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鄭至麗
胡國楨神父寫:「北美小會如何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他認為:小會會員在北美如何實踐基督對中華的使命,不是落葉歸根,而是落葉生根。忠於福音,增進合一。各位神修小會會員應該揣摩的是:落葉生根是多麼生氣蓬勃,比起落葉歸根的保守看法,實在有天地之差。繼而,胡國禎神父又提出教宗進一步的看法及指示:今日在中國,教會帶著希望向前看,教會渴望中國的基督徒是真實的基督徒,同時也是好公民,他們應該傳揚福音,但是不勸人改變信仰,並要促使分裂的天主教團體實現合一。讓我們一起祈禱,願在中國的教會能堅持忠於福音,增進合一。
林靜宜寫:「互為主體的「新存在」,陸達誠神父認為馬氏哲學精髓就是描寫「臨福傳管道在」,就是最深刻、最完美的溝通,在平凡中活出「非凡」的「存有化的存在」(L’Existence existentielle)。
吳偉特.謝平芳合寫:「傲氣背後的朱恩榮神父」,他們將這位可敬可愛的朱恩榮神父活生生的刻畫在我們面前!他安葬在靜山墓園,他們彼此持續交往已有40餘年,每星期有一次「氣功之緣」的約會,一起共度一個半小時的美麗時光,練「養身氣功與太極健身,逐漸地更見識到朱神父,那有血、有肉、有情與有愛的修道者靈魂深處,如何蒙受天主召喚,且如何與人,及天主之間交往的小故事。」
總會主席李百齡寫的家書:「總主席的話 - 小會家人一甲子旅程的省思 」 刊登在這期《芥子》上。她説:「這不是一篇旅遊日记,我不會報導這次環島之旅的每一景點。而是盡可能談一些感受。這次參與環島行的有老中青三代。他們的熱忱,全心參與活動的精神,讓我聯想到這60年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才是我覺得往事並不如煙的分享」。
杜曉雲寫:「主! 我們見證了禰的召喚— 2023 年中華神修小會全球共融營」,文中提到「到了台灣真的體會到小會家人的熱情,百齡總主席和幼龍大哥在101大樓的鼎泰豐用餐,他們的情誼和小籠包的滋味撫慰了海外每一位家人的心靈,台北分會也在長安堂準備了點心,釋迦水果和咖啡同樂,寧意盡半個臺北人帶我們吃烤鴨和走了半個東門區。到了彰化靜山,臺中分會主席阿蘭已在那裡迎接我們,高雄分會的家人把真福山共融營辦得有回家旳感覺。特別要感謝于中對我們出錢、出力和愛心的陪伴。十天的朝聖旅遊在我們爬上聖母山圓滿結束,旅途中沒有人受傷、沒有人有腸胃病、最重要的是沒有人感染到Covid,感謝並讃美天主!」
以下四篇文章:杜曉雲寫的:「神修小會北美分會主席家書」;杜曉雲/王利華合寫的:「北美分會未來的願景 」;葛寜意寫的:「在共融營中從各分會所學到的經驗 - 2023年三月九日(星期四)北美分會「聊天室」活動」及郭瑞蘭筆錄的:「2月25日小會臺灣默觀祈禱後的分享節錄」;替我們過去四年作了很好的總結及瞻望!
王利華的:「台灣之行」,天主替我們北美神修小會儲好一位最好的會長人選!她說:「特別是對第一次到台灣的我,關愛有加,我飽嘗了這份大愛,令我非常感動和感恩,各地優美的風景和一座座天主的聖殿美不勝收,教堂各有特色,將地方文化融入其中,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不就很符合我們小會的宗旨本地化嗎?」
「在總會開始籌備真福山共融營的同時,北美分會也同步開始了我們的計劃,曉雲主席通過Email和Line群組向大家介紹共融營對我們每位會員的真正意義。 我們建立了兩個大群組,專門討論疫情、機票、住宿、禮物等等能想到的各種事項,準備工作在幾個月內緊鑼密鼓的進行,在這裡不得不誇一下曉雲姐的感召力和辦事能力,天天回答所有人的問題,也將每一件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帶著三十幾位北美會員和家屬,浩浩蕩蕩的來到了台灣,參加我們期待已久的共融營。」
這次返國尋根之旅,坐在于中替大家安排的舒適寬敞旅行車上,朝聖,觀光!左邊窗外突然出現「聖母宮」三個巨大的金字一閃而過。另外有一次在台北路邊看到一個標誌指向,竟然是:士林神農宮服務據點,好神茶坊,公益平臺!這就是我們生活的氛圍,日月潭的 玄奘寺敬供的是玄奘舍利子。
林靜宜寫:「羅密歐的免費餅酒」:她說:「我寫這篇文章就是要給唯物無神教育下成長的大陸同學看的)。」「把愛人創造的餅和酒帶到遙遠的地方,好讓沒嚐過義大利麵餅和葡萄酒滋味的異鄉人也能和他一樣幸福。文章暗藏的機密便是:羅密歐的老鄉利瑪竇到了明朝的中國,結交一位叫徐光啟的朋友。」
郭子文此期有三篇文章。第一篇是:「心裡有一首歌;寄語闊別60年的保拉姆姆」; 「那盞小紅燈」是加爾默羅會士保拉姆姆的信仰見證和自傳。我們共融营朝聖的第一站,出乎大家意料之外,見到保拉姆姆,她就出現在我們之間,和姜其蘭姆姆我们只能隔欄握手言歡。保拉姆姆的突然出現在我們之間引起大家的驚喜I
我們藉著郭子文寫的第二篇:「 行腳僧的獨白 -- 從給最後一位神師神父的一封信說起 」。 從給最後一位神師神父的一封信,寫出她這三十多年所作的探索,發現及警醒,她挑選的大環境基本都是有助於她在生活中學習的必要。當年動念頭,進行「走西口」去印地安人保護區教書的時候! 她寫的:那時,我的理想是去偏遠地區學校「創業」,在教室裡對青少年發揮「創造力」和「影響力」。她說:為了實踐有自主性的「創業」理想,我最後去了土巴。1994年告別Fr. Costello後,我就沒有了師傅,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行腳僧。後來路上碰到的各種問題,不管是耐心,容忍,寬恕,謙卑,疑惑,堅守,衡量,選擇等等,都是對我「信德」的一再考驗。獨行的行腳僧,只有靠沈著,誠摯,公正,客觀和靜心祈禱來對應大小環境帶來的挫折和成功。我漸漸明白,離開了師傅,才是人真正成長的開始。
郭子文寫的第三篇:「絆腳石的迷思」,她說:「沒有「死亡」,哪來的「復活」?死亡其實是塊墊腳石。沒有「痛苦」,哪來的「成長」?痛苦真不是絆腳石」。如果能退一步想,真是能達到海闊天空的境界!剝雜去繁,抓住,剝雜去煩,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喜樂來自惜福,多多喜樂,你的身體就會越健康。
陳懷台的:「輕聲細語」寫到她與聖神之間的輕聲細語,多麼讓人羨慕,要和聖神多麽親密,心境要如何平和!我們靜待習近平的回信呢!我們有聽得到天主:輕聲細語,並且對話,討價還價的陳懷台!
陳懷台還寫:「三日緣 與沈德中神父」。
馮克芳寫的:「歸回」 談到她對這次六十周年共融營的感想,內容充滿反思,足以成為各位反思的參考腳本。這次朝聖之旅,第一站就是探望在穹林聖衣會隱修院的姜其蘭修女,好幾位小會會員和姜其蘭修女相識達數十載,隔欄相望,殷切問侯的景象,讓人非常感動。
我們再次有幸經過馮克芳的眼睛,從她的旅行旅行見到了台灣饒富歷史意義和藝術創作的天主教堂。新竹耶穌聖心教堂八角形的中式風格建築,有最獨特的中式八角形聖體櫃。雲林樹仔腳天主教堂,中式和巴洛克式二種建築並存,是濁水溪一帶最早的教會。臺南鹽水天主堂,世界唯一中西合併建築與彩繪,見到最負盛名的本土化仿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畫像。
高雄玫瑰聖母堂,創始於1859年,西班牙神父建造的臺灣第一座天主教堂。屏東萬金聖母聖殿,臺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建立歷史可追溯至1861年。由「臺灣的安藤忠雄」的杜勇雄神父設計,屏東佳平絕美華麗法蒂瑪聖母教堂 。
台東金崙聖若瑟天主教堂,充滿排灣族色彩,世界三大黑教堂之一。花東海岸,有許多白冷會神父建的教堂。台東小馬天主堂和聖母健康農莊教堂,具有白冷會教堂簡樸,自然採光的特色。
還有花蓮長濱天主教堂,這裡最有名的是吳若石神父的腳底按摩。吳神父來自瑞士,已在長濱五十年了,會說國,臺,原住民語,強調自己是「來自瑞士的臺灣人」。宜蘭五峰旗聖母朝聖地,天壇造型的典雅天主堂,聖母曾在此顯靈,指示五位登山客安全下山。
聖母朝聖地在五峰旗瀑布和蓊鬱山林環繞下更添靈秀之氣。受到Hildergard感召。東聖母健康農莊;附設聖母醫院;聖賀德佳 (Hildergard)花園是遵照德國聖賀德佳設計養生之道,周遭的臺東教友因此受益匪淺!修道院的香草花園真美真健康實惠!
王玉梅寄來一篇「復活節感言」,收到稿件是在今年復活節的次日。結錄幾句:作為彼此的共勉!她說:每年的四旬期,都是我反省及重新調整生活的日子,祈求和藹慈善的天主,給我再造一顆血肉的心和新的精神,由紛亂中再度復活,重新被創造。求主增強我的信德和接受生命中意外的能力,願以平靜的心看待人生不同的際遇和改變,特別是在祂死亡、復活,愛的逾越奧跡中。我們慶祝逾越奧蹟,紀念耶穌自死亡中復活,一定要與基督建立真正的關係,如此才能活出生命的渴望。每晚睡前的反省祈禱,使我謙卑,也為過好的每一天感謝讚美天主。有朋友問:如果耶穌基督明天要來,你今天要怎麼過?耶穌基督隨時都會再來,但願我能保有平常心,照日常生活!恭喜她們與基督一同復活了,但願我們也能再度復活重生,藉著聖神一起感謝讚美上主,並ㄧ起緊緊跟隨,以回報祂的深恩厚愛。
王玉梅寫的:「台東金崙天主教堂」,「 聖若瑟天主教堂」近山靠海、「KIOKAI NI SANTO YOSEF」是排灣族語的英文發音,意思就是「聖若瑟教堂」。1956年9月,在白冷會錫質平神父等多位神職人員與熱心教友合作下,金崙的教堂落成。新竹峨眉十二寮的「天使教堂」經由費聲遠主教祝聖後啟用。現在的教堂,則是在使用五十多年後,由本堂司鐸——遣使會印尼籍的蔡恩忠神父設計重建的。蔡神父以聖保祿宗徒所說,基督妙身的每個肢體彼此互為肢體、都很重要的思想,完成建設。因此金崙天主教堂是結合排灣傳統文化和基督信仰的藝術佳作,並具體表達了部落精神與地方的特色,如今已成為原住民排灣族文化、信仰的中心。
王玉梅還寫了一篇:「新竹峨眉十二寮的「天使教堂」」,1980年,臺灣社會開始轉型,人口大量外移,教友人數銳減,教堂荒廢,最後淪為廢墟。三十年後的某一天,教友何麗梅、劉淙漢夫婦打那兒經過,看到荒廢的教堂。耶穌會的丁松青神父,為了早日完成教堂的規劃,為了使修復後的教堂充滿聖潔、美麗的天使和聖人的光彩,不辭辛勞地前往美國,尋找擁有百年歷史的天使彩繪玻璃窗和一些藝術作品。2020年元月,原屬紐約教堂的花窗玻璃、聖母加冕圖等同時安抵臺灣。這些手工精美的花窗玻璃,是德國慕尼黑著名的梅耶(Mayer)工作室的創作。丁神父説:這些都是具有百年歷史的聖物,每位天使均十分優雅,且長的不一樣,其精湛的手藝及豐富的內涵,是現代人無法畫出來的。教堂平安祥和的氛圍,是如此的寧靜美好,使人遙想全心嚮往的天堂,自然而然地就會靜下心來祈禱。
王玉梅寫的: 「使愛圓滿無缺」提到福傳師們在靖棖的忌日和生日當天,為他唸玫瑰經祈禱。每年我也會準時收到艾神父的問候電郵,他在靖棖忌日和生日的前後三天,為他獻彌撒。歷經許多悲喜,人生進入了另一個季節,更加了解,不論現在的或逝去的,生命仍然相互關聯。雖然我失去靖棖,但愛不會因他的離開而消失,愛依然存在,愛以回憶、紀念的方式繼續進行,愛沒有終止,而是升華至另一境界。
陳珍清去愛爾蘭諾克聖母顯現聖地朝聖:「一場不一樣的朝聖高峰」剛好可以作我們的指標! 不一樣指的是如何不一樣?她認為:「朝聖就是這樣一場場自己寫自己「觀察、學習、成長、與愛人」的史詩,把所見所聞和默觀其中的點滴浸入感受,隨著聖神觸發的激情感應如影隨形分享於日常生活中」。
讀了彭玫玲寫的 「歡天喜地嫁女記」,我們分享到她嫁女兒超性及本性的喜樂!
「額上的十字架」。望疫難快滅,喜樂安心,以身親領神父降福及聖灰記。不過還很懷念:那年的,端正上下兩筆;屬於我的,額上十字架。感謝 2023 。 廖雯,感謝你一直勤於筆耕!你在教堂內如此勤勞侍奉天主,在舞臺上一定非常精彩,盼望某年某月我們可以看到聽到你的相聲表演!相聲是我們國家多麽珍貴的國粹!
張美玉寫的:「張美玉姊妹的見證」 描绘她的靈修生活,她的親身經驗以故事方式講述給我們聽。
許建德寫的「王維〈終南別業〉另一解」,他將唐代王維的詩句融匯在:「默觀,靜坐,靜篤,聖神,共融」,讀者如果做到,則得以分享其中一瞥。
星熒(邵維廉) William Y. Shaw) 的 「詩三首」,是他最初在《芥子》第48期 發表的作品:「詩三首 乳燕 Baby Swallow」。
Joshua寫的:「迷失的羔羊與愛的燭光」。他平鋪直述的描繪一位從犯阿強在監獄裏的經歷,以及出獄後他的經歷,像Joshua 這樣的人一定很多, 只希望當他們出現在我們周遭時,我們有足夠的愛心去愛他們!
郭瑞蘭的畫作:「蘭花三弄」表現的是光與影的魅力!
吳慧貞:我們反而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的角色扮演:不越權,不推諉,本本份份地,扮演好天主給他的角色,而將他視為典範!願我們能夠認清天主造我「這個人是誰」?願我們能不卑不亢地答覆天主對我的計畫及召叫!
讀殷惠敏寫的:「紐約俠隱 ─ 回憶張北海 一路說到李安」,可以藉著作者的眼睛,看到並了解張北海。以及張北海認識的Arthur Miller及 Henry Miller,又藉著一個偶然的機會,作者得到一份稿件,《吳國禎傳》得以問世。
韓拱辰寫的:「疫情後 返鄉之旅」寫到替英千裏清明掃墓,充分表現如親父女一般的親情! 文中拱辰特別提到這次環島朝聖,每一天盛宴兩次,拱辰提到:2月24日 最後以餐時,每桌都有一個大的花圈,裡面藏著各種海鮮,她說:對臺灣吃的文化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這裡提一下我們熱情的領隊于中先生,真是頂呱呱,頂級的吃,住,行,他都包了。
「悅主書畫小聚」書畫春展 - 北美分會「聊天室」活動 ; 悅主書畫小聚全體觀賞悅主書畫展; 葉芳子;老師周文漣自勉:「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也期許: 「欣賞天地萬物之美善,分享中華文化之寶藏,見證天主聖三之大愛。」 「 悅主書畫小聚」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悅主書畫小聚」的成員;學生:郭瑞蘭(助教)、杜曉雲(班長)、吳懷瑜、李秀萍、鍾安娜、周香汝、陳惠姿、羅慧敏、李淑媛、陳著釧、張顛生、宮森森、鄒基銘、王琦。
(繪畫及書法,學生們及老師藉著在臺北的大好機會採購了大量多種作畫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