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視訊的訪談中,依舊看見立哲和兩個孩子快樂的在享受晚餐。他們一邊聊天一邊吃飯,偶爾還玩一下;憶婷則不時穿插進來。今天大廚是立哲(好像多半是他,憶婷是二廚),他很得意地說晚餐是炒飯,他把許多菜加入其中,因為發現有些菜孩子不喜歡吃,因此他就改成這種料理方式—這就是他和孩子相處的模式,不勉強孩子。孩子若有任何問題,他和憶婷會先看孩子的需要,然後可能換個方法來解決;如果孩子有情緒,則先安撫情緒,再處理問題。
看他們吃飯很從容、很享受,讓我想起在歐洲和義大利朋友吃晚餐,完全放鬆。兩個孩子─哥哥安安和妹妹小湯圓,都會自己吃,立哲不會催促他們快快吃,也不勉強要吃完,只是問他們還要不要再吃,最後他們幾乎都可以吃得乾乾淨淨,還會自己把餐具拿去廚房。對於孩子很尊重和信任,凡事幾乎都給孩子選擇的機會,例如:「現在想上廁所嗎?或是等一下?」
讓孩子有價值感和歸屬感,這是立哲、憶婷所重視的。他們在孩子身上很用心,也因此有很多心得,例如立哲常說:父母本身要先能安定自己,才能讓孩子安定……。這些都是他們在教養過程中,常常看書和汲取別人的教養經驗。為了教養孩子,他們積極地準備自己,我覺得這就是一種進取;進取不只是在工作上。同樣的,當時他們為了領養孩子,也是這麼認真的去勵馨基金會學習,如何為孩子的到來準備,例如時間、財務的規畫等等。當然,兩人更早也很認真上了婚前輔導課,為夫妻的生活做準備。為每個人生的選擇,他們都滿心歡喜的全力以赴。
夫妻倆已經結婚近十二年。二〇〇四年還在念淡江大學的立哲先進入神修小會的青年組,當年青年組正式成立,立哲投入很多時間和想法。二〇〇五年,立哲念研究所,開始帶台科大同學憶婷一起參加青年組活動,憶婷後來也受洗。立哲表示進入青年組是希望有相同信仰的朋友,在共融活動中更多認識自己和彼此。他一直是青年組的核心成員,舉辦了許多室內和戶外的活動。
自二〇一〇年結婚成家,立哲、憶婷常常一起做飯、烤麵包、自製各種甜點。因為住在淡水,上班通勤花費不少時間,生活其實很忙碌,尤其兩寶加入之後。
但是,兩人分工合作,最重要的是彼此聆聽和支持,尤其是情緒的疏導和陪伴。立哲常說他們願意成為愛的水庫,把愛分享給家人,但是這個水庫也需要注入活水。這就是從天主的愛而來。從學生時代直到今天,他每個月都固定去找弘宣天神父個別談話。現在則是一家四口一起去找神父回顧信仰生活、讀經,以及辦和好聖事。小會會員的神修生活方式之一就是妥善選擇自己的神修輔導,以協助自己的信仰生活。
愛的語言有五種:肢體接觸、語言、禮物、精心時刻、服務,問他們在家中最常有哪種愛的語言,憶婷毫不遲疑地說,每天都有這五種愛的語言:常常擁抱,用言語表達感謝和稱讚,一起用餐或睡前講故事的精心時刻,彼此分攤家事、服務,還有常常會帶些很小很小的禮物給孩子,例如同事送的一塊餅乾。從憶婷的分享中,可感受到許多愛的畫面,愛是基督信仰的核心,也是神修小會的精神。
夫妻倆結婚後,經歷了幾個重大階段。他們曾因沒有孩子而感到挫折和沮喪,但他們仍繼續接受弘神父的輔導與生活回顧。在過程中,神父曾分享了親友收養的經驗,為他們帶來鼓勵,或許是另一扇新的窗。這段期間,他們不斷地默想並討論所發生的一切,儘管對於未知領域不安,卻仍願意開放地聆聽,認識收養這條路,並願意相信天主的安排。於是,在兩人擁有相同的共識之後,便開始了收養的準備,參與機構的課程,聆聽自己的渴望,並將一切交託給天主。憶婷回憶起當時,二〇一七年接到勵馨社工來電,告知有一位五個月大的嬰兒可能將成為他們家的成員時,她整個心蹦蹦跳。初次相遇的那一刻,兩人都很激動,心想這孩子怎麼這麼可愛啊!後來,他們也願意一起參與這位小嬰孩的成長過程,給他滿滿的愛心與耐心。這位小嬰孩就是安安。
經過了新手爸媽的歷練,看著安安翻身,到跨出第一步,也觀察到他的心智漸漸成長,生活也因安安的改變而充滿喜悅。這段期間,勵馨社工一直與他們同行,陪伴與鼓勵他們成為更好的父母,同時他們也願意將自己的收養經驗與未來的收養者分享。過了一年半,他們收養了二寶小湯圓。因為他們希望孩子們可以有完整的愛:接受愛,也分享愛。
他們晚上和孩子一起祈禱時,會為孩子的另一個爸爸和媽媽祈禱。他們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兩個爸爸和媽媽,都很愛他們。在與孩子們原生家庭的連結中,他們是自然的、接納的,若另一個爸爸和媽媽希望看孩子,他們也願意在社工的陪伴下與對方會面。這樣超脫的愛,真的是很不容易,也讓人敬佩。憶婷認為超脫是不強求和接納,而我在她身上還看見「信任」。
看著立哲一家四口的生活,讓我回想起他和憶婷在青年組多年的奉獻,常常充滿歌聲和笑聲。如今他們的人生進入新的階段,有新的使命。他們仍是充滿創意與活力,而神修小會也永遠是他們信仰的同行者。立哲說神修小會是個共融的團體,雖然大家的生活不同,但是有共同的信仰,把每個人連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