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100期 心泉100

後雷公時代試著進一步重新詮釋小會宗旨

胡國楨神父

 

(1962~2022)
後雷公時代

試著進一步重新詮釋小會宗旨

小會宗旨

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

參與現代人類對真理的尋求: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促成更公義和諧的社會,在生活中成全自己,在教會內團結以完成使命

小會精神

我們的精神就是基督的精神—愛

我們的態度—超脫、喜樂、進取、合作與服務

我們應具奉獻所有、神化一切的胸襟

前言

  本講是本人系列表述小會宗旨精神時代意義,其中的一步:二〇一七,(基督信仰的在地化、現代化與小會的宗旨精神)(心泉95期,5~7頁);二〇一八(中華基督神修小會的靈修觀)(十月二十日共融營演講);二〇一九因疫情,共融營取消;二〇二〇,(後雷公時期的小會前瞻)(九月二十七日共融營演講;心泉99 期,2~9頁);二〇二一因疫情,共融營取消,延至本次共融營發表,所談的是「小會宗旨的時代意義」;或許日後還有機會,再續談「小會精神的時代意義」。

壹、簡述小會發展至今的五個時期

  一九六〇年代、初創時期:從小會的初創,直到一九七〇年代初,小會宗旨精神的確立。

  一九七〇年代、定型時期:會員初步嘗試詮釋小會的宗旨及精神(請參閱:心泉14~23期,「小會宗旨精神專欄」)

  一九八〇年代、趨穩時期:小會︽會章上篇︾完成,小會宗旨精神詮釋的官方版確定。天主教震旦之友協會成立,耶穌會把震旦中心交給教友在雷公的輔導之下獨立經營,小會參與其中。

  一九九〇~二〇〇九、穩定發展時期:小會總會在震旦中心、各分會在各地,受雷公影響之下有了穩定的發展,也慢慢突顯出各分會獨有的特色,也對各所在地的地方教會有所貢獻。

  二〇二一~二〇二二、後雷公時期:雷公逝世後,耶穌會收回震旦中心,小會總會及台北分會遷離震旦,有若失根的浮萍,但正式成立了政府立案的社團法人。這個時段,距離梵二已有五、六十年了,中華文化所在地(大陸、台灣、香港等)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發展情勢,與小會初創及定型時期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基督信仰世界對神學理念的表達方式,也有了很不一樣的思維。為小會長期的發展,有必要對小會宗旨做合乎時代、且有前瞻性的重新詮釋,注意不是「重新修定」,而是「重新詮釋」。

貳、小會宗旨的總綱: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

  中華基督神修小會的宗旨其實就只是一句話:「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這是小會宗旨的總綱。基督對中華的使命,是基督全面性使命的一環。基督全面性使命,是要全體受造物,包括全體人類、全部動植物、整個生態宇宙,都能在基督帶來的天主之愛的滋潤下,在安祥和平之中,永遠常存。小會會員希望參與這個基督的全面性使命,不過是以華人的身分來參與,這就是「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的真正意義。

  「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講起來很抽象,具體而言,按照古偉瀛教授的說法,在這句總綱之下,有兩個條目:在小我方面,是實現天主眼中最完美的我;在大我方面,是使中華大地得到福音浸潤(見本期小古的文章《勿忘初衷》)。小古所謂的大我方面,就是宗旨總綱下的第一條目:參與現代人類對真理的尋求,在這條目之下有兩個細目:(1)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2)促成更公義和諧的社會。小古所謂的小我方面,就是宗旨總綱下的第二條目:「在生活中成全自己,在教會內團結以完成使命」。

參、小會宗旨的第一條目:參與現代人類對真理的尋求

  如何「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具體而言,就是以華人基督徒身分來「參與人類對真理的尋求」。人類對真理的認識,是隨著時代的進展而認識得愈廣愈深。換句話說,全人類在各方面的知識都努力尋求更進一步的理解,這是人類對真理尋求的具體展現。小會會員以華人基督徒身分來說,若要真實實現「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就不可故步自封,要使自己成為真正參與人類對真理尋求的一員。真理有很多方面,有科學性真理,有哲學性真理,有文化進展方面的真理,有社會正義方面的真理……,不勝枚舉。我們當然盡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參與其中,可是人總是有限的,不可能是全方位的超人。以小會的角度,我們希望每位會員都能:(1)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2)促成更公義和諧的社會。當然,我們的著力點絕不是毫無範圍的,而是與基督信仰世界有關方面來「致力中華新文化建設」與「促成更公義和諧的社會」。

(一)第一細目:參與現代人類「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

  任何文明中的「文化」表現,都是隨著人類社經情況的發展而不斷地更新的。今天,古代文明所展現給我們的面貌,有器物方面的,有文獻方面的。器物方面的古物展現在博物館內;文獻方面的書籍展現在圖書館內。不論在博物館或圖書館內的收藏,離我們現實生活都很遠。我們今天生活的環境,其實就已經身處在當代的中華文化之中了。我們身處的現今中華文化,不只受到中華古文明的影響,也同時受到全世界各大古文明的影響,包括歐陸古文明、中東阿拉伯古文明等等。何況,現存於世界各地華人所處地方的中華文化現狀,也有所不同;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大批華人聚集地方的中華文化,各有不同,也與極權大陸所展現的中華文化,表現出來的氛圍不同;美加華人在地方上所展現的中華文化也與上述地方所展現的有所差異。所以,建設中華新文化,每位會員在自己所處的境況中的表現是會不同的,無法統一規定。不過,要使自己所處的中華文化去蕪存菁,去惡從善,這是每個人在自己範圍內建設中華新文化的必要作為。我們一個華人基督徒,做到了這點,對整個基督信仰的世界受中華文化優良精神的影響感化,絕對是有利的。這是每位會員,不論身在何處都是可以做到的。

  至於,如何建設中華新文化,而能使基督信仰世界有所進步(這是基督對中華使命中最重要的因素),誠如小古所說:不必每一個會員都成為「中國文化史家」或「精修聖人」。換句話說,要建設中華新文化,讓普世教會的基督信仰理念吸收中華文化優良因子,使整個基督徒世界對天主啟示的理解更加周全,我們華人基督徒中有兩種人:專家學者型的華人基督徒,以及一般平凡的華人基督徒大眾。

  專家學者可以深入研究聖經精義、教會神學理念的發展史、譯介現存的西方學者對聖經詮釋及神學理念,並配合性地把中華文化史學中的精義融入現有的基督信仰理念,如此,把中華新文化與普世基督徒世界的新文化融為一爐,不只建設了中華新文化,也同時建設好了基督信仰世界中的新文化。這是「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中的「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的最高境界,是專家學者型的華人基督徒應盡的責任。小會會員有沒有人在這方面做努力的?依本人的觀察,有!還不只一位。

  首先,我要介紹的是:婁世鐘。他把一九四五年才出土的《多默福音》從科普特文及希臘文翻譯成中文。現在聖經學界幾乎公認這部福音,是認識基督信仰很重要的第五部福音,其中包含著很多的老莊思想及禪宗理念。他超前整個聖經學界至少十多年,本人在他出版本書時還不敢大力推廣︵當時,他也曾向單樞機提及,樞機也勸他先自行努力,等待時機成熟,不要太快向普通教友群推廣︶。不過,十七年後,現在本人已經在高雄及線上小磐石新約課程中,正式向同學介紹並推廣,得到還不錯的回應。

  其次,我要介紹的是:許建德。他真正進入教會教義發展史,以及基督信仰靈修學中做研究,也在其中配合上中華文化的特有風味,成果相當不錯,本人還多次特別從美國把他邀請回來,參與輔大神學院的神學研習會,分享他的研究成果,也有機會向輔大神學院及台灣各大基督新教神學院的教授們請益。他最大的期望是:把歐洲化以前的基督福音介紹給華人同胞。

  第三位,我要介紹的是:古偉瀛。大家都知道古教授在天主教東傳中國史,以及台灣天主教史上的功力。作品也曾得到很高評價的奬項。他的成就,台灣教會內外有目共睹,不必本人添油加醋了。

  小會內是否還有這類專家學者型的會員,恕我接觸得太少,若有遺漏,請見諒。至於小會內絕大多數會員,是一般平凡的華人基督徒大眾,我們不必強求自己在這方面有什麼成果,而是專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能好好發揮聖神所賜的七恩九果,徹底實踐並謹言慎行,處處省察自身,而非在他人的瞳仁中尋找木屑。我們要是有機會的話,也能讀讀他們專家學者型的作品,建德很多的作品都給會員分享了(這些作品的學術性絕對夠,本人就曾推薦過幾篇在輔大神學院的學術刊物上發表),我們若能多吸收一點這方面的常識,並看看能不能應用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或是堂區慕道班中,這就是幫忙「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紮根在教會文化中了。至於,婁世鐘的成果,台灣教會及小會會員幾乎完全無知,假如有機會,我願意向大家好好介紹。

(二)第二細目:參與現代人類「促成更公義和諧的社會」

  以基督信仰世界的角度而言,「參與人類對真理的尋求」的第二個面向,就是要讓所有人類及整個生態界都能處在「更公義和諧的社會」之中。

  這方面,同樣,在教會及社會上,一定有像德肋撒姆姆、甘地及馬丁路德金一樣的「精修聖人」,他們會致力推廣以促成「更公義和諧的社會」。小會裡當然也有這樣的會員,舉幾個例子:黑幼龍及李百齡夫婦,他們推廣「卡內基」;李秀萍推廣「非暴力溝通」;陳惠姿推廣「老年照護」;蕭淑美推廣「優良的兒童繪本讀物」;張帆人及戴台馨夫婦推動「為耶穌會在台會士編寫口述歷史」;吳偉特及謝平芳夫婦推廣「健身運動」;于中推廣「志工運動」……

  可是,我和你一樣,是一般平凡的華人基督徒大眾,我們可以隨這些先進者從他們學習,並發揮到自己身上。這就可以幫忙「促成更公義和諧的社會」在教會中的實踐了。

肆、小會宗旨的第二條目:在生活中成全自己,在教會內團結

  這點,就涉及基督徒靈修的幅度,我似乎不必在這個談論小會宗旨的議題上發揮得太多,也許可在談小會精神時再談。不過,按照小古所說:若能「實現天主眼中最完美的我」,就可成就「在生活中成全自己,在教會內團結」。這是完成「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的第一步。

結語

  小古說得好:若要完成「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第一步就要在小我方面,實現天主眼中最完美的我;在大我方面,要使中華大地得到福音浸潤。雖然,我們一般的華人信友,只要好好專注自身的靈修成長,不必做到學者專家型的貢獻,也能實現小會「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的宗旨。

後記

  完稿後,才意識到:文中大量提及婁世鐘、許建德及古偉瀛三人。理當在正式投稿前,至少要知會他們一下,請求許可才對。於是,把文章分別寄給了三位,請他們指正。

首先,古教授很快給了回函:「寫得真好,承先啟後。謝謝神父,對我太誇獎了,不敢當。」這就表示他同意我的說法,沒有問題。

  其次,建德兄的回函也很快,他謙虛地表達希望筆者把文中談及他的三個句子稍做更動:

  「神父的文章拜讀了,謝謝神父分享對小會精闢的描述和分析。只是神父談論到我的部分,實在是過獎,很是不敢當。在這裡有三個小小的請求:

  第一,一定不要說『他的成就,確實稱得上神學家的名號了』。可以改成『他最大的期望是:把歐洲化以前的基督福音介紹給華人同胞』嗎?

  第二,『他真正進入教會神學史』,可以稍改成『他真正進入教會教義發展史』嗎?

  第三,不好意思,再讀了一次之後,斗膽跟你請求,再改一個地方:『本人還多次特別從美國把他邀請回來,與輔大神學院及台灣各大基督新教神學院教授們平起平坐,談他的研究成果』,改成:『本人還多次特別從美國把他邀請回來,參與輔大神學院的神學研習會,分享他的研究成果,也有機會向輔大神學院及台灣各大基督新教神學院的教授們請益』。」

  恭敬不如從命,筆者很樂意遵從建德的提議,在正文中做了如上的修改。不過仍願意在此後記中把筆者的原稿文字列出,向讀者表明本人對建德的真實觀點與評價,藉以透顯出他溫順及謙虛的特質。

  一天後,世鐘兄的回函也到了,很感人。果然,勇敢的先知要完成天主給他的使命,必須要受很多的苦,世鐘從事這項天主給他的使命,所受的苦應該跟耶肋米亞先知一樣多。這是《瑪竇福音•真福八端》的真義。他的回函如下:

  「胡神父:收到你的信和文稿。你把小會的發展及小會中個人的一些特長簡短扼要地陳述出來,十分佩服。

  文中對我在《多默福音》方面的工作的評價,我著實不敢當。這本中譯書是在二〇〇五年十月在文史哲出版社出版,距今快十七年。是有受到一些師長及學者們的鼓勵,特別是林思川神父和張文西神父,但也受到不少神父及教友的白眼。其實台北小會的會員中對討論這種「偽經」也有不以為然的。還好我不常回國。

  我寫了一篇文章是《多默福音》中常縈繞在我心頭的一句耶穌的話,如附件。這篇文章寫好有一陣了,一直沒有發表。請你指正。行的話,就投稿《心泉》。」

  讀了世鐘的回函,讓我心有戚戚焉。想當年,世鐘拿著這份原稿來見我,試著看看能否在教會出版社出版。當時本人在輔大神學院裡正負責學術刊物出版事宜;結果,台灣天主教及基督新教所有出版社都不敢接受。本人當時是懷著愧疚的心,請他另請高明。他們如何找到文史哲出版社的,我實在不清楚。不過,當我得知這本書出版了,從那時起,我每年必定在神學院課堂上向學生推薦這本書,尤其對想要做「神學中國化」及「基督徒華人靈修學」的同學,這本書很重要。可是,我們只敢在學術課堂上向同學介紹,不敢推廣到一般平凡的華人基督徒大眾群中。這是時機不對;世鐘的研究,確實超前了聖經學界若干年。記得有一年暑期,我到華盛頓特區給華人教友講避靜,世鐘也來了,也跟我談起他很遺憾,無法在教友群中推廣這本福音書的理念,本人當時也只有遺憾地跟單樞機同樣地安慰他,還不是推廣本書的時機。

  時機確實讓我等到了。謝謝小會近幾年來資助我去高雄開班推廣讀經班、培訓種子教師的旅費。這些南部同學,很虛心、也很熱心,讓我有信心開始在這群教友當中嘗試推廣這部聖經學家眼中的「第五部福音書」。何況,輔大神學院目前採用的新約教科書《新約聖經導讀:跟隨福音的旅程》(二〇二一年五月,光啟初版)中,有很大篇幅在介紹《多默福音》(見:該書59, 252, 257~258等頁),雖然很多老師仍然忽視它。果然,在高雄推出,立刻得到熱烈響應,同學馬上團購了十幾本。上課情況也讓我很滿意,接著線上新約課程也立刻跟進,效果好像也不錯。世鐘兄請安心,你的勞心及付出,很快就要有收穫了。至少,本人會繼續在台灣推廣下去,線上的同學也包括美國、澳洲、菲律賓等地的華人。

  世鐘函末,透過我向《心泉》投稿的這篇文章,是在試著詮釋《多默福音》第25節(《多默福音》像《論語》一樣,是耶穌的語錄,不分章,共114節)。這篇文章學術性太強,小會多數會員恐怕無法消化,尤其當中有希伯來文、科普特文、希臘文等原文字母,更是印刷中文書籍時,排版上很難克服的因素。所以,本人建議,把這篇文章的原稿照像製版,當作本文的附圖之一,讓讀者欣賞一下婁世鐘教授的聖經詮釋的功力就可以了。

  隨此後記,附上許建德從網上找到的「婁世鐘簡介」:

  https://aic.dcarea.vt.edu/people-benlo.html

  供小會家人更進一步認識他。希望大家在他於「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中的最重要一環「致力於中華新文化的建設」方面的努力,給予大力的支持與鼓勵。

  ※編者註:婁世鐘一文將於下期刊載,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