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64期 64

見過羅馬的四個男孩(下篇~四個人,四條路)

許書寧


見過羅馬的四個男孩(下篇~四個人,四條路)

 

許書寧

 

1.40 - 1.png

     1586年德國印製的遣歐使節肖像畫(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前情提要: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團」歷盡千辛萬苦,總算抵達最終目的地羅馬。前往謁見教宗的使節團行列中,卻不見中浦的身影……

點此開啟「前篇~武士的兒子」

點此開啟「中篇~面朝羅馬的旅程」


******************

「中浦,絕對不行。你需要好好休養,不可以下床,更別提出門!」

1585年3月23日星期六,羅馬耶穌會院。

那一天,是謁見教宗的大日子。三年多來,「天正遣歐少年使節團」航遍半個地球,總算抵達目的地。副使中浦卻不幸罹患瘧疾,連日畏寒發燒,被醫生嚴令禁足。當天早上,三名使節正忙著整裝;可憐的中浦卻在病床上脹紅了臉,含淚掙扎,結結巴巴地用拉丁文哀訴:

「請讓我去…只要能見到教宗,得到聖父的祝福,我的病一定會好!」

耶穌會的長上熬不過他的苦求,只好讓中浦搭乘西班牙大使的馬車前往梵蒂岡,在使節團抵達前先私下謁見教宗。中浦因病得福,竟成了歷史上第一位見到教宗的日本人。

教宗額我略十三世宛如慈父,伸開雙手擁抱了因高燒而顫抖的中浦。

那是多麼偉大的瞬間,東方與西方互擁,地極與地極相接。84歲的老教宗親吻了17歲的中浦,兩人都因心神激動而涕淚綜橫。教宗祝福了中浦,囑咐他回去好好養病,便結束了這場簡短卻意義重大的會見。


1.40 - 2.png
教宗額我略十三世與中浦的會面(本田利光所作浮雕壁畫局部)(中浦猶里安紀念公園)


那時候,聖天使堡外萬頭攢動,禮砲轟隆號角齊鳴,熱情迎接來自遠東的貴客。使節團進城後,被引到西斯汀小堂旁的國王廳(Sala Regia),見到了鬚髮雪白、面容溫和的教宗額我略十三世。在場的威尼斯大使紀錄下會面的瞬間:「教宗一見到少年使節,禁不住老淚綜橫,不只一次舉手拭淚。」額我略十三世危顫顫地步下台階,兩度擁抱了使節。伊東以日文致詞,千千石和原則呈上領主託付的信函。正式謁見後,教宗在較小的會客廳重新接見使節,鉅細靡遺地問及旅途中的種種、日本的現況及教會發展的情形,並因他們不卑不亢的態度與得體的回答而驚嘆不已。會見之後,有人聽見教宗在離開時低聲感嘆:

「主啊!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因為我親眼看見了你的救援。」(路二30)

額我略十三世極其疼愛這四個來自遠東的男孩,每日三度派人噓寒問暖;得知有市民嘲弄他們身上的和服,馬上送去昂貴的布料與經費,命人趕製西洋服飾。他尤其掛心病床上的中浦,命自己的主治醫生盡全力醫治;聽聞中浦因不合口而拒絕服用西藥,憂心如焚地遣人傳話:「孩子,請你吃藥吧,就當作是取悅我好嗎?」中浦因此乖乖服藥,病情遂日漸好轉,4月7日終於獲准下床,得與其他三人出席教宗主禮的聖枝主日彌撒。

1585年4月10日下午,教宗額我略十三世病逝。

臨終前,他還念念不忘地詢問中浦的病況,得知他略見起色而甚感欣慰。伊東、千千石和原在巡遊羅馬七大聖殿的馬車上接獲教宗的訃聞,拉上窗簾飲泣,悲傷地趕回修院。他們怕病中的中浦過度哀慟,刻意隱瞞了兩三天。

繼位教宗西斯都五世上任後,馬上召見少年使節,允諾將承繼前人遺志,盡力援助日本教會。使節團出席新教宗的就職大禮,參與首度前往拉特朗大殿的盛大遊行。今日,在梵諦岡圖書館的「西斯都五世廳」牆上,還留有一幅紀念壁畫,清晰可見遊行行列中四名騎著駿馬、氣宇軒昂的日本使節。


1.40 - 3.png
梵諦岡圖書館「西斯都五世廳」壁畫,由下數第二列右3與第三列右1的騎馬者為四名少年使節(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一名羅馬的耶穌會士以細膩的觀察力紀錄了少年們的日常:

「他們的禮數周到,行事嚴謹親和。彼此間禮尚往來,用餐時總遵循合宜禮節。他們吃得不多,不飲葡萄酒,只喝清茶或熱水。進食時使用一組看似象牙的細長白色木棒 ── 長度約為拇指到小指之距── 無論多小的東西,都能以之巧妙夾取,技法熟練精湛。就寢時衣不解帶,和衣上床……他們用心觀察所有事物,使用掛於腰間的某種榔頭型筆記工具,將所見所聞一一記錄下來。葡萄牙文與西班牙文流暢,通曉拉丁文與義大利文,但在正式場合只說日文,透過翻譯人員發言。能夠彈奏大鍵琴、比維拉琴、里拉豎琴,會玩撞球,舞技精湛……」

少年使節團在羅馬總共停留了70天。離開前,四人被任命為聖伯多祿騎士和羅馬公民,是史上第一批享此榮譽的日本人。典禮中,伊東代表致詞,在眾人面前朗聲說:

「從前,羅馬憑藉武力征服世界,之後則以信仰之光照耀諸國。那道光,已經照到了日本。」

完成使命的少年使節踏上歸途,繞經亞西西、波隆納、威尼斯、米蘭等地,由熱那亞搭船抵巴塞隆納,再度橫跨伊比利半島返回里斯本。他們的魅力有增無減,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甚至有人以高價出租夾道樓房上方的窗口,以供好奇者一睹「日本王子」的風采。各地的王家貴族也爭先邀請,渴望招待這四位蒙受前後兩任教宗寵愛的遠東貴公子。1585至1595年間,歐洲各地竟陸續出版了75種以上的相關書籍,歌頌讚美來自地球彼端的四個男孩。少年使節引發的「哈日旋風」成效驚人,遠遠超過范禮安的預期。

1586年春天,使節團由里斯本港揚帆啟程。歷經海難、主桅桿斷折、受困於離島…等艱難後,終於在隔年抵達印度果阿,見到他們朝思暮想的慈父范禮安神父。四人中語言能力最超群出眾的副使原代表同伴,在眾多耶穌會士面前以拉丁文發表演說,洋洋陳述感謝之情,並報告旅途中發生的大小事。他的演講稿後來被出版成書,現存兩冊於羅馬的耶穌會院與西班牙大使館。

1588年4月,范禮安神父以印度總督使節身分,帶領一行人由果阿啟程,4個月後抵達澳門。澳門是返日前的最後一站,對於使節團而言就像「家門口」;誰知道,他們卻因船隻調配與政治問題被迫在當地滯留兩年,思念故鄉幾近望穿秋水。在那期間,范禮安將使節們的旅途日記與麥基達神父的手稿以對話形式編撰成書,交由精通古典拉丁文的桑德神父(Eduardus de Sandé)翻譯,出版成冊。那部巨作《天正遣歐使節記》(De Missione Legatorum Iaponen sium ad Romanam curiam)成為研究當世人文史地的珍貴資料。


1.40 - 4.png
     長崎大村市的天正遣歐少年使節紀念碑

1590年7月,群鷗亂舞的長崎港。

伊東、千千石、原與中浦踏上睽違八年半的故鄉。這四個年輕人穿著合身的西服,頭頂俐落的歐洲髮型;身材高挑壯健、皮膚曬得黝黑,臉上滿溢著從容的自信,早已不見啟程時的不安。經歷過青春期的蛻變後,他們看來煥然一新。一時之間,前來迎接的家人竟認不出哪個才是苦等已久的親骨肉。

1591年3月,繼織田信長成為日本霸主的豐臣秀吉,在京都接見了范禮安與四名使節。四人身穿教宗賞賜的金絲黑絨長袍,獻上從歐洲帶回的珍貴禮品:全套式純白米蘭盔甲與長劍、阿拉伯駿馬、鑲滿金銀裝飾的馬具、最新型槍砲彈藥、罕見的綢緞、以及野戰型豪華帳幕…他們並當場演奏西洋樂器,詠唱歐洲的流行歌曲。飄洋過海的異國旋律大大取悅了豐臣秀吉,他竟一連「安可」了三次,並走上前去拿起樂器審視,興味盎然。豐臣秀吉格外賞識英姿煥發的伊東,有意收之為侍從。伊東跪謝君主厚意,卻婉言拒絕:「范禮安神父與耶穌會對我恩重如山。我若棄之不報,恐被世人視為忘恩負義之徒,還望殿下諒解。」秀吉只得訕然作罷:「你說得有理。」

京都的接見結束後,使節團趕赴九州,向三位領主報告旅途成果。至此,為期將近十載的「天正遣歐少年使節團」任務正式告終。這場跨時代的旅程宛若一股清風,為島國日本帶來和煦的新氣象。其中,對後世文化發展影響最深的當屬活字印刷術。使節團自歐洲帶回一部「古騰堡鉛版活字印刷機」,短短數年內發行了47種出版品,以日文假名漢字和羅馬字印刷了各式教理書、伊索寓言、平家物語、拉丁葡萄牙日文對譯辭典…等。


1.40 - 5.png
使節演奏西洋樂器,操作古騰堡印刷機(本田利光所作浮雕壁畫局部)(中浦猶里安紀念公園)

1591年,四人揮別輝煌燦爛的世間榮華富貴,捨棄一切所有,攜手進入耶穌會;經過兩年密集的修練,宣發初願,正式成為耶穌會士。緊接著,他們在位於天草(熊本縣)的大修院進修拉丁文、日文與哲學。在學期間,四人的學力差距逐漸明顯:伊東的拉丁文較弱,千千石與中浦的日文底子尚待加強,年紀最小的原則表現優異,進步神速,語言和文學的造詣皆深。

畢業後,四人各自有了職務上的指派。就這樣,經歷過十多載同食共寢、緊密相疊的人生後,「天正遣歐少年使節」分道揚鑣。

自此,四個人走上了四條路。


1.40 - 6.png
描繪范禮安與少年使節故事之浮雕紀念碑( 作者本田利光 口之津港)

在那之後

1601年,范禮安神父帶著伊東和中浦前往澳門,進入聖保祿神學院(現今的大三巴遺址)深造。當時,語言能力優異的原受到葡日雙方重用,身居要職而無法同行。千千石則據傳是因為身體羸弱或「態度不佳」而落選。無論如何,當伊東和中浦學成歸國時,耶穌會的名冊上已不見千千石的蹤影。至於他在何時或是為了甚麼理由而離開耶穌會,找不到任何歷史性的紀錄。

1608年9月,長崎聖母升天堂。

「天主在你身上開始了美好的工作,願天主完成它。」

瑟格拉主教(Luis de Cerqueira)隆重祝福了伊東、原、和中浦,在他們身上覆手祈禱,授予司鐸聖職。那一刻,三位新牧者的心中或許曾短暫浮現二十多年前遣歐旅程中的浮光掠影。他們卻不知道,那一日亦是三人於此世的最後一次團聚。

在那之後,伊東神父行遍小倉、山口、日向(宮崎縣)、長崎等地。他不辭辛苦四處奔波,最後終因過勞而倒下。1612年11月13日病逝於長崎大修院,年僅43歲。

原神父繼續斡旋於葡日雙方,以其超群出眾的語言能力和口才,致力於翻譯、宣講、印刷、調停溝通等工作。1614年,德川家康發布嚴格的禁教令,將所有異國傳教士驅逐出境,以殘破的小船遣送至呂宋(菲律賓)與澳門。原神父奉命跟隨長上前往澳門,從此再無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1629年10月23日,他以61歲之齡歸天,被葬於澳門聖保祿天主堂(大三巴)的下方。


1.40 - 7.png
澳門的「大三巴牌坊」,原為耶穌會照管之天主堂遺跡。遣歐使節抵澳時尚未興建

千千石離開耶穌會後,投靠堂兄大村喜前。喜前原為基督徒,後來改信佛教日蓮宗;千千石隨之棄教,輔助堂兄迫害領內基督徒。後來與大村家不合,棄而投奔另一堂兄有馬晴信。千千石在有馬家卻也不受歡迎,與領內家臣紛爭不斷,以致身負重傷,最終被驅逐出境。據傳晚年定居長崎,生有四子,詳情不明。

長久以來,千千石被耶穌會當成禍根,視之如汙點,棄之如敝屣。關於他的史料不多,負面謠言卻不少,有人甚至鄙夷地稱之為「不易枯萎的雜草」,企圖以冰冷的沉默掩蓋他的存在。就這樣,曾經快活明亮、人見人愛、受過歐洲權貴空前絕後的歡迎、又被教宗冊封為「基督信仰騎士」的小太陽千千石,暗沉地消逝在歷史的迷霧中,頂著「背叛者」之名長達四個世紀。

2017年9月,考古學者在千千石妻子的墓穴中,挖掘出一組疑似玫瑰念珠的彩色玻璃珠。那個新發現顛覆了400多年來的既有印象,催迫著人們思考千千石「棄教」的真偽。根據墓碑記載,千千石卒於1633年1月21日,得年64歲。


1.40 - 8.png
     千千石彌格爾的夫妻塚(長崎縣諫早市)

1.40 - 9.png
     位於雲仙市千千石區公所前的千千石彌格爾像

四人中活得最長的是中浦神父。

使節團的成員裡,也唯獨中浦真正陪伴了受苦的日本教會。

德川政權極度憎惡基督徒,1614年的禁教驅逐令發布後,日本國內的信仰迫害變本加厲,教會因此進入隱姓埋名的「潛伏時期」。中浦神父以口之津為據點,晝伏夜出,行遍九州各地,以實質的臨在鼓勵安慰了島原半島的諸多殉道者。


1.40 - 10.png
潛伏時期偽裝成農民的中浦神父(島原天主堂)

1621年12月21日,中浦神父在信徒家中的秘密教會宣發終身誓願,以拉丁文寫下耶穌會士的終身願書,在既定格式之外擅自添加一辭「於迫害時」。短短幾字輕描淡寫,卻道盡了當時教會面臨的苦難。那份中浦親筆的誓願書,現存於羅馬耶穌會總部。


1.40 - 11.png
     中浦神父寫於1621年的親筆信(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藏)

中浦神父的潛伏生活又持續了數年。他的體力漸衰,有時甚至虛弱到無法行走,得靠信徒偷偷以竹籠搬運。1632年底,中浦終究在小倉被捕,隔年送至長崎西坂受「穴吊」之刑。

1633年10月18日中午,包含中浦在內的6名耶穌會士和2名道明會士雙手被縛,跌跌撞撞地被趕往西坂。步入刑場時,中浦朗聲報上姓名:

「我是到過羅馬的中浦猶里安神父!」

官差用粗繩將他們層層綑綁,頭下腳上地倒吊於三公尺深的地洞中。肉體的苦痛無止盡地加深,祈禱的聲音也越來越微弱。到了傍晚,其中一名耶穌會士禁不住折磨而聲稱棄教。他的名字是克里斯多費雷拉(Cristóvão Ferreira),即為日後被遠藤周作寫入《沉默》書中的「費雷拉神父」。


1.40 - 12.png
     描繪中浦神父殉道的1675年出版品(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藏)

費雷拉「跌倒」之後,剩餘的七人繼續被倒吊在穴中,最終一個接著一個死去。經歷過極盛榮華與慘烈迫害的中浦猶里安神父,被穴吊之後,於10月21日呼出最後一口氣,結束了65載的人生。

一名當時在場的葡萄牙人為他作證說:

「我並不認識他,只聽說他曾是豐後大名派到羅馬謁見教宗的使節之一。返日後進入耶穌會,在教會內很是活躍,因而被捕。人們以重利誘之,迫其棄教,他絕不從,遂被倒吊於暗穴中,最終殉道。我親眼目睹他被吊,聽見他說:『如此大的犧牲,都是為了愛天主』。」

為了避免信徒接近,官差將殉道者的遺體燒成灰燼,撒在長崎入港處的大海中。就這樣,中浦又一次出了海。這一回,他成了基督的使節,面朝天國。


1.40 - 13.png
     手指羅馬的少年中浦像(中浦猶里安紀念公園)

四個人,四條路。

伊東和千千石葬於日本,化為祖國的土地。

原安眠於澳門,成為天主堂穩固的基石。

唯獨中浦沒有墳墓。

無垠的大海宛如慈母,溫柔地將他擁入懷中。承載著中浦的大海無遠弗屆,連接了長崎,也連接了澳門,直至羅馬。


1.40 - 14.png
     染著殉道者鮮血的長崎西坂


(全篇完)

(本篇文圖刊載於十月號《宇宙光雜誌》)

(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的展示品與內部相片,為筆者許書寧攝影,經由館方特別許可,同意刊載)


參考資料:

• デ・サンデ (1969)。《デ・サンデ天正遣欧使節記》。泉井久之助、長沢信寿、三谷昇二、角南一郎共訳。東京:雄松堂出版。
• 結城了悟 (1982)。《ローマを見た》。長崎:日本二十六聖人記念館。
• 結城了悟 (2007)。《男四人、道一つ》。長崎:日本二十六聖人記念館。
• 結城了悟(2008)。《ザビエルからはじまった 日本の教会の歴史》。東京:女子パウロ会。
• 谷眞介 (2016)。《ローマへ行った少年使節》。東京:女子パウロ会。
• ルイス・フロイス (2000)。《完訳フロイス日本史⑤》。松田毅一、川崎桃太訳。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 マンショを語る会 (2012)。《伊東マンショその生涯》。宮崎:鉱脈社。
• 西岡由香(2017)。《愛のまち》。長崎:長崎文献社。
• 《ペトロ岐部と187殉教者》(2008)。東京:ドン・ボスコ社。
• 《日本二十六聖人記念館 所蔵品カタログ》(2017)。長崎:日本二十六聖人記念館。



1.40 - 15.png
     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內部


*轉載自《微笑、靜默、祈禱、愛—許書寧的分享部落格》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