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6期 參與基督復活之旅

她的眼神

王端敏

 

  「藝術與宗教」展覽,是臺梵文化交流一大突破,展出三十二件借自梵蒂岡博物館、義大利境內五所博物館、美術館的宗教畫原作。自 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至 二○○七年三月十五日 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展出。

  此展覽,以西洋藝術──義大利十四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的繪畫來述說「耶穌生命」與「教會生命」。

  這些「生命故事」的表現方式與內在深處所蘊涵的知識,跨越「基督文明」、「生命教育」以及「西洋藝術史」三個領域。

  這些西洋早期繪畫作品,囊括西洋藝術的「中古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矯飾主義」以及「巴洛克時期」,為西洋藝術的源頭,也是西洋繪畫的黃金時期。我們欣賞不同時期的藝術表達技巧,仔細端詳原畫作,可增強每人美感的敏銳度,啟發美感經驗,更可感受宗教祥和的氛圍,與聖經故事帶來為人處世的智慧。

  現在,請各位來欣賞其中一幅。

  「瑪利亞」是一個美麗且傳頌千古的名字。它是阿拉美語,意即「公主」、「夫人」,更深一層的意義為:「充滿恩寵者」,埃及文則為:「米黎盎」,意

為「為天主所愛者」(出十五 20 )。

  一說到瑪利亞,人們第一個想到的是,孕育且生養耶穌的那位女子,這位女子是一位猶太人,根據第二世紀的口傳,她的父親若雅敬,母親安娜,老年得女。

  瑪利亞三歲時,被奉獻於聖殿服務,這是猶太人的一種習俗,舊約〈撒慕爾記〉第一章,就記載了撒慕爾自斷奶後即被獻,且留在聖殿服務的事。所以她可能也在聖殿服務了一段時光。

  她十四、五歲時,按猶太習俗就應婚嫁。可是在許配若瑟,尚未過門之前,她卻答應了天主,讓聖神使之受孕(瑪一 18 )。接著,為了報戶口,跋涉到白冷,在山洞生下她的孩子──耶穌。那夜星光燦爛,有牧童來朝拜;而後遠方的賢士,帶著珍貴禮物來探訪;星夜逃亡到埃及……。

  許許多多發生在她身上的事,令一個平凡的、血肉之軀的小女子,看不明!想不透!

  這幅十五世紀,伯納丁諾.馮嘉( Bernardino Fungai )的作品,畫著她懷抱她的骨肉。

  瞧!她的眼神,似乎落在深邃的遠方,這眼神,沒有和她的小寶貝耶穌交會,雖然小耶穌手中,握著一隻象徵「光榮、復活」的燕子,頸上戴著象徵「力量、曙光」的角狀紅珊瑚鍊子,可是她卻若有所思。

  路加福音兩次寫下:「瑪利亞卻把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路二 19 、 51 )

  的確,人人祈健康!禱平安!誰都期盼一生順遂、事事如意、金榜題名、事業有成,享受榮華富貴,與另一半白頭偕老,且子孫滿堂;但生命中總會有意料之外的事發生。

  瑪利亞,這位平凡一如我們的人,卻在面對「意外」時,將之默存心中,反覆咀嚼,以期找到天主的旨意。

  她以身教告訴我們,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有主的殷殷教誨。上主,祂的奧秘只給持有信心、耐心、與等待鑰匙的人開啟。

  啊!原來她那深邃的「眼神」,竟有如許叮嚀 ……。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