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6期 參與基督復活之旅

禰的話是我腳前的明燈

古偉瀛編寫

 

《箴言》

  許多人常講:「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這句話就是出自《箴言》的第一章第七節。這篇西文稱作 Proverbs (簡稱 Pr )的舊約篇章到底是什麼樣的書呢?

  箴言是一本勸誡手冊,裏面有大量的格言、教訓,話題包羅萬象。直至今日,箴言中的許多話語仍深入英文語系,成為日常用語的一部分。像這樣一本充滿智慧的書,雖然蒐集了許多忠告和金句,但其核心只是要回答一個問題: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為何?在箴言裏,它視人生為一條路,行路的人隨時都要作決定。透過經驗,它相信智慧人能夠分辨怎樣的行為能導致成功與幸福。

  學者認為,箴言是一部由九種文集匯集之書,有風格各異、不同時期的內容,最早的是撒羅滿(所羅門)時期(十至十二章),有兩篇是外邦人所寫(第三十及三十一章),可見智慧是超地域的。至於第廿二章十七節至廿四章二二節的智者部分則與埃及有關。倒是卷首(一至九章)及卷尾(卅一章一百十一節)是在充軍巴比倫時所寫。雖然本卷一開頭以撒羅滿為作者,但此乃後加的,為的是借用撒羅滿在他智慧方面的名聲。閱讀時最好細細品味,從最早的那幾篇讀起,而不是從頭讀到尾,可以按自己的情況尋找所需的智慧。

  箴言有一項讓人驚異的特點,在全書內並沒有提到以色列的拯救史。其中所講論的上主,是創造者而非拯救者,對於世事,則大多是從人的角度觀察。內容方面顯示出對人類生活寬廣的認識,深諳其中的問題與矛盾。即便如此,但在這卷書內,天主總是不缺席。有時天主站在邊緣;有時祂是思考的中心,是獲得智慧的來源。很顯然地,箴言的目的是希望讀者追求智慧,只憑科學給我們的知識並不夠,真正平安幸福的生活要靠此篇所提及的生活智慧。

《約伯傳》

  舊約中最優美也最深刻的一篇,即是《約伯傳》,在世界文學中佔有一席之地,探討人類自古以來都在問的問題,亦即若是上天福善禍淫,那為何有義人受苦之事?在希伯來人傳統的認知裏,苦難一定是犯罪的後果。然而約伯傳中的主角約伯,雖然全身生瘡,遭受一連串的人間苦難,他卻是一位完全公義、正直的人。約伯傳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以約伯和他三位朋友的對話為核心,討論天主的公義和受苦的意義。

  苦難降臨到完全正直的人約伯身上,他的朋友卻懷疑他犯罪。迫不得已,約伯也只能為他自己的無辜申辯。對於遭受內外的煎熬,約伯向天主尋求解釋;也有人認為天主降災,或許是要警醒世人,考驗祂所愛的人。天主同意約伯朋友所持傳統看法的理由不夠充分,但天主只是聲明,人應當謙虛,不該自作聰明,且要絕對承認天主的上智與全能,其所行所為超過常人所能理解。人們可以抱怨,但唯一解決之道,只有懷著信德,安心將自己委順於天主公義的安排。最後,約伯的苦難結束,財產也都復原了。

  本書所討論的公義與受苦的問題,在古代世界常出現在對話中,約伯傳可能就出於這一類的文學傳統。這卷書與一些美索不達米亞的作品之間有明顯的相似處,也與其他聖經的篇章有關,尤其是《訓道篇》和《哀歌》。《約伯傳》教導我們的,或許就是有一位信徒所寫的,亦即耶穌面對十字架的態度:「最可怕的是我們覺得天主不是真實的,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繼續愛祂。」

《雅歌》

  拉比阿吉巴(約公元五○~一三五)說:「所有的世代中,沒有一天像以色列獲得雅歌書的那日子如此可貴,因為所有的聖卷都是神聖的,但雅歌書卻猶如至聖所。」「至聖所」是指最聖潔之處,因此,《雅歌》也是最偉大的詩歌。這並非誇大之詞,因為本書充滿了精緻美妙的詩,將希伯來詩所有的技巧都用上了。書中吟詠一位年輕女子和她的情人,記錄她在走向愛戀結合的道路上,一路上的思想與情感。此書以相當寫實的手法,描繪情人間的感官之愛,甚至有聖職人員說,他們年輕時不太敢細讀雅歌篇章。此篇與〈默示錄〉為聖經中寓意最豐的篇章。

  在聖經中,歷世歷代以來,從來沒有任何一卷書的解釋像雅歌一樣分歧。直到十六世紀之前,雅歌幾乎都是以寓意的方式來解讀,其含意乃是靈性的,指天主和以色列的關係,或基督對教會的愛。後來按字面的解釋逐漸興起,開始將它視為一組愛情詩,在婚姻時吟唱。此情形有如中國人對《詩經》中描寫男歡女愛的字句,在宋明理學家中 解釋為 君臣間的關係。

  在聖經中,雅歌出現在箴言與訓道篇之後,這兩卷書都與撒羅滿相連。部份拉比認為,雅歌中優美的詩歌是撒羅滿在充滿浪漫的青春年華時所寫,箴言是他中年時期寫作完成,而訓道篇則是他歲數已高、看透人生時所作。不過,另一種看法卻將次序顛倒過來,認為訓道篇乃撒羅滿年輕時所寫,流露出青年好譏諷的特性,箴言是中年的著作,而雅歌則為晚年的作品。不論孰是孰非,作者成熟地運用牧場的氣氛、田間的花朵及地上的動物為素材,創作成優美的詩歌,將天主豐美的愛,展現在既精鍊又溫暖的文字當中。

《訓道篇》

  訓道篇一開始便說出一句很有名的格言:「虛而又虛,萬事皆虛。」英文的「虛空」( vanity )帶有一切都無用、徒勞之意,此書作者假借「集會」( Ecclesiastes )之名著述,也許這是聚會時會眾的聲音,他們聽見了好的訓誨,並於其中見到天主是仁慈公義的,世界的一切都按祂的計畫進行;人類的欲望以及一切勞碌,盡屬虛幻;天主的化工,人無法理解,人不可與天主爭辯,只應虛心,由天主手中接受。

  本書反省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作者從不再有生命的角度來看今生,以坦白的態度考量各種事情的意義。在短暫的塵世生活中,有許多令人歡愉和快樂的事,人應及時享受天主慨然賜給他的賞心樂事。然而大部分人所引以為傲的財富、偉業、功績,都不過是虛空( hebel ),如同短暫的薄霧,一經朝陽,立即消失無踪。

  有些人讀此書,認為其中呈現的,盡是對人生的懷疑,缺乏信心,以致引起為何會將這本奇怪的書納入正典之內的疑問。然而,此篇卻是舊約中最敬虔的著作之一。它雖感到人生的苦悶,但卻接受天主永存、創造的秩序。不過從本篇對於現世與來世的概念並未完全明朗,是舊約時代未臻盡善的確證,只有在新約耶穌來臨之後,才把今生的勞苦與來世的永福昭示給世人,人們度一修德克己的聖善生活,絕非徒勞無功。

《約納》

  《約納》在《聖經》的小先知書內,是一篇頗令人感到意外的作品。它不是神諭的收集,卻是一則饒富趣味的故事。《約納》講到天主和人類的關係、赦免與悔改、順服與違背的刑罰,以及天主無限的同情與憐憫。內容描述一位不情願的先知想盡辦法逃避天主,但後來不但回心轉意,還讓外邦整座城奇妙地得救。因此也預示了教會的普世性及耶穌對萬民的拯救。

  約納得到天主的吩咐,去向尼尼微發預言,要城內的人民悔改,但是他不願意這麼做,反而搭船逃往外地。約納在船上睡覺時,突然起了暴風,信仰異教的水手十分害怕,不知如何是好。眼見船將沈淪,約納終於承認這場大風是他的責任,並建議水手把他丟入海中。水手照他的吩咐做了,而海浪居然立時平靜,因此他們都信了天主。這時,天主派了一條大魚來救被丟入海中的約納,魚將他吞入腹中,三天後終於把他吐在乾地上,隨後天主就向他顯現,要他再次到尼尼微向王發出通告,叫全城悔改。雖然他仍然抱怨,但他還是順服天主的旨意,終於讓全城都歸向了天主。

  《約納》除了勸勉人要順服天主的旨意,傳講悔改的重要以及天主的憐憫與慈愛之外,另外還駁斥一些以色列人狹隘的種族觀。對於天主而言,他拯救的不只是以色列而已,甚至連可惡的尼尼微也會得救。因此,常有人將它與《盧德傳》相連,因為後者顯示,就連達味王的祖先中也有非猶太人。另外,這個故事結構優美,其中還採用諷刺的手法,把一般概念中「公義先知」與「邪惡百姓」的論述方式顛倒過來,這樣的寫作手法饒富深意,令讀者重新反省自己與天主之間的關係。

《多俾亞傳》

  據考證,《多俾亞傳》的作者是一位在埃及亞歷山大里亞的猶太人,他因受默感,約於西元前三世紀,也就是希臘朴托肋米王朝時代,撰成本書。《多俾亞傳》的內容記載一則有關家庭德行訓誨的故事:一位年輕人如何照顧他瞎眼的父親,以及天主如何獎賞老父親的信德及愛德──在他生命危險下,仍賙濟貧困,埋葬死者。故事的最後,天使辣法耳(意即天主的醫藥)醫治失明的老多俾亞,而他的兒子則娶到一位好妻子撒辣。雖然故事的主軸簡單易明,內容卻發人深省。當傳統的價值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改變,一方面年輕人不能(或不想)照顧年老的父母,另一方面婚姻的價值也逐漸變質。由此觀之,《多俾亞傳》像是暮鼓晨鐘,提醒我們重新省思家庭生活的價值與意義。

  《多俾亞傳》另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關於天使論的發展。在《舊約.匝加利亞》內,一位無名的天使解釋「燈台上的七盞燈」是「那遍察全地的上主的眼睛」,而〈多俾亞傳〉則可能據此把七隻眼睛人格化,而成為現在的七位天使:「我是辣法耳,是在上主的榮耀前,侍立往來的七位天使之一。」此外,在《舊約.達尼爾》中,首先以「彌額爾」( Mi-Cha-El ,即誰相似天主)及「加俾額爾」( Gavri-El ,即我的力量是天主)來稱呼七位天使的其中兩位。聖母領報時就是天使加俾額爾的傳訊;回教創立者先知默罕默德之受到天啟,據說亦是經由這位總領天使。其後,新舊約的發展中,還替其他四位天使命名,其中最著名的就屬烏利爾( Uriel )。最後,在猶太卡巴拉( Kabbalah )的神秘主義運動中,更發展出一大 天使的名字,清楚地論及每個人的守護天使。

《友弟德傳》

  大約於西元前一六○年,《友弟德傳》在巴勒斯坦撰寫完成。本書與《瑪加伯上》、《瑪加伯下》的成書時間相近,應是《舊約》中最晚寫成的三卷書籍。「友弟德」的原意為「猶太女子」,她是《友弟德傳》的主角,亦是天主揀選來拯救身處困厄選民的工具。用女子來當作完成救贖象徵,在教會史上確實是個古老的論題,例如在《若蘇厄書》中的辣哈布、《民長紀》中「在女人中是可讚美的」雅厄耳、《友弟德傳》裏的友弟德,還有《新約》中的童貞女瑪利亞,都是聖經中表示救恩的典型人物。

  此傳敘述一位猶太女英雄在亞述圍攻猶太要基拜突里雅,居民正準備投降時,出來勸勉大家全心倚靠上主,自己深入敵營,一夜之間,智取敵將之首,不但解救危城,且使猶太獲得勝利。此傳不可以新約的標準來論斷,只能以猶太民族觀點來理解。

  若我們進一步深思《友弟德傳》所蘊含的意義,我們將發現,其實本書最終指向的是十字架的奧蹟:天主不是以大有為的君王,或是講預言的先知,來作為世人救恩的確據。相反的,天主卻藉由祂的愛子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痛苦與軟弱,來完成救贖萬民任務。這種軟弱的特質在救恩史上的意義重大。不論這些器皿在歷史上是否為知名的人物,天主利用不同軟弱的工具來完成救恩,這象徵了祂對世人的憐憫以及最深最沈的愛。

《艾斯德爾傳》

  《艾斯德爾傳》是一篇以波斯宮廷為背景,講述一則猶太人如何勝過設法謀害他們的人,最終得著拯救的故事。艾斯德爾是波斯的皇后,但是因為波斯王的親信哈曼痛恨她的義父摩爾德開,居然打算消滅摩爾德開和猶太全族。為了避免哈曼的陰謀得逞,艾斯德爾在王的面前求情,終於使得猶太人免除這場悲慘的災難。這正是猶太人節慶中「普陵節」的由來。

  「普陵」之名可能來自於希伯來文的「 pur 」,意思是「籤」。當年哈曼利用抽籤的方式,來決定哪一天要消滅猶太人;但哈曼怎麼也想不到,他不但沒能打倒他的對頭,反而讓猶太人除去了他們的心頭大患。非但如此,猶太人還每年舉行普陵節,大肆慶祝他們的勝利。一到普陵節,猶太人便聚集到會堂,大聲朗誦《艾斯德爾傳》,以紀念這個特別的日子。

  就整部《聖經》而言,《艾斯德爾傳》是其中相當特殊的一卷,因為全書並沒有直接提到神,因此曾有人質疑這卷書是否應該納入正典。即便如此,綜觀全書,我們仍舊可以發現《艾斯德爾傳》所記載曲折離奇的誇大故事背後,處處看到天主常照顧自己的子民。本書所要表達的信息,也帶有強烈的神學意味:天主仍照顧那些信賴他的人,被壓迫者必得釋放。另外,就故事表面看來,雖然表現的是猶太和反猶太之間的鬥爭,但應知本書屬舊約,尚未經新約耶穌的光照,當時猶太人正處於另一次亡國危機,從深一層來看,它反映了天主與惡者的爭戰。我們必須體會其中所欲傳達的意義。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