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99期 靈修‧陪伴‧服務

麵包故人情

鍾世明

 

 

    庚子年的隆冬十二月異於往年,全球籠罩在新冠疫情中,萬金隱修院裡,來自西班牙的修女們,無法收到來自家鄉的聖誕禮物。而我的老同學,她跟德國做貿易,得知此事後,從台北圓山飯店,買到德國史托倫聖誕麵包,加上巧克力.臘腸,寄去萬金,頗有歐風的聖誕禮物,給西籍修女們帶來家鄉聖誕的滋味。

    聽說歐洲過聖誕節,家家戶戶會在十二月初做聖誕麵包,這種麵包越放越香,能夠吃到聖誕節。原來起緣於十四世紀的德國,用來獻給教會和皇室,慶祝聖誕的。麵包外面鋪著厚厚的糖霜,象徵降生於雪地裡的小耶穌。還有許多用酒醃製過的乾果,象徵送給聖嬰的禮物。麵包內層,裹了一條軟軟的甜杏仁,象徵柔軟的小嬰兒,被厚厚的麵包裹覆在襁褓中。因為歐洲乾冷,麵包夠甜耐放,可以放一個月。Stollen 德文意思是隧道,軟甜的杏仁條,象徵在隧道中,隧道的盡頭就是光明了,當耶穌聖嬰誕生,就為世界帶來光明。因此,這個麵包當年饒富宗教意涵。到了現代,聖誕節已商業化,聖誕麵包成了應景的賣點,在台灣尚不多見,須要事先訂購,成了熱賣的聖誕商品,古老的宗教故事,因聖誕麵包而廣為流傳。

    然而,今年聖誕節前,一位來台灣多年的西班牙修女,在醫院住院多時,胃口不好。原來她的父親是做麵包的師傅,她很想念麵包的滋味,正逢聖誕期間,就帶了水果聖誕麵包給她,只見她一直轉著玻璃紙和緞帶包裝的麵包,捨不得拆開,發亮的眼神像個孩子一樣的問:「這是給我的嗎?我要跟姊妹們一起分享。」陪伴的修女告訴她:「姊妹們在會院都有,你安心的吃。」看著她像孩子般的拆開聖誕麵包,訴說著她父親的麵包店,病房裡頓時充滿聖誕氣氛,從修女的臉上洋溢著聖誕快樂,不用歌聲也聽得到笑聲如聖誕鈴聲。

    回想起二十年前,住在台東成功的聖十字架修院裡,休養的那一年,那時來自瑞士的布修女當家,很會做甜點和麵包以及果醬。位於花蓮、台東中間的成功鎮,經常會有路過的神父們來歇歇腳,布修女的下午茶非常瑞士,除了冰淇淋是買來的,其餘都是純手工。熬果醬是常有的事,有院子裡的桑椹,也有盛產的柑橘,香香甜甜的味道縈繞客廳廚房。因為當地麵包店少,布修女總是按時做麵包,晚上烘焙吐司麵包,滿屋充滿幸福的香味。隔天早餐過後,就是我送麵包給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了,東河、宜灣、長濱、長光都是管區。

    最驚訝的是第一次送去宜灣天主堂給史泰南神父,我從聖堂找到院子,就是看不到他。教友要我去附近的菜園找,結果看到一位穿著粗布短褲,用麻繩當腰帶,赤腳拿著鋤頭在種地的老農夫,從菜園走出來,就是令我目瞪口呆的史神父,比當地人還當地人,怎麼看都看不出是外國人。他收下麵包,再要我帶些蔬菜回去給布修女。其實史神父非常愛這個地方,在面海的宜灣教堂前,種了一片的波斯菊,高聳在小山坡上的白色教堂,門前一片繽紛花海,迎向碧海藍天。後來史神父在清晨彌撒當中,直接去見天主了,他的菜園就是他的墓園,宜灣教友感懷他,同他生死相伴。最近在台東聖母醫院,再見到他的畫像,被畫在長廊牆上的故事當中,榮主益人,永留人間。

    送麵包去長濱,就是頗富盛名的吳若石神父了,他總是說全世界最美的海岸就在長濱,培植當地的人從事腳底按摩,常說這裡最適合旅人休閒。而今的長濱,果然已有赫赫有名的畫日風尚會館和法式料理,民宿點化海岸風情,遠近馳名,成了旅遊朝聖的勝

地。

    長光的魏修女,也是我的麵包客戶,她的拿鐵咖啡配餅乾都是手做美味,她更是備受當地人愛戴的阿美族服裝設計師,笑口常開,見到人總是先來個大大的擁抱,美意美食身心都得到餵養。她還每天早上八點,按時打電話給成功的布修女報告報紙的頭條和台東地方版新聞,是天天看中文報的瑞士修女。

    東河的葛德神父,常說他不是在摩托車上就是在蘭嶼,還說自己有兩個大師傅幫他,可是看來看去就只有他一個人當家。原來兩個大師父是他的一雙手,什麼都能做,又種地又跟孩子們講故事,還跟老人用當地語言話家常。要是送餅乾給他,他立刻分給身旁的孩子們,只有放在廚房的麵包留在餐桌上。

    當我結束休養回到西部復職以後,布修女每年聖誕節,都寄來她自己做的聖誕餅乾,有各種形狀各種口味的,特別是聖誕樹形的餅乾,她說瑞士人過聖誕節,送餅乾給親朋好友們分享,是個快樂的習俗,直到她去了天國為止。

    現在台灣世界冠軍的麵包,已名滿天下,麵包身價不凡,成了禮品。然而,麵包故人的故事,飽鬻身心靈,卻是無價之寶,是永遠銘感於心的好滋味。

 

左起:布修女、魏修女、葛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