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馮克芳、章慖君
林靜宜寫:「陸達誠神父《靈修協奏曲》讀後:無聲卻有力的吶喊」,是林靜宜讀陸神父散文著作的心得。陸神父96篇文章傳遞神父與天主交往的經驗,喜樂悲苦交加。林靜宜說:「本書反映神父最近十四年間在文學、哲學、宗教交談、文化交談、靈修等多元面向的反省,是用畢生耶穌會神操經驗為天主的愛做見證。這是無聲卻有力的吶喊。」如同觸動人心的協奏曲,總是在低迴沉吟時,更具震撼的力量。
陸達誠神父寫:「存有」的「言說」,是闡述馬賽爾將千年以來西方哲學中抽像的「存有」和東方的「道」具體「言說」出來。陸神父說:「馬氏的主體是互為主體的:開放、包容、樂觀、溫馨、期盼、隨時待命的(disponible)的新存有。」,「馬賽爾從抽象到具體的思路可為一切知識份子的借鏡。」他也感慨沒有更早將馬氏「從生命深處提煉、沉澱而湧現的睿智。」的實踐哲學介紹給大眾。
錢玲珠寫: 「活出純淨的生命 ─和好聖事的奧秘─」,詳細介紹和好聖事的精神和方式。「不是例行公事,而是治癒罪惡創傷的良藥。」我們當懷著虔敬之心,真誠認罪悔改,才享有真正的平安與自由。
謝佐人翻譯柳田敏洋神父著:「基督徒内觀禪修」,是介紹「日本人用禪修操練來幫助瞭解依納爵靈修的途徑,這個操練不僅要意識到內心和思緒,還要意識到身體和五官的感受。」,「内觀禪修與耶穌所教的博愛和無條件的愛極為相似,這些也都是基督宗教的核心教導。」我們北美默觀小組也有小會朋友介紹佛教一行禪師的默觀。
Fr. Anthony 寫:「與近人一起學天主聖三」,他的講道讓我們暸解天主聖三之間「愛的關係」。「三位一體彼此之間服務, 共同生活,這三位的統一是完整的但又彼此不同。」我們應將聖三精神放在生活裡,更懂得愛, 加深自己與近人的關係。
張宏秀博士演講「心理與靈修」。這是小會北美分會八月四日「聊天室」的活動。我的筆記上寫了一些張博士的講演摘要。情緒不好,不能敞開心,就無法靈修。信徳是信任與天主的關係。靈修需要敞開心與耶穌交談,報怨,訴苦,然後聆聽耶穌回應。重新調整情緒,體驗到天主的愛。以正向思考的心理素質,增進我們成熟健康的靈修。
杜曉雲寫:「神修小會北美分會主席家書」 。神修小會總會已自六月起開始籌備一系列慶祝小會六十周年慶活動。九月二十四日台灣時間上午八點,總會將舉行 Zoom 全球會員大會,胡國楨神父以「後雷公時代進一步重新詮釋小會宗旨」,為小會的下一個六十年發展擬出更具體的方針。明年(2023)二月十七日至十九日,總會己經籌備在高雄真福山擴大舉辦「神修小會全球共融營」,也會為國外特地回去的家人,加辦會前、會後的旅遊(朝聖)。北美小會未來方向,己登載在 «芥子» 64期上的「神修小會北美分會主席家書」一文(https://ccsc.pixnet.net/blog/post/563961490)中有詳細的報告。
約瑟夫•洛博神父(Joseph Lobo, S.J.)寫:「當代的渴望與徵兆:如何解讀」,對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1961年將「時代徵兆」引入天主教官方詞匯中有深入淺出的論述。六十年後的今天,時代的徵兆更加複雜和分歧,作為基督徒我們要如何準備好自己,回應時代的徵兆?「基督的門徒都受邀「在自己的燈盞內注滿燈油,準備好燈芯,好隨時點燃」以迎接新郎的來到,在「常在的」或「個別的」徵兆中傾聽上主的聲音,看祂的神國在這些徵兆中逐漸地拓展開來。」求主賜給我們傾聽和分辨的智慧。
Father Thomas P. Rausch S.J. (托馬斯•勞斯神父)寫:「普世天主教會面臨的當代挑戰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for Global Catholicism」,托馬斯•勞斯神父說:儘管梵二大公會議為改革和振興教會做出了很大貢獻,當今的教會仍面臨著眾多的挑戰。教宗方濟各的全球性願景帶來了一個新的視角。教宗認為「教會和世界都處在一個全球性的重新調整過程中,他邀請我們不要從中心向邊緣看,而是從邊緣向中心看,為了實現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提出的教會願景:與天主及其所有子民合一的聖事,我們必須繼續增進與其他教會和基督宗教團體的共融合一,努力加深宗教間的相互理解。」接納與共融正是神修小會未來的宗旨和精神。
趙世熙整理「小會未來活動規劃的興趣調查」。因應北美小會未來方向 ,「工作室」的同工準備了一份「小會未來活動規劃的興趣調查」的問卷發給小會家人和朋友。問卷列出11項主題,每一主題有5個參與興趣程度選項。至七月十五日截止,總共收到85份問卷回應。趙世熙將問卷結果以統計圖表方式整理分析,並以Pie Chart圖表列出問卷者所在的區域分布。其中北美43份,台灣41份,和歐洲 1份。每一個主題,又以Bar Chart圖表列出參與興趣高低之比較。圖表一目了然,有助規劃未來具體的活動方向。問卷者的意見也在調査報告内。
許建德寫: 「實現天主眼中最完美的『我』」一個暮年會員的心境寫照」,回顧生命旅程與天主信仰的「自我」追求,而今「在生命裡越來越看重的是「家人」與「同胞」,是「團體」與「共融」」。藉蘇軾〈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抒發心境,超然曠達。
馬 廖雯 寫:「憶朱恩榮神父在多倫多的福傳」,追憶與朱神父的相處點滴,朱神父的懿徳風範另人無限懷念。
許建立寫:「我的「信」路歷程」, 娓娓道來他從天主教到佛教的歷程,也讓我們認識佛教教義的精神。 許建立說「我們所該努力實踐的,是所有正信宗教都強調的「敬天、仁人、愛物」的教訓」 雖然宗教信仰不同但追求真善美的心靈歸宿是一樣的。
郭子文寫:「情節,情景,情懷,情操-書卷人生有感」,分享所讀的四本書,提供我們閱讀參考。並以書的情節,情景,情懷,情操比喻人生不同階段的領悟,真是深有同感。年輕時只看表面的塲景,歲月歷練後則是欣賞内在修為。
吳述中寫: 「真誠,清淨,平等」,是他研讀金剛經的心得和體悟。放下我執,眾生平等。吳述中說:「不要迷失在『不幸』和『悲哀』中。要用『真誠心』和『清淨心』消融化解世間紛爭。」現今世界很需要這樣的警悟。
朱瑞明寫:「見證分享」,雖然曾經偏離主的道路,但是聖母媽媽不離不棄的守護和轉求,終於讓朱瑞明重回主的羊棧。真是為他高興。
吳慧貞的三篇文章:「上主的奇異恩典 - 與受苦者分享」。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遇到危機,我們全心祈禱,完全交託。祂必指引我們柳暗花明的新路。「生活漫談」。母女間智慧的對談,將「憂慮的習慣」轉成「喜樂的習慣」。一家人藉由晚禱,維繫親情的紐帶。真是充滿主愛的家庭。「〈讀經有感〉聖神請來!」。生活有諸多考驗,特別是在疫情中,壓力更大。聖經的啟示和教導是最大的心靈支柱。願天主扶助我們,以溫柔的心,堅強的信徳待人處事,面對挑戰。
王玉梅寫:「耶穌的表哥聖若翰洗者」。詳細介紹洗者聖若翰的生平,還有羅丹「施洗者若翰」的雕塑,將這位聖人的形像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生命是一個內在的朝聖之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想和使命。」作為基督徒,聖若翰是捍衛真理正義的先知和榜樣。
王玉梅寫:「我參加了仁愛堂的門徒班」。真是非常充實的課程。恭喜王玉梅和門徒班成員參加查經共融比賽,榮獲第二名的佳績。「珍貴的學習和參賽過程,都將成為無限歡喜和美妙動人的回憶。」我們也分享了她的收獲和喜樂。
馬 廖雯 寫:「手 中 的 十 字 架」 ,按照修女的指導:「中指、無名指、小指的三指豎立,大姆指按在食指上,成一十字架,是三位合一的聖號。用這翹指手中十字架,可以劃頭胸肩,最後還會親吻下大姆指。」十字架外加聖三,我也學到了。
馬 廖雯 寫:「揮 手 」, 原來生活中,聖經裡有那麼多和揮手相關的場景與情感,都有天主的祝福與愛。
王玉梅寫:「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位於台南後壁鄉,這是建築大師波姆的第一件海外作品,像稻田間的金字塔。值得一遊。另外,「參觀安藤忠雄作品展」一文,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鮮活的表達其個人風格,勇於突破,堪稱創作大師。
彭玫玲寫:「一碗紅豆酒釀湯圓」通篇表達了夫妻相處之道:彼此互相欣賞,截長補短,道出夫妻相處的真實寫照,值得一讀再讀。活到老,學到老。
馮克芳寫:「期待與禰相遇」是默觀祈禱的感想,如行雲流水般的美麗詩篇,可以變成美麗的祈禱辭。
程學敏寫:「嫦娥仙子」道出了如詩如畫的中秋佳節。
傅振民寫:「如同小孩一樣」說:「『父母』是一個小孩的一切,是小孩的家,我們的一切是天主的,天國是我們的家。只要像小孩般單純的『聽』和『接受』就可以回到天堂了。我心嚮往之。」
郭瑞蘭寫:「美化城市的畫作」描寫了她的退休生活,作畫有成,有兩件作品入選克城電信箱畫作展覽大賽,美化了小鎮風光。
郭瑞蘭寫:「小孫兒和他的第一本書」分享家中老來得孫的喜悅和感恩。畫作中充滿了嬰兒的純和童趣,令人感動!
陳著釧寫:「真心的追隨」,在天主的奇妙安排下,Eric 竟然成了天主的勇兵,在巴黎當了神父。
馮克芳的二篇文章:「佇立在街角」是一篇很好的遊記,好好品味,心嚮往之。「掬一把清晨的露珠」,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點綴著清晨的露珠,真是美不勝收。涓滴露水,可以匯成江海,在天主眼中,萬事萬物都表現出祂的偉大創作。
二篇星熒(邵維廉)的散文:「寶島、海峽、還有我 The Island, the Straits and I 」(人生隨想),真切而自然。「偶然的信息 An “Incidental“ Message 」說:「離家千萬里,鄉愁也一樣。」點滴在心頭,無限的愁悵!剪不斷,理還亂。
韓拱辰寫:「《三代緣》 第六章: 我與英家的兩地書信 (續)」。道出了兩家無血源關係的親人,是那麼的親切、真誠、互助,天主滿滿的愛,流溢在他們中間,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