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6期 參與基督復活之旅

最有人味的畫展

黃長春

 

參加導覽志工培訓課程的緣起

  一般人認為從三十而立到四十的不惑,是人生最好的光陰。而義大利最負盛名的詩人但丁(一二六五—一三二一)也在他的《饗宴篇》裏說:「人生是一座穹門,就大多數的生命來說,我相信達到這個頂點是在三十和四十歲之間。」每每想到這句話,我總是對自己說:「三十好幾了,得做些什麼吧!才不致荒廢這個生命最美好的時刻。」然而我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有限,雖無法成就什麼大事業,但總能奉獻自己無限的熱忱,為鄰人貢獻小小的心力吧!

  二○○六年九月,輔仁大學與主教團所主辦的「藝術與宗教──義大利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招募導覽志工,心想這真是天父給我一個圓夢的好機會。三十二幅借自義大利六所知名博物館的畫作,猶如一部完整《聖經》故事的插畫,其中二十一幅描繪耶穌的一生,另十一幅描繪的是宗徒與聖人事蹟。身為一名天主教教友,又是美術史書籍編輯的我,似乎不應置身事外,於是報名參加導覽志工培訓的課程。

  《聖經》故事為西洋繪畫題材的主流之一,但由於內容複雜廣博,人物太多、地名紛雜,故事情節過於龐大,一般人很難看出西洋繪畫所要表達的內容與精神。心想若能運用生動活潑的解說,搭配畫作來描述《聖經》故事的話,那麼這次的展覽,可作為非教友入門《聖經》文學與西洋藝術的進階之梯;而對於熟稔《聖經》的教友而言,透過藝術品具體的形色呈現,內心不僅更能深刻體悟天主聖言的真諦,也能享受藝術品所帶來的視覺愉悅。

好想放棄導覽服務

  這次展覽的訓練課程包括「西洋藝術史」、「基督文明」及「生命教育」三大領域,四十二堂課,既深且廣,不論是對我的專業領域或靈修方面,都有很大的進展與收穫。據說參與這次志工培訓的有三百人,策展人周功鑫教授(輔大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曾在課堂上對我們說:「希望透過志工們直接親切的服務,營造出最有人味的畫展來。」

  主講西洋藝術史的 花亦芬 老師,是國內少數能將歐洲史、文化史、宗教史及藝術史跨領域整合的優秀人才。例如她從信仰、生活與藝術的角度,說明義大利宗教藝術的起源;從中古城市西耶納、佛羅倫斯、帕多瓦、阿西西的城市風貌,談論聖母與聖徒的宗教藝術發展;從佛羅倫斯注重素描線條、威尼斯著重色彩詩意的畫風,探討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的派別;從梵蒂岡西斯汀聖堂的天篷壁畫,探究米開朗基羅的神學藝術;從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談論十六、七世紀的基督新教藝術、巴洛可藝術……,她精采絕倫的解說,提醒了我要用人與人、人與文化、人與鄉土、人與世界的不同角度,來宏觀看待藝術史的發展。

  然連續兩個月密集的課程訓練,我體力大為透支,平日上班已經很累了,週末又得上課,而公司的總編又在此時,也就是距故宮「北宋大觀──書畫、汝窯,與宋版圖書特展」開展前,承攬了導覽手冊的編輯出版工作。編輯們日夜加班趕工,體力不好的我身心俱疲,一日暈頭轉向,無法起床上班,父母親陪著我到長庚醫院看病,抽了五管血還檢查不出問題,離開醫院時,護士小姐送我一句話:「小姐,不要太累喔!」

  隨著畫展的即將開幕,我非常掙扎是否排班導覽員的工作,因為我很懷疑自己的體力是否負荷得了長時間的久站與解說的工作,於是萌生放棄的念頭。唉!真是心神固然切願,但肉體卻軟弱。

  一日,又為此事心煩祈禱時,腦海裏不斷浮現一句話:「二千五百年來,堅持良心與真理更甚於生命的,有二人,一是蘇格拉底,另一是耶穌,這二位的堅持真理與不肯向強權妥協,最後讓他們落得被定罪處死。」這句話是出自於《蘇菲的世界》一書,當我還是大學生時,二姊買了這本書送我,作者喬斯坦.賈德是一位挪威的高中哲學老師,他這句話就像把利刃似地刺中我心,十多年來難以忘懷啊!

  「為真理而死,真理是什麼?又為什麼值得為它一死?」光憑這點,我認為世人都應認識這兩人,然而我對耶穌的好奇比蘇格拉底來得多,因為祂的死帶有救贖與愛的成份在內;祂是天主子的身分以及死後三日復活的奇蹟,也都比起蘇格拉底這位哲人更帶有神祕與神話的味道。

  我不禁回憶起這幾年學習道理的過程:經過雷神父道理班一年的課程洗禮、聖言會英文聖經班多位修士與神父的兩年陪伴、小會的胡國楨神父與多位人文涵養豐厚的大哥、大姐們的三年引導,還有平日與景美本堂王敬仁神父、杜敬一神父的靈心暢談。慢慢地,耶穌對我而言,不再是神話故事中的主角了,祂與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時時刻刻伴著我歷經了價值觀、性格以及生活習慣的舊我死亡與新我的誕生。

  我告訴自己不應逃避這份工作,應將多年陶成的心得,以及逾越奧蹟的平安喜樂,運用我編輯善於說故事的長才,將耶穌以及我們的聖教會介紹給參觀展覽的人認識。

奇妙的導覽之旅

(1) 喜歡聽《聖經》故事的同學G

  由於我是到了展覽前夕,才報名星期六早上的排班,熱門的時段大家早都選定了,我們組長沒辦法,只好把我排在中午十二點的時段。第一天的排班,我站在冷冷清清的入口處,一人獨自望著主辦單位所仿製的西斯汀聖堂天篷壁畫,還有以《舊約》的亞伯拉罕、梅瑟與達味為主題的幻燈箱,這些都是作為耶穌祖先故事的補充說明。我心想主辦單位真的很用心,凡無法借到的畫作,他們都會運用大型海報輸出、幻燈箱、彩色玻璃等的佈置方式,讓每位觀眾對於《聖經》故事有全面的了解與學習。

  這時一位面貌清秀的男孩G,問我是否能為他和他的同學導覽,「才兩個人!」心裏不免嘀咕了一下,不過還是點了點頭,面帶微笑地開始了這趟奇妙的旅程。在解說的過程中,漸漸地湊過來聽的人愈來愈多了,到了結束時有十多個人。我很驚訝每個人都聚精會神地在聽,甚至還有人在做筆記。兩個半小時下來,沒有人喊累。這中間正當我講到巴洛克大師雷尼所繪的「梅瑟與十誡」時,我提到梅瑟在領受刻有十誡的石版,下西奈山後,突然看見他的以色列子民正在膜拜金牛犢,震怒之下摔毀了石版。這時G很不以為然地說:「如果石版刻有十誡,還是天主所賜,應該是很神聖珍貴,怎能摔呢?」

  我心想:「他問得很有道理,我怎麼從沒注意這個問題呢?」但仍故作鎮定地告訴他:「人生氣總會做出不理智的事啊!」導覽結束後,他告訴我他是東吳大學夜間部歷史系的學生,跟我要了電話之後就離開了。當天傍晚,我馬上到景美本堂尋找救兵,請教王敬仁神父這個問題,王神父答說:「石版的摔毀,代表的是人與天主之間盟約的毀滅。」面對如此的回答,我除了震驚,還滿懷羞愧,不只是對G同學,還有當時在場的十多位觀眾,他們那麼信任我,實在不該率爾作答。

  隔週在結束一場導覽的解說後,正準備收工回家時,G突然打手機給我,說要帶女友一起來看畫展,希望我能抽空專門為他們二人導覽。感謝天父!祂似乎聽到我痛悔的心聲,讓我有機會可以補贖之前所犯的過失。事後我很好奇地問他,為什麼還會再回來看畫展?他說雖然他不是教友,但透過畫作的色彩、線條、人物面容表情、肢體語言、整體氣氛,都讓他實際感受到耶穌這位人子的溫度,而非只是教科書中一個冷冰冰的歷史人物。

(2) 景美沙勿略天主堂的教友

  景美沙勿略天主堂的王敬仁神父來自義大利北部,是位足球高手,對藝術也頗有見解。展覽這段期間,他給予我很大的協助,凡我導覽所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他總是很有耐心地翻閱《聖經》或其他資料,幫我找出解答。甚至在教堂內跑上跑下地影印聖徒資料給我,有時還耽誤他吃晚飯的時間。

  一日,王神父向我提及欲帶堂區教友參觀畫展,希望我能為他們導覽。雖然我馬上答應,但心裏卻有點小小的遲疑與焦慮。其實我與本堂教友的互動不多,平時望完彌撒,有事就離開了。我有點害怕為半生不熟的朋友導覽,再加上這團體的成員年齡從十一歲到八十歲;職業包括神父、教授、保險業務人員、會計、小中大學生等,我擔心內容要老少咸宜不容易,且有班門弄斧之嫌。幸好那天導覽得很順利,也與他們共享了一頓美好的午餐。

  展覽結束後的一個月,我收到本堂寄來的堂訊,國小五年級駱思穎所寫的〈參觀藝術與宗教畫展心得〉一文,開場白提到:

  星期二晚上,媽媽告訴我,明天要帶我去國父紀念館參觀藝術與宗教展……當晚我興奮得睡不著。

  這句話讓我感到很驚喜,一位小女孩因為要參觀畫展而興奮得睡不著。也很好奇我那天的導覽解說,她會感興趣嗎?會不會太難?消化得了嗎?我迫不及待地往下閱讀,想知道她觀賞畫作的心得。她寫到:

  我最喜歡的其中一幅畫是雷安卓巴撒諾(一五五七~一六二二)所繪的「最後晚餐」,畫中耶穌與十二門徒一起吃最後的晚餐,在晚餐中門徒們有的趴著,有的聊天,很顯然他們並不知道畫作的前方,拿著錢袋的猶達斯即將出賣耶穌,而耶穌的臉龐四周閃著光芒,這意味著祂把黑暗轉為光明。

  看到這段文字,覺得實在是不能低估一個小學生的靈修程度與欣賞能力啊!小小年紀的她,不僅懂得欣賞畫中人物的肢體語言,也能夠看出一幅畫的象徵意涵。

(3) 愛好基督教藝術的佛教徒

  一天傍晚,展場打烊之際,一位年近五十的大姊告訴我,這是她買了第四次的票來看展覽,她想知道我下次排班是什麼時候,她還想再來聽。她未婚,在公家機關上班,是位虔誠的淨土宗佛教徒。每年都會到歐洲旅遊,當面對各式各樣的教堂及不同派別的繪畫時,雖然會受到它們美麗的色彩與莊嚴雄偉的外觀所震撼,但她認為這種視覺上的感動只是暫時的,她最想知道是什麼樣的精神力量,可以讓這些傑出的藝術家創作出永恆不朽的偉大傑作。

  同時她也提到,雖然人人都知道歷史上有耶穌這號人物,但祂到底是誰?祂所宣揚天主的國是什麼樣的國度;而祂的受苦、死亡、復活與升天又有什麼樣的意義?這些都是驅使她前來參觀畫展的動機。為了滿足她的需求,我特定挑了一個上午陪她,一一與她分享每幅畫作的故事情節、歷史背景、藝術史範疇,以及如何將這些元素運用到我們日常生活的靈修。

  雖然我不知道這位大姊是否真的把我的話都聽進去了,但看著她欣賞畫作時的神情,是那麼的深邃、那麼的專注,我不禁懷疑她到底見到了什麼?是生命,還是死亡?是明麗燦爛,還是苦澀慘澹?是人的天才,還是神的光榮呢?又或是向內照見了自己的一生──可喜、可悲、可歌、可泣、可愛、可嘆的種種面相呢?

  回顧這次的展覽活動,充滿了無限的喜樂與感動,像同學G、佛教徒大姊,與駱思穎這樣令我印象深刻的觀眾很多,如景美女中美術社師生、一位追尋真理的高中女生,他們認真又熱情的回應,對我亦是莫大的鼓勵!我不敢說他們從我這邊獲得了什麼,反倒是我從他們身上確實感受到聖神的存在,藉由他們的肉身,我真真實實碰觸到耶穌的愛是那麼親切、溫暖與甜蜜。

小會與展覽

1. 投入畫展服務的小會成員

  志工培訓開始的第一天,就上到 古偉瀛 老師的課,老師真是寶刀未老,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就將龐大複雜的「基督宗教興起與發展」,一一抽絲剝繭、有條不紊地解說給所有的志工聽。課後, 古老師還對我說:「長春,老師今天講得不是很好,希望沒有浪費你的時間。」聽到這番話,讓我感到老師不僅學問好,人還很謙虛呢!

  小會很多大姊,如端敏姊、伯琴姊、熊姊、慧榕姊、雲珍姊,也都投入志工的行列,美術老師出身的端敏姊,還在最後一堂課熱心地為大家補充說明聖像畫的製作過程,與基督教藝術各種色彩的象徵意義。甚至還犧牲了自己的午餐時間,為一些非教友的志工解說天主教的歷史背景與專有名詞。展覽期間,慧琴與熊姊謙卑又熱情的櫃台服務、雲珍大姊與慧榕姊精采的導覽解說,也都令我印象深刻。不論是志工或是擔任培訓志工的老師,小會皆有人參與,證明小會不僅人才濟濟,也很有服務精神。

2. 參考資料

  在準備導覽內容的過程中,我參考了很多書籍,美術史方面除了志工培訓課程的筆記,也將以前為公司(雄獅美術)所編輯的一系列《西洋美術史之旅》(張心龍著)作一複習。信仰方面除了《聖經》,主要書籍引用如下:

(1) 《一扇心門》(雷煥章神父著):

  本書是為了道理班學生所寫的,是對一般人介紹耶穌與教會的最佳入門書。內容大綱分為基督的祖先、基督的一生與教會的生命,與這次展覽的三大主題相契合。而書中對於基督是誰,祂的價值觀是什麼,皆有詳盡清楚的解釋,導覽時吸引不少觀者佇足聆聽。

(2) 《福音》(思高聖經學會譯釋):

  這本書是代母宇之姊介紹我閱讀的,對於《聖經》的歷史背景與逐句經文有詳盡的解釋,是我查經的好幫手。導覽時,總會有觀眾問到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為什麼不合?耶穌這個名字與基督有何不同?耶穌為什麼臨終時稱瑪麗亞為「女人」,而不稱她「母親」……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這本書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3) 《我愛耶穌──主日福音甲乙丙年》( 蕭淑美 編著/ Egino Weinert 繪)

   這次來看畫展的小朋友很多,如何將深奧難懂的道理,轉化成小朋友有興趣的語言是我最大的障礙,還好參考蕭姊所編寫的這本兒童要理繪本,學會了如何引導孩子們「看」圖畫、「聽」聖言,以及「實踐」聖言的方式來了解福音中的道理。

(4) 《靈魂的渴望—細說基督徒靈修》( Ronald Rolheiser 著/黃士芬譯)

  本書讓我在導覽時,能將畫作中的故事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靈修有所連結,這樣觀眾才不會覺得展覽內容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脫節。這是胡國楨神父推薦文化查經組閱讀的,書中對於基督徒道成肉身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有何關連都有精闢的見解。另外,也闡述個人祈禱與道德、社會公義、團體敬拜、心靈喜樂的四大靈修,以及針對教會、逾越奧蹟、正義和平、性愛等靈修範疇詳加解說。

  透過這次的畫展,我很能認同藝術史家 E. H. Gombrich 所說的:「以最虔誠、最謹慎的態度研讀《聖經》的,往住就是藝術家。」(《藝術的故事》 / 聯經出版社)是的,如果沒有藝術家洞徹真理的心、敏銳的眼、靈巧的手,最強烈的感情也是癱瘓的,再怎麼寫實的畫面也是假的,是死的。透過一幅幅珍貴畫作的欣賞,我們得與百年前的畫家對話,透過導覽的互動,展場內人與人開始互相吸引、互相接觸、互相需要、互相祈禱,就如周功鑫 教授所言:「這是一場最有人味的畫展。」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