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9期 靈修‧陪伴‧服務

台灣近代建築分享

陳潔

 

    今年有幸獲得小會的邀請,在一月份於台北分會分享了台灣近代建築史。其實開始準備這場分享的我是相當忐忑的,光是在決定主題時,面對來自不同背景、專業與生活經歷的人,到底該如何找到彼此的交集,這個問題就困擾了我許久,在幾經評估之下、我最後選擇了台灣近代建築史這個題目。

    當脫離了建築專業本身的討論,其實也有很多相關範疇的事物能引起一般人的共鳴,比如土地、比如都市、比如歷史,那些非外顯而確實存在在我們身邊的事物,反而比確實以物理方式存在的更易觸動人心,也許是因為那一段歷史是我們真實共有的記憶,那些年代留下來的不管是可見或不可見的事物,都構成了現在我們生活的一部份。

    雖然我必須心虛的承認,生於一九九○年代後的我,對於九○年代前歷史的理解都非親身體驗,那段讓我著迷的時光都來自書籍、雜誌甚至是前輩的口述。選擇這個題目、還有一部分原因出自於我的私心。

    於我而言,從小到大在課堂上學習的台灣歷史、都像是在看著一部與我無關的電影,它缺少了溫度、氣味與血脈相連,明明是與我們切身相關的過去、卻像是在聽著鄰居家的故事。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笑面人》

    那如果不理解歷史,處在「現在」這個時間節點的我們,又該如何找到「未來」?

    於是,我開始由我「自己」為出發點,跳脫課本上冷冰冰的第三人稱,以自己的目光去理解過去的那段時光。

    也因此,不僅僅是建築,我從我喜歡的歷史事件、音樂、繪畫、文學、甚至是漫畫這些與我生活經驗相連的事物回過頭,去審視我自己與那段時光的交集點。

    目前的我,有哪些是由過去造就而不自知?又有哪些足以支撐我走向未來?也許是抱持著這樣的疑問,才開始了這場建築分享。

    因此,這場分享與其說是台灣近代建築,其實更像是我個人的生活經驗分享,小自我在求學時間停駐的無名教堂、大至決定一整個世代走向的事件,如果因此能讓聽眾對於我們腳下的土地感受到些許溫度與連結,那都是我的榮幸。

    對我而言,真正困難的部分,是在那段黃金年代之後、台灣努力掙扎的擺脫黑暗年代影響的現在。

    台灣的近代建築史相當短暫,而且也距離我們現在的年代太過於接近,接近到甚至那些我們建築史上出現的建築師都還活生生的跟我們活在同一塊土地上。

    因為我們身在歷史當中,不像是在觀看歷史一樣、你知道十年之後會發生了什麼事、是因為現在這個時間點發生的事件所導致的,我們缺乏了之後的「果」,在一個還未被蓋棺論定的時間點,所有做出的評論跟批評其實都缺乏客觀。

    但即使如此,我認為做出評論的勇氣仍是有畢要的、即使這個評論在未來會被證明

是錯誤的,台灣的建築正處於一個迷茫的時期,我們沒有了過去威權時代的單一與純粹

性、也沒有了經濟起飛時期的紙醉金迷與浮誇,我們處在一個有了足夠的背景知識、卻沒有明確方向的時代。

    希望這場分享,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尋找方向的其中一個小小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