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100期 心泉100

和褚世傑聊天— 你想多認識他嗎?

張帆人 採訪

 

  褚世傑是神修小會前兩任的總會主席,也是小會之友協會前兩任理事長。六年當中他全心全力把時間和精力投注在這兩個關係密切的團體,其用心、努力和成效都是有目共睹的。《心泉》100期缺了禇世傑,有如圓缺了一角,那就算不上圓了。當我這麼說而向他邀稿時,卻未能如願。幸而,他願意接受我訪談,隨便聊聊;因而寫出了這篇文稿。

成立協會

  回憶簡銓堯任總會主席︵二〇一〇︶時,世傑為研設組組長。他們兩人認為:以團體的力量,透過對外服務,傳達愛主愛人的理念;相較於個人在自己崗位上負責認真、敬業樂群,藉此表達信仰;二者皆是福傳,而前者的施展,需要有政府認可的法人團體(即協會)做為支撐。他們兩位鍥而不捨地鼓吹推動,努力奮鬥了三年,終於獲得參贊、參議會的授權,可以嘗試向政府申請社會團體。小會之友協會於二〇一四年成為政府正式立案的社團法人,也是小會對外服務的里程碑。為何要那麼久?這是因為一九六二成立的小會有悠久的傳承、風格和特質;小會會員人數逾百,各有各的想法和認同。以民主化過程,尋得共識,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譬如,協會如何發揮功能?協會的成立會不會造成小會的分裂?等等,都是嚴肅且重要的議題。從長達二十八個字「社團法人天主教中華基督神修小會之友人文關懷與服務促進協會」的正式名稱,或可嗅出些許解答吧!感謝陳惠姿和戎巧復,讓協會迅即展開與長安天主堂合作為社區老人服務,向台北市政府申請成為老人服務據點。

長安天主堂二樓教友活動中心整建

  總會和台北分會所在的長安天主堂,是一九六五年建成的,其二樓規劃難免老舊。常在這兒活動的,包括長安堂教友、韓國團體、悠齡樂活長者以及小會家人等,最多可達五十多人。二〇二〇年長安堂本堂許德訓神父有意整建二樓空間,以符合現代多元需求,包括開會、分享、聽演講、練身體、共餐等。整建後的今天,諸多共融活動均得以順暢舉辦,在台北分會的慷慨解囊與長安堂教友的全力配合下,場地設計、家具佈置和視訊設備添購,以及不同團體間的協調溝通,皆一一完成。

任勞任怨

  小會有那麼多人,大家的個性當然十分分歧。有的快,有的慢;有的謹小慎微,有的大而化之;說起話來,有的直接明顯,有的委婉曲折;對不同見解的反應,有的冷靜理性,有的熱情激動。幸好因著共同信仰,會員得以共融延續,至今準備歡慶六十週年。世傑担任總會長期間,免不了碰上火爆場面。這都是如何解決的呢?我印象相當深刻的一幕,發生在真福山共融營。對立兩造的情緒到達頂點,理性上已很難說清楚誰對誰錯。值此危機時刻,短暫休會之後,世傑從容誠懇地上了台,面對全體與會者公開向對方道歉。多麼不容易啊!成語中有所謂「任勞任怨」。其實,任勞不難任怨難,任怨之下還願意任勞;那才是真的難!

有趣之人

  世傑是個有趣的人。這把年紀還興沖沖地去學習浮潛,學習木工,學習開船;為著好玩,卻也一一得到合格的證照。連續三年,隔周有空星期天,他和長安堂廖孝棟弟兄連袂上陽明山,到主徒會在華岡的總會院義務勞動,在偌大的後院割草。

浪漫起點

  世傑接觸天主教,幾乎和他的愛情同步發生。大學時,姊姊禇海蘭是輔大的宗教輔導,與同學互動頻繁。世傑擁有珍貴的相機,海蘭姊遂邀他參加輔大醒新社的墾丁夏令營,幫忙拍照。即使事隔那麼多年,世傑仍清楚記得,眾人圍成一個大圓圈坐在一塊。他悄悄地問坐在右手邊的男同學,正對面那位女生的芳名。他告訴了世傑:她的名字是倪鳴香,後來成了世傑的女友和牽手。同一時期,海蘭姊問世傑想不想認識天主教?就介紹孔達仁神父給他認識。於是每個星期一,孔神父一對一地為世傑講道理。一年半之後,適逢聖誕佳節,大四的他在輔大靜心堂領受聖洗。主禮神父是教廷代辦陶懷德蒙席。

領洗後,世傑加入小會。他對首次參加的一九七七年淡水聖本篤三天兩夜生活營印象最為深刻。原因無他,在斷電斷水的情況下,全程依然和諧歡樂。不可思議,是不是?而這就是小會!丁大田擔任台北分會主席時,他受邀為秘書。大家挽起袖子在震旦中心二樓糊貼壁紙,也是他有趣的回憶。

赴德留學

  世傑畢業於海洋大學造船系和台灣大學造船研究所。學生時代他的導師是位留德的學者,他的教學秉持觀念第一、計算第二的信念;觀念對了,再一步一步推演數學,由簡入繁。學習之目的是要解決實際問題,不是為了考試。導師的言教加上身教,引發他對德國的嚮往,因而選修了德文。一粒種籽就此埋在心底,但看何時萌芽?世傑在中國石油公司工作六年後,因著海外留學中心的資訊,他申請到提供給青年學子赴德留學的獎學金。當年共錄取了五位,世傑年齡最長,離開年齡限制只差幾個月。他用五年半的時間得到博士學位,是五人當中最快回國的一位。

  留學的第一年,他隻身前來到德國中部MANHAIN的歌德學院加強語言,這兒和科隆大教堂(Köln)相去不遠,是一所語言學校。隔年倪鳴香也來了,他們住進德國北部漢堡公辦的大學生有眷宿舍。世傑學工程,鳴香學幼教。時光飛逝,世傑取得博士學位立即束裝返國,繼續到中油服務。鳴香則續留德國,完成博士論文。

  世傑回憶起兩個對比場景:

  當年,他單槍匹馬來到德國,簡簡單單一兩件隨身行李。

  回國時,箱箱櫃櫃塞得滿滿的,有如搬家那麼盛大。一起帶回來的,還有比文憑更可貴的心愛兒子—褚昱良。

工作經驗

  世傑在中油共服務十七年,可以分為六年和十一年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六年,每年有一個月在運送原油的新船上,往返於台灣和中東產油國家之間的海洋。之後赴德進修。取得博士學位後的第二階段有十一年,主要職責是確保油品儲存和運輸時的安全。待他晉昇為高階主管後,發現保守的公司文化和自己個性不合,於是轉換跑道,到了私人企業。如今,世傑在中國航運公司服務已十三年。這家公司的業務包括散裝貨輪、陸上拖車和倉儲營運等。他的工作屬於在船務海運方面。

天主神恩

  回憶他在德國讀書期間,是靠著小會刊物《心泉》滋潤,他和小會不曾斷線。學成歸國,飛牛牧場共融營裡,于中營長的特大嗓門,更是拉近彼此距離的強力快速黏著劑。世傑常想:小會這個平信徒團體六十歲了,其間必定有天主賞賜給我們的神恩。如果忘了神恩,只是專注在會員取暖、懷舊,是絕對不夠圓滿的。想一想,再五十年以後小會又是怎樣的光景?如果沒有理想支撐著,如果沒有人勇於承擔這理想,小會還會存在嗎?依據世傑的經驗,和本堂結合,一起來服務、來福傳,是個好的選擇。譬如,台北分會和長安堂,台中分會和双十堂,高雄分會和四維文教中心,都是相當成功的例子。主徒會的宗旨和小會的極為契合,都是要和接受中華文化的人做朋友,一起尋求、實踐基督的精神和理念。長安堂旁邊七層樓的華麗建築—主徒會牧靈中心,其所有權經法律裁定已經回歸主徒會。寄望小會積極主動和主徒會多接觸丶多瞭解,審慎分辨後,尋求更多服務、牧靈和福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