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內好友郭瑞蘭相贈一本好書,《擁抱老年心生活》由德國本篤會士古倫神父Anselm Grun 著,閱畢反思有感,隨筆為文。
變老的藝術
轉眼,一面學習,一面教授國畫,已近三十個年頭,我教的中國繪畫課程,一向是春夏教花鳥,秋冬教山水。
近來我在網上教畫山水,對步入黃金盛年的自己,筆墨間有這樣的領會與自勉,我們用四季來描繪生命,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秋天意味著觀看並享受生命的繽紛和豐收之美,冬天充滿了安詳與寧靜,是欣賞收藏與醞育之美。按照中國古代的理解,冬季萬物皆枯,枯不是落沒死亡,冬藏的大地,正在孕育着新的生命。我在居處社區散步,每每環視周邊的大小樹木,樹葉已然落盡,正好可以欣賞那強韌的枝條,想像其內在的新生命,正在等待著春天的來臨。年老了如入冬,已經不必追求績效表現,獲得別人的誇讚肯定,現在我們可以自由地踏著年歲的足跡,划向深處,將內在的生命力量沉澱轉化,再呈現出來,因為我們內心的深處,已經埋藏了一生積疊的珍寶與智慧。「變老」是我們的必修課,唯有真誠地用心面對它的過程,才會擁有璀璨的生命。
超越的愛
當然不可否認,我們體能的衰退,也同時在發生,老年人特別接近「永恆」,在永恆的面前,地上的一切都只是暫時的,可以放下,從前覺得很重要的事物,如今也沒有那麼重要了,但是信仰中所說的「超越的愛」、正義、慈悲卻逐漸浮現其光彩。一日,我在一幅老松圖上寫下「一年復一年,根盤節錯鎖雲煙,不知天意留何用,虎爪龍鱗老更堅。」是呀!反思不知天意留我何用?於是我開始想,我還可以給家人,及周邊的朋友帶來什麼?我還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在分享與付出的過程中,每當我將自己小小的學習心得和生活領會分享出去的時候,看到親友們的變化,內心的喜悅無以言喻,或許這就是天意留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吧!生命中是輕淡香醇,或是濃墨重彩,自是順心隨緣,更應天意。
中華文化中的智慧
美國東岸的四季分明,疫情期間,不得外出或聚會,我每天就在家當隱士,是隱於山林或隱於城市,不得自如,姑且與院中花草為伍。春天我似農婦般辛勤整理庭院,扶疏花葉競相綻放,見證了大自然的美好回報,夏天院裡枝繁葉茂,綠草如茵,秋天到來,紅葉舞著秋風,梅樹結實累累,還意外發現花圃中自生的南瓜,圓碩可愛。年歲大了,自知體力不濟,只能清理前院,後院就讓墨西哥工人打理乾淨,也放下了心中的負擔。入冬以後,疫情仍然持續擴散,天寒地凍無處可去,正好安靜下來,專心繪畫,覺得自己的技巧與想法都在逐漸成熟之中,成品也稍微滿意些。十個月裡教了三班網課,我自己也畫了近百幅大小的畫作,研讀一些書籍,參加網上學習的課程,所以真是因禍得福,收穫豐碩。如宋人林景熙、蘇東坡,我也並非獨處,大地雖呈現瀟索,但院中有三種花木長青,即是中國文化中讚賞的「歲寒三友」,松寒不改容堅韌常青,竹至凌雲乃虛心,而梅傲雪凌霜,於嚴冬時期,仍然開出美麗的花朵,不需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長久以來,中國人早與自然結合,生命的脈動與自然共振,生活的理念也以自然為師,春節將至,人們常寫的春聯如「歲寒三友松竹梅,春風一家桃李杏」,勉勵人們經得起嚴酷的考驗,終將迎來欣欣向榮的春天,和美好的前景。近來,朋友常感嘆,因為疫情,已經在家禁足年餘,什麼時候才是一個盡頭?沒人有確切的答案,中華文化中的古老智慧—-四時景,又浮現心頭:
「蜂作陣,燕成雙,齊來點綴好韶光。飛白鷺,疊雲峰,水天一色趣無窮。菊花盡,百花休,荒園冷落使人愁。春囬否?寒怎消?請君忍耐看梅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