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一九六二年領洗的,我為什麼會領洗?我一直希望能夠為中國人做點事情。在認識了耶穌的精神和基督的信仰之後,我有一個深深的體會,覺得如果中國人都能有這個信仰的話,一定會很幸福。
領洗後認識了王志奘,王姐常邀約鄭嘉珷和我,後來還有萬致第相聚。陳擎霞當時在台中,所以接觸比較少。王姐和我們分享她的理想,對於中國文化和信仰之間的關係,「用中國的文化把信仰介紹給中國人」,因為天主早在中國文化中播下了信仰的種子。王姐非常有說服力,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王姐的信念和理想、以及她和天主的關係非常的吸引我。在台大校園裡,常常看到我們這幾個人和王姐在一起,她跟我們分享靈修的經驗、對未來的展望,並培養對靈修的渴望。王姐也會談中國文化,介紹老莊哲學。就這樣王姐開展了我的視野。
慢慢地王姐跟我們講到她的一個在俗修會的理想,就是聖三會(Sancta Trinitas),簡稱ST。一群願意為了活出聖三的愛,以不同的生活方式為了共同的理想,度奉獻生活的一個團體。這個團體會有自己的神父、在俗獨身奉獻、和結婚家庭三種不同的奉獻生活方式。
三者各有其不同程度的團體生活、奉獻及靈修模式,但分享共同的精神和團體資源,並相互支持。不同生活方式的聖三會員,經由奉獻能更好的順應社會各方面的不同需求,以體現天主的愛,參與天主的創造工程。這樣的思想在當時非常新潮,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真的很吸引人。雷煥章神父是王姐的神師,所以很清楚這整個的觀念和理想。雷神父每次由臺中到臺北,常會和我們聚會。
那幾年每當放假時,陳擎霞和林杏娥從台中回到臺北,我們常常聚在一起。許多夜晚,都是在我家打地舖,談論有關我們的信仰和將來,是一段很美好的時光。在王姐心目中,我們這幾個都是在俗修道獨身生活的候選人,至少是可培養的吧!在我的記憶裡,我們談了許多觀念方面的溝通,未來團體的模式,以及如何的過這樣的生活,有些記錄像是初步的會章。那個時候的情況像是創業的初階,更好說是一個培育的時段。
我們當時都是聖母會會員,為了向更多的年輕人介紹這個理想,就成立了「神修小組」。開始邀請可能有志同行的人來參加,許多老會員都是在那時參加的。嚴格的說,當時的「神修小組」,亦即今天的「神修小會」,是當時王姐ST理想中的一個「外圍組織」,一個人因為參加小會而有機會認識了ST,在俗修會的理想和它的三種生活方式聖召,之後如果願意度一個在俗會士的奉獻生活,不管是選擇了哪一種生活方式,就是ST的一員。
那時請了好多不同修會的神長分享他們的經驗,並介紹各種靈修精神及方法,還有中國文化,真是多彩多姿,豐富滋養了我們的生命。從心底感謝那幾年神長們在我們身上付出的心血和培育。
由於我們都是聖母會的會員,所以聖母會的指導司鐸像鄭聖冲神父和朱勵德神父等很自然地成了我們小會的指導司鐸。但是他們並不清楚ST要走的路和王姐當初的構想,所以可能會有他們各自對小會的期許,因而後來產生了一些誤會。他們幾位神父真是為小會付出許多,陪著我們成長。在我的心中,雷煥章神父是ST的指導司鐸,而朱勵德、鄭聖冲等幾位神父則是小會的指導司鐸。
一九六七年我出國到歐洲唸書,先經過紐約去看王姐,在王姐那裏見到焦寶進、鄭至麗和郭子文。她們都是比我早幾屆的學姐,以前在臺灣時接觸不多,但知道她們都非常虔誠,對她們很是尊重敬佩,也知道她們大概都是要進修會的,而那時的我更傾向於獨身奉獻的生活。那次也認識了于中原神父,于神父的開放態度,信仰的生活化,打破了一些傳統上的觀念,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家的相處,溝通和禮儀都讓我感到共融的喜悅,體會了團體生活的支持。
一九六七到一九六九年底在歐洲唸書,對我而言是個很大的轉變。那時候的歐洲,在學校裏,不少的修士們離開了修院,我對教會的教導有一些疑問,對於獨身聖召也開始猶豫困惑。一九六九年底我從歐洲到美國,碰到我先生的時候,就結婚了。結婚之後有了孩子,很長一段時間遠離教堂。不過那時許多到美國造訪的神父們,像朱勵德神父、朱恩榮神父、高欲剛神父、朱蒙泉神父等都會到Atlanta來,並且住在我家,我們會聚集當地的教友在家裡舉行彌撒。一九七四年李子森,楊莉莉夫婦,阿弟夫婦和朱勵德神父曾在我家相聚,算是北美小會的聚會吧。
一九七〇到九〇的這二十多年中,我和小會的聯繫很少,除了來訪的神父外,只有與阿弟聯絡比較多些,連王姐也都沒有特別聯繫。一直到九〇年我再回到教堂並和幾位教友開始了在Atlanta(亞特蘭大)的華人教友團體;之前教友的聚會都是神父造訪時在我們家裡聚會舉行彌撒的。
一九九六年我應邀出任北美分會主席,並和幾位資深會員商議,決定一九九七在TubaCity 舉辦夏令營。雖然地較偏僻,但在大峽谷附近,又有印第安的文化很值得一遊。而在當地教學的郭子文更是大力支持,加上許多會員的努力、參與與付出,以及朱勵德神父抱病從臺灣來贊助,使夏令營得以圓滿辦成。在那次的聚會中大家都深深地感覺到相聚的喜樂和需要,決定了以後每兩年辦一次共融營和《芥子》的復刊。
王姐的ST初衷雖然沒有如願的得以開花結果,但是也成就了今天神修小會的成立和發展。隨著時代的演變,社會文化的進步,這麼多年來看著小會的成長,與開始時的情懷自是不大相同,但精神依舊,想活出基督的愛,成就天主眼中真實的自我,參與天主持續的救恩工程是不會改變的,只是似乎活得更自由自在了些。
【後記】 本文由趙世熙節摘整理自《芥子》第61期裡的〈神修小會創始、成長、現狀和願景:神修小會北美分會二〇二一年二月四號「聊天室」ZOOM 視頻摘要〉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