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多前書》
格林多是位於希臘海岸的一座古城,自公元前九世紀到公元後五、六世紀一直都是一個重要且思想開放的國際港口,在那裏,複雜的社會、富人糜爛的生活及貧富懸殊的情況,使得一般民眾生活苦不堪言。
保祿在雅典傳教失敗後,正當身心痛苦之際來到格林多城,他在這裏停留了十八個月,建立了格林多教會。雖然這是一座道德低落的城市,但是經過保祿慘澹的經營之後,卻成為一個人數眾多的教會,其主要成員均為貧苦大眾,且外邦人多於猶太人。在保祿建立的教會中,格林多教會是他最心愛的教會團體。
格林多前書是新約中最早的書卷之一,大約寫於公元五三年底至五五年之間。此時,保祿已開始踏上第二次福傳的旅程,並且抵達厄弗所。他收到格林多城信友的來信,請他回答一些有關教會團體及信仰的問題。於是保祿便針對格林多教會的困難,寫了這封書信,請人帶到格林多城去。
本書的內容除序言(一 1 ~ 9 )及結論外(十六)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一 10 ~四):責斥分黨分派的惡表。
第二段(五,六):責斥亂倫的罪行,禁止信友到外教法庭起訴。
第三段(七~十五):回答問題,即:守貞與婚姻,是否可吃祭肉,聚會時當有的態度,善用神恩,死者復活。
身為二十一世紀基督徒的我們,每當面對教會或有關信仰的問題時,若能展開這封書信,仔細而謙遜閱讀,彷彿聽見保祿的諄諄教誨,必能從中獲取新的領悟。
《格林多後書》
格林多後書是保祿於公元五十二年在馬其頓寫給格林多人的第二封信,因為他遇見了派往格林多的使者弟鐸,聽完弟鐸對於該地情況的報告後所寫,是一封充滿牧者的關懷與愛的信。這封信的寫作目的,是因為保祿與格林多教會之間產生一連串的困難與誤會,因此他試圖修補雙方受到破壞的關係。保祿離開格林多之後,新到該城的人吸引了當地的基督徒,但保祿發現,他們的信仰模式是對福音嚴重地扭曲,於是保祿寫信給他們,為自己的事工辯護,解釋基督十字架的信息對傳道人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並要贏回格林多人對他的信賴。
本書較前書更呈現了保祿的內心與性格。分析這封信的主要內容,大致可分為三段。一~七章,保祿首先寫到自己的誠實無偽,及他對格林多教會長期的關愛。他深知天主與他同在,因此,當他的使命遇到艱難與困苦時,這種體驗給他力量。換言之,天主藉著十字架施行拯救,十字架成了基督徒與天主建立關係的基礎。所以保祿勸勉格林多人,要回歸信仰的核心,即以基督的救贖為中心,與天主和好。八~九章則催促信友盡速完成為耶路撒冷教會捐款事宜,是聖經論基督徒慈善捐款之動機最紮實的一段。十~十三章,為自己的宗徒職權辯護,指責那些自誇有能力、有資歷的新來者為騙子。接者,保祿列出他所經歷過的軟弱與苦難,認為這是他作為基督真實僕人的記號。他在信內談到有名的「肉體上的刺」,有人說是某種病痛,也有人認為可能與性有關,不論它究竟是什麼,這種痛苦,連同其他的苦難,對保祿都非常重要,因為這一切正反映出:人最大的軟弱,反而能彰顯天主勝過一切的能力。保祿相信,苦難不能動搖他身為基督宗徒的地位,反倒更強化了他的信心,他勸勉格林多人要自行悔改,要喜樂,要成全,要彼此和睦,這樣「仁愛與平安的天主必與你們同在。」
《羅馬書》
羅馬書是保祿宗徒最重要的一封書信,也許是基督教所有書信中最重要的一封。相傳馬丁路德在看到此書時,多年來有關自己如何能確保靈魂得救的焦慮,頓時一掃而空。它陳述了教會思想重要的理論,包括福音是天主拯救的途徑、因信稱義、猶太人該如何才能得救、律法的問題與聖神的德能,以及愛是發展積極關係的要訣等等。教會歷史上各種主要的神學理論,都可以說是建立在〈羅馬書〉之上。
羅馬書是聖保祿在公元五十八年在格林多所寫,目的是為了要闡明天主公義的福音。上主拯救的順序,首先為猶太人,其次才是希臘及外邦人。雖然天主是如此看重猶太人,但是猶太人必須認清一件事:不單只有外邦人墮落,猶太人也離棄了正義之道。儘管天主揀選他們作自己的子民,但猶太人始終無法達到天主的標準,他們仍舊需要天主的赦免與救恩。在羅馬書中保祿指出,天主的救恩已藉基督完成,尤其是透過基督的聖死與復活,然而不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都需要仰賴天主的大能。另外,面對罪與死的問題,保祿認為,信徒可以靠天主的恩典完全脫離;至於肉體的軟弱,只要倚靠天主便足以克服。天主既如此施行救恩,信徒便可以全然放心。此外,保祿指出,「以色列」的定義是天主對個人的呼召,並非肉身血緣的關係或宗教的信仰。換言之,只有信靠天主的人,才是真正的以色列人。最後,這封信其餘的部分為勸勉、教導基督徒如何成為基督的肢體,如何活在帶有敵意的社會,要善用基督徒的自由以及怎樣處理教會中間不同意見的衝突,以愛德滿全法律。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