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天主教教會正在籌備慶祝開教一百五十週年(一八五九~二○○九)大禧,教友人數在最近二十年裏,卻一直維持著三十萬人左右,實在令人納悶。在慶祝大禧前刻,不論神長或教會首長,甚至每位教友,都應該認真檢討天主教為何在台面臨如此窘境?難道神長們傳道努力不夠呢?還是傳道方式無法適應時代需求呢?或是教友信仰不堅,受到社會多元化、快速變化下離開教會,放棄信仰呢?還是傳協會只是教會花瓶而已呢?
主教們都非常認真、重視每個教堂,每年領洗和領堅振的新教友增加人數,若有一個天主教堂一年都未有人領洗,這位神長一定被認定是失職而容易被調職。每個主日彌撒裏,通常會有一人在算數著前來參加彌撒的教友數目。教堂裏也經常看到神長或司儀在彌撒結束時,請首次來教堂參加彌撒的教友站起來,讓大家認識,全場教友熱烈鼓掌表示歡迎。神長們也很重視兒童的主日學,鼓勵教友讓子女參加,聽取天主福音而入教領洗;至於成人和青少年的道理班也有,只是文宣上似乎不積極去尋找民眾參與。
於是,全國每個教堂每年都至少有三、五位新教友,情況佳時更有二位數成績,至於三位數以上成效應是罕見啦!全國四十四所天主教中、小學和三所天主教大學加起來,一年若有超過一百位新教友,也是差強人意的表現!
自六十年前,由中國大陸撤退來台的國籍和外籍神長們在台大力傳教以來,天主教在台傳教方式先是「麵粉教」,天主教堂協助政府分發美國政府捐助的麵粉活動,吸引新教友入教。接著是「外語教」,凡是青少年學子要學好英語、法語、德語等歐美語言時,唯有到教堂裏有「洋神父」可教,還可寫介紹信至美國各大學推薦,而獲得巨額獎學金或是入學許可等。再來,天主教以學術演講、夏令營、研習班等方式推廣天主教會,電視劇曾經用過一陣子,表現未佳下而快速結束;出版方式宣教直到現今還在進行中。天主教在台最初四十年快速發展,從家庭主婦至知識份子領洗入教人數激增,呈現一片大好現象。
可是,在台灣解嚴,政治逐漸民主化,社會開始多元化,兩岸來往開放後,天主教教會傳道在台開始受到嚴重打擊,神長還俗,教友離開教會,善會和宗教團體活動逐漸衰落,教堂關門消息終於出現了,教堂未有神長駐守現象被發現,教會經費巨減,修會開始變賣不動產來換取照顧修會年老會士生活,簡直令熱心教友感到心酸。於是,教友人數在台灣就一直維持在三十萬人,後來東南亞外勞來台工作,外來的教友塞滿一些教堂,英語彌撒流行,但對增加台灣教友總數上未有重大效益。
其實,若認真查考過去六十年在台接受領洗的教友,總數應該超過一百萬人以上,甚至有可能超過二百萬人。為何台灣天主教教會最近二十年來一直維持三十萬人之說,應是以經常在每個主日前來教堂參加彌撒的教友總數來計算。至於「耶誕夜教友」,或是「復活節教友」未算在內,還有偶爾前來的教友也未算在內。
過去六十年裏,台灣天主教友移民到海外不少,人數總也有一、二十萬人,以美加和東南亞居多,因當年大學生想留學,不少是藉著領洗入教再請神長推介,獲得歐美天主教大學獎學金而移民海外。長達三十年傳教高潮時期裏,這種大量台灣知識份子及教友移民海外現象,如今回視時足令人感嘆。
必須認真檢討的是,教友為何領洗後,經過一段「美好的信仰生活」後,竟會離開教會而不再進教堂,真正原因何在?最重要的就是「失去聯絡」。教友不論是青少年時入教,或是成人入教,每當學業或是事業到達一段落,必須移往其他城市時,到達新環境,未知天主教教堂在何處,也未有神長介紹或推薦,加上工作或學業繁忙,新朋友來往中未有教友等客觀因素,也就未再去尋找天主教教堂。加上天主教教堂經常大門深鎖,教友難有機會進入祈禱,各教堂內未有教友服務中心設置,這種遷徙的教友自然而然地離開教會。但是,他們大都還有天主教的信仰和保持天主教的為人處事原則,在自己工作和家庭裏放出信仰光芒。
另一重要因素是,學業和社會經驗不斷充實豐富後,在信仰和宗教教理上的認知卻未隨著「水漲船高」達到平衡,故從學識或社會經驗來回視教理和信仰時,就很容易查覺自己是「很幼稚」,或是「難以接受昔日信仰」,也就自然而然脫離教堂和放棄宗教信仰生活的約束。
再來就是「信仰建在『人』身上」,即是因仰慕一位神長而受洗,跟隨著這位神長而進教堂,可是這位神長調職或去世後,就不再進堂啦!或是長大後因相處長久,與這位神長有歧見而離開教堂,或是因學業、工作轉換到新環境,找不到仰慕的神長而不再進教堂。也有因朋友介紹受洗入教,後來與朋友鬧翻而離開教堂。再有就是參加教會的善會或靈修團體期間,因與會員有衝突或歧見後脫離教會。最讓人難過的是,每次主日上教堂時神長的講道不吸引人,感到索然無味而不再進堂,或是每次進堂參加彌撒或活動時,神長總是不注視他的存在,甚至連招呼都未有,進教堂也就如同「獨行俠」式孤寂,也就不再有興趣去教堂。
如何解救以上所述的教友「離開教堂」的危機呢?最迫切而可以馬上進行的重要途徑,就是在每個天主教教堂裏設置「天主教教友服務中心」,如同戶政事務所一般,採窗口櫃檯式設置,由教友義工擔任,提供各種為教友的服務,設置分門別類的櫃檯,說明各種服務內容,包括新移入教友報到手續和介紹神長,以及可以參加的宗教或靈修團體;辦理中文和外文的教友證申請和發給,以便教友遷移到其他城鎮或國外時,可以到教堂報到使用;教友緊急需要的救助,如父母生病的探視或送聖體、臨終和好,以及傅油聖事;教友訂婚或結婚在教堂舉行的婚姻聖事;非教友的民眾參加宗教活動的登記;參加教堂舉辦各種活動的登記和繳費等行政手續;教友在台或出國旅遊上,提供參加宗教活動協助,如當地教堂地址與電話和彌撒時間、神長姓名等。
當然,這種教堂內的「天主教教友服務中心」一定要結合現代科技,使用全國電腦連線,隨時可傳送電子郵件,上網搜尋各種所需資訊給教友。若是教友義工多,服務時間可進行廿四小時,尤其是都市裏,教會需要有這種「夜不閉戶」的服務。若是每個教區主教公署能夠在每個都市交通樞紐的火車站、或重要捷運站設立「天主教服務中心」,更是最直接服務教友的溫暖措施,教友更不會迷失在大都會繁華世俗生活中,而紛紛回到教堂裏的敬拜天主活動。
總之,台灣天主教教會和各教堂不能只是提供領洗服務而已,而要認真考慮民眾入教後的宗教成長教育、靈修生活陶冶活動和各種日常宗教生活服務,把教友當做自己家庭成員來照顧,那麼教友就不容易離開教堂,在台天主教教友總數當然不會只停留在三十萬人的「象徵數目」啦!
只要每個教堂的每位主任神父或本堂神父,能夠認真落實聖經上耶穌要求的「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認識我。」為了尋找迷失的羊,丟下九十九隻羊,去找回這隻迷失羊的精神,教友就不會再離開教堂;反之,教友在不斷受到教會照顧和其他教友愛心協助,享受兄弟姐妹般情誼後,體會天主家庭裏的真愛時,當然一定會經常來參加彌撒。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