂,讓人耳目一新;藻井上的兩個古意盎然的字,經解說,再細看,才發現是「基督」二字鑲在其中。聖母升天堂附設可容逾二○○位孩童的若石幼兒園,天主教辦學,遠近馳名,每年基隆的家長們都得排隊來為幼兒報名入學,交給天主護佑照看。

    離開巿區,前往四百年前西班牙人初來台灣時,所建造的「諸聖堂」遺址,位於今日的和平島(昔稱社寮島);讓大家了解「諸聖堂」遺址挖掘過程及各文化層所出土的古文物,我們幸運地請到最早倡議挖掘此處考古遺址的台大外文系西班牙籍的鮑曉鷗教授親臨解說,學習了十分寶貴的一課。

蘭陽攬勝礁溪朝聖靈醫會獻愛

    二○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我們前往當今很夯的旅遊景點,教外人順著這網紅夢幻景點稱之為「抹茶山」,對天主教會而言,則是富有傳統色彩的礁溪五峰旗聖母朝聖地,一九八○年聖母在此顯現給迷途山友,助他們平安下山的事蹟流傳廣,二○二○年適逢紀念聖母顯現四十周年慶,朝聖人潮並不因疫情而稍減。

    這是我們「台北小朝聖」課程中最遠的一程,在乘坐巴士的途中,我們在車上介紹了玫瑰經的起源,以及在歐洲曾扮演的社會功能,接著用各種方言不同的腔調,白話版及文言版的經文,更有用外文誦念玫瑰經的示範,由於當天是星期三,大家恭念榮福五端,在念完第五端後,車子也剛好到了聖母山莊。

    在聖母山莊聖堂我們巧遇另外一個也來朝聖的教友團體,其中有不少熟人,大家相見歡,很有「他鄉遇故知」的親切感,我們在聖母顯現的聖母洞內點燃小蠟燭祈禱,虔心高歌聖樂家江文也作曲的〈聖母經〉,悠揚的歌聲飄揚在微雨的五峰旗青山碧巒中,感受聖母媽媽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慈愛護佑。

    離開鍾靈毓秀的聖母山莊,下午趕赴宜蘭三星鄉,參訪靈醫會神父們為中重度障礙人士所創辦的聖嘉民啟智中心,以及聖嘉民老人長照中心,靈醫會的修會神恩就是效法會祖聖嘉民「視病猶親」的精神,以積極的行動力與專業,來照顧台澎金馬的老弱孤殘等失智失能者,彰顯「天主是愛」!

耕莘充電聖家堂聽導覽賞彩玻

    二○二○年十二月三十日我們進行第八次的課程,也是最後一次的參訪;首先,來到離台灣大學校門最近的教堂--基督教浸信會懷恩堂,此堂於一九八四年擴大重建完成,重建設計採用中國傳統建築特色,以表達基督教本土化的深刻意義;懷恩堂的吳榮滁主任牧師親自接待,我們一起祈禱並合影留念。

    之後,步行來到天主教耕莘文教院的古亭耶穌聖心堂,以及位於耕莘四樓的台北利氏學社。由利氏學社社長丁立偉神父親自講解對於中外文化交流以及社會關懷的貢獻。

    耕莘文教院聖堂及附設在此的台灣許多大學的光啟社、基督生活團及大專同學會,是我們許多學員年輕時常來之處。可以說,當今台灣及北美華人天主教會最重要的教友精英,大部分都是從耕莘培養出去的,參觀此處,感懷前輩付出意義深切,在聖堂祭台大牆面上,復活升天的基督態像,更令人振奮。

    隨後參訪全台最大的天主堂,也是最多達官貴人參禮的聖家堂;聖家堂善會組織完善,設有志工導覽團。當天由導覽團團長率同四位志工親自解說,特別是聞名全台來自比利時的彩色玻璃聖像畫窗。其中最具動態的聖家圖,描繪聖家三位各司其職,若瑟做木工,聖母紡紗織布,小耶穌也忙著擔任父親的好幫手。

心得分享感謝前人也感動豐收

    最後,借用我服務的機構,台大歷史系的會議室進行結業的綜合座談,分享這次的課程心得,以及未來的建議事項,同時每人獲頒一張全體人員簽名的賀年卡。

    綜合此次小朝聖的經驗,我們認為有一些特點與一般所稱的Camino 不太一樣,我們沒有長距離的徒步旅行,只有在公共車站附近的教堂就近拜訪。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去參訪的教堂具有較強的宗教幅度,每到一處不是匆匆停留,而是深入了解其建堂歷史、教堂的結構、堂內的陳設,以及教友的組織,在每次參訪結束時,都有一個回顧式的祈禱,感恩前人的努力,提醒大家該堂的歷史意義,最後並祈求上主護佑該堂的神父教友,使其日漸茁壯,由隨隊的范凱令神父降福大家後才離開。

    總之,每位參訪者都對所去過的教堂有相當深入的認識,而不是只作為朝聖中途的休息站,對所有去參訪的教堂而言,我們所抱持的心態都是「歸人」,而非「過客」;在上主的聖殿中,是多麼美妙。本次活動的一個特色是我們有神職人員陪伴,從照片中可以看出,我們的活動都有范凱令神父在場,他的西歐背景以及中國傳教經驗,大量補充本人的不足,像是對於教堂結構的認識,西歐文化元素對於台灣教堂的影響,以及無可取代的聖事權柄。最難忘的是,每次參訪時,他給我們靈修的反思以及臨別時的降福。

神師隨行有機團隊感謝主恩佑

    除了范神父,我們行政團隊的每一位都充份協助、林俊雄負責講授長安堂,華山救世主堂以及法蒂瑪聖母堂,其他成員輪流提供後勤支援,例如耳機的租用,巴士的安排以及餐廳的預約,還有行前每一個教堂事先的踏勘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事前的準備並非鉅細靡遺,只有大致的輪廓,我們團隊工作的關鍵字是「有機」,大家互相配合,前面講得不夠的,另一位補足,有漏掉的地方,尚有其他成員加以完善化;因此,所有參訪活動進行得十分流暢圓滿。

    我們也感謝這次參訪的教會人員,不論是本堂神父或傳協會主席都隆重接待,特別要感謝基督教的中山長老教會、偕醫館及浸信會懷恩堂的牧師及主任的親自介紹及歡迎。當然,我們每次出發前都祈禱天主,聖神帶領,沒有天佑,事不可成。

    這次活動有些意外,幸賴主恩,得以克服。剛一開始,我就因為登山跌倒,右臂脫臼,幸好還能行走,因此沒有耽誤,我們照片上還可以看到我托著右膀的樣子,而在最後一次參訪前,學員玉梅右腿扭傷,不過她仍能參加我們最後一次的聖家堂之旅,這都是天主的恩佑。這次小朝聖結束時,學員多表肯定,有些人很喜歡玫瑰經的那一段,也有人喜歡淡水風情,大家都期待也認真思考,小朝聖2.0 的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