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9期 靈修‧陪伴‧服務

聖堂實訪的信仰傳承

張帆人

 

    一看到南懷仁協會「天主教堂區歷史影跡與地方宗教文史」課程的訊息,就立馬報名。這個課程是古偉瀛教授和譚莉達老師開授的。每兩周上課一次,共有八次。其中的兩次是課堂講解,六次是聖堂及宗廟實訪。課程從二○二○年九月中旬開始,同年十二月底結束。本文是第一次課堂講解和第一、第二次實地尋訪之彙整心得。

    聖堂是教友參加彌撒的主要場所,也是重要的里程碑,如領洗、堅振、結婚、殯葬、追思等,都在此舉行。剛恆毅樞機指出,聖堂具有四種角色:

    一、精神的避難所:聖堂可使痛苦者找到安慰和救恩,令人心靈超拔,神遊天外。

    二、生活的教育館:聖堂教我們以特別的眼光看世界,一切都導往聖德,教我們榮主愛人。

    三、歷史的紀念碑:聖堂有如母親,把孩子集合在身旁,講述以往歡樂與悲傷的故事。這部活的歷史還在不斷地延續著。

    四、藝術的博物館:聖堂是信仰和藝術的寶庫,能激發人内心的謙恭和寧靜的信仰。

    早在清朝,道明會神父就來台灣傳揚福音。他們從南部開始,再漸次北上。教廷對台灣天主教發展的影響力是連續的。宗教和政治雖然是兩回事;然而,政府對轄下的天主教會不可能全然放任。台灣的政權經歷了清朝、日本和民國三階段,政治上的不連續,對教會當然有不利的影響。

    甲午戰争前,台灣傳教區屬於廈門代牧區。馬關條約後十多年,教廷下令成立台灣監牧區,脫離廈門管轄成為新的傳教單位。

    於是教務關係亦由福建轉移到日本。二戰結束日本投降,教會自然又受影響。

    中國共產黨取得大陸政權,天主教會受到嚴重迫害。一九五○年起大批傳教士被驅離出境,來到台灣。主徒會會士郭若石神父被任命為北台灣之監牧,以因應這個重大變局。大陸來台的各個修會,分别安排到合適的地區,以便有效率、有秩序地深入民間,傳揚福音。兩年後,台灣脫離監牧區而設為教區,郭若石也由監牧成為台北總主教。

    實訪的五座聖堂中,其中包含了主教座堂和朝聖地。聖堂的附近都有捷運站,步行可到。

一、民生西路主教座堂(聖母無原罪堂)

    座堂本体為三角形,內部挑高,莊嚴神聖。祭台的後上方有色彩明亮的聖母壁画,但見聖母慈祥地垂視聖嬰,一片安寧祥和。祭台上最高的座椅為主教專用的,左右兩側各有一把稍低的是共祭神父的座椅。主教牧徽置於左前方明顯處。

    本聖堂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甲午戰爭前五年。當初為兩層樓:樓上是神父住宅,樓下是臨時教堂。其後雖興建了正式教堂,卻因道路開闢而被拆掉了。所幸用了補償金,在原聖堂對面,起造了紅磚材料的哥德式尖塔加羅馬式圓頂的宏偉大堂。沒有料到,二戰末期這座美麗耀眼的西式教堂被美軍空襲炸毀了!現在看到的座堂,興建起來頗不容易。一方面是經費龐大;一方面是適逢八二三炮戰,全台限建。感謝天主,感謝教會上下一心,终於克服萬難,完成了重建聖堂的心願!

二、蘆洲天主堂(聖若瑟堂)

    這是北台灣第一座聖堂。循著左側或右側的弧形樓梯即可進入二樓的聖堂。主耶穌的「活水」,如何注入人心呢?可來若瑟堂一探究竟:祭台下方引出了一道清流,沿著聖堂中央走道,直奔聖堂門口;教友以手沾之,畫出聖號並且口禱「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阿門」。

    早在甲午戰争前七年,道明會神父即在此地租屋傳教。第二年神父買了地,搭建四間房屋,分別當做臨時聖堂、神父宿舍、道理廳和傳道姑婆宿舍。十年後的大水,沖毀了一切。其後,幸賴廈門教區撥款修葺了一座歌德式教堂。那時,這兒的地名是和尚洲,台灣光復後才改名蘆洲。現在這座聖堂也是光復後在舊址重蓋的,之後還經過整修

擴建。

三、華山天主堂(救世主堂)

    這是一座在二樓的小而美的聖堂,交通非常方便,離台北火車站、高鐵站、客運轉運站和捷運站都很近。國際旅客樂於来此望彌撒,或是潛心祈禱。這兒是他們忙碌行程中绝佳的靈性加油站。聖堂四周牆壁上,高懸著多位聖人聖女的肖像:如小德蘭、依納爵、鮑思高等等。國外來的教友,見到原已熟悉的聖人,會感到格外親切。祭台中央聖体龕是古典雅緻的精品,讓人自然地生起敬拜之心。

    聖堂初建於日治時期,教友以日籍人士為主。當時是歌德式建築,不僅美侖美奐,而且是鄰近地區最高的。到了一九八○年代,政府規劃的忠孝東路穿過了舊教堂,因而改建成現在的模樣。要懷念那座歌德式老堂,不妨細細觀賞現今祭台上的聖体龕,因為祂是老堂原封不動保留下來的。

四、長安天主堂(萬應聖母堂)

    剛恆毅樞機建議本堂採用中式風格。朱紅圓形廊柱、精雕木飾花邊等,四處可見。一般西式聖堂,多半是長方形的。而長安堂縱深短而左右寬,是扁的,符合中國宮殿的特徵。祭台左右有對聯,分别是「長生有道曰敬天愛人修身克己」和「安樂無常應行善戒惡寡欲清心」,融合福音精神和中華文化。

    長安堂是光復後興建的。一九六○年代,這座聖堂,曾經接待重要國賓,如越南總統等。川堂磨石子地面,有剛恆毅樞機的牧徽。民國早期,剛樞機是第一位聖座駐華代表。他對我國教會貢献良多,其中之一是創立了主徒會。主徒會會士都是華人,因為樞機要大力推廣中國人向中國人傳教的理念。長安堂現址,曾經是主徒會總會的所在地。

五、中華殉道聖人朝聖地(聖若望堂)

    聖堂前面有兩座高聳的鐘樓,其上各書「愛天主」和「愛國家」。塔頂與教堂屋瓦、圓柱壁飾等均採用我國宮殿造形和色彩,非常壯觀。中華殉道聖人共一二一位,他們在清朝到民國年間,為了堅持信仰勇敢捨身致命,其後由教宗冊封為聖人。中華殉道聖人的巨幅畫像是劉河北教授之創作,一二一位聖人個個神態自若,仰望手持十字聖架的耶穌基督,面露虔敬嚮往的神情。畫像高懸於聖堂右方側翼的牆面,其下供奉著十九位聖人聖髑的半圓形櫝匣和基座。這兒的苦路,是戶外十四座栩栩如生的白色石質雕像。

    一九六○年代,毛振翔神父在板橋大漢溪畔建造這座氣派宏偉的宮殿式聖若望堂。其格局和氣勢,如今仍然令人敬仰。同一時期,板橋還有一座華福天主堂,後來因為道路拓寬無法保留,而併入聖若望堂。二○一三年奉洪山川總主教之命,聖若望堂更名為中華殉道聖人朝聖地。

    我們還實訪了靜修高中,中山長老教會,以及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廟、慈聖宮(媽祖廟)等,限於篇幅無法逐一簡介。實訪的聖堂中,主教座堂和蘆洲天主堂初建於清朝,華山堂初建於日治時期,長安堂和殉道聖人朝聖地初建於政府播遷來台。然而,不論各堂歷史之長短,建物量體之大小,聖堂裡的莊嚴肅穆,同樣讓我們体會天主時時處處都存在。得知前輩信眾,於天主護佑下,面對天災人禍,尤其是戰爭和政權更迭,所付出的心血,我等如今方有美好安詳的聖堂,實在充滿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