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過若四 1 ~ 42 ,耶穌向撒瑪黎雅婦女顯示自己的故事。
日正當中的正午時分,耶穌途經撒瑪黎雅,向一位來井邊取水的婦人要水喝。這婦女十分驚訝!因為:「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不相往來。」好奇怪!他們不是同一族人嗎?
列下十七章,仔細描述以色列北國(撒瑪黎雅)在西元前七二一年,被亞述王沙耳瑪乃色滅亡之後,撒瑪黎雅的百姓一部份被放逐,另一部份和從巴比倫、雇特、阿瓦、哈瑪特、色法瓦因來的人民混居、通婚。這樣一來,撒瑪黎雅,即北方的以色列人就成了血統不純正,又拜外族偶像,信仰不堅貞的民族。這可犯了大忌,難怪堅持血統與信仰純正的猶太人,瞧不起他們。
而耶穌卻打破這樣的成規,這位撒瑪黎雅婦女怎不吃驚!祂令她吃驚的不只如此,接下來,祂一步一步地顯示自己是活水,是默西亞。教導她以心靈與真誠朝拜上主。
這張威尼斯畫派 Scuola Veneta 的作品(圖一),描繪了這個故事。它的畫風是文藝復興式的,重視理性、平衡、莊重,有一套完美的透視法。我們看這幅畫,可感受到它比例的正確,結構的完整,耶穌和那婦人在一個天氣晴朗的郊外井邊,正在對談。而去買午餐回來的門徒,見到老師和一個撒瑪黎雅婦女交談,個個表情詫異,甚至指指點點。這樣一幅故事畫,完全合乎若望福音的記載。
但是巴洛克畫派的牟拉佐內 Morazzone (圖二),卻做了不同的詮釋。奇怪?明明是中午時在井邊發生的事,在這幅畫中怎麼好像是晚上?畫家錯了嗎?但是,再仔細觀察圖二,我們會被畫中耶穌和婦女的表情吸引,尤其那位婦女專注的眼神,紅潤的臉龐,女性柔和的肌膚,我們幾乎可以感覺到她的呼吸、體溫,連衣衫的質料,似乎也可感受到。而耶穌的臉只露出一點亮光,祂的手彷彿在施予什麼。巴洛克藝術善用動勢,人物表情豐富,強調光線,由於要設計一種人為的光線,所以常造成畫面上明暗對比強烈,這幅畫正是如此,它不畫烈日下的場景,為的是表達耶穌即是光,撒瑪黎雅婦人被這光照亮。
「城裏有許多撒瑪黎雅人信從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證說:『他向我說出了我所做過的一切。』這樣那些撒瑪黎雅人來到耶穌前,請求他在他們那裏住下,耶穌就在那裏住了兩天。還有更多的人,因著他的講論,信從了他。他們向那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為了妳的話,而是因為我們親自聽見了,並知道他確實是世界的救主!』」
的確,我們多麼需要這樣的救主,多麼盼祂也能對我們說話,給我們啟示,指點迷津,改變我們的冥頑不靈,用祂的光來照亮我們的生命。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