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100期 心泉100

勿忘初衷

古偉瀛

 

  中華基督神修小會成立至今已經六十年了,這期間,有些人來了,利用了團體的資源,用完之後,就走了;也有些人覺得與自己理想不合,或是恨鐡不成鋼,在會裏熱鬧一陣子就離開了;有些人一直待在其中,也有些人一時離開,最終又回來這個團體。感謝天主,我還在有生之年見到六十週年慶,這也是讓我們思考這個團體對我的意義,以及我對小會的回顧及期望。其實這個題目在二三十年前就想過,當時並沒有寫出來,不過我還記得很清楚,那時我的想法是,小會對我是生活的加油站,為我在精神及靈修方面提供了最適時的養份及資源。會員間彼此的互助及鼓勵,讓我面對生活的挑戰,過了一些快樂而温暖的歲月。不過,又經過了這些年的遭遇,以及小會會員間的見証、互動與扶持後,我的想法又有了一些改變。

  生活上面臨了很多困難、危機與挑戰,如何去面對、處理及解決是每個人的人生課題。和所有小會的會員一樣,我們會思考到信仰在這種境遇中所扮演的角色。年輕時自信滿滿,很少想到需要祈求天主護佑。我一九八三年在日月潭青年中心當選總會主席,當時博士論文尚未完成,很多人為我祈求上主。我自已當時想,這論文應該是憑一己之力完成的,不需要這樣祈禱吧?可是在經過多年後回想起來,在當時如果沒有天主的護祐,在很多環節上稍一出錯或不留神,就可能到現在都還沒有拿到學位。也是在那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我感覺壓力極大,可是就在快要崩潰時,想到聖經及神父和主內兄姐教導我們的,把一切交給天主,由祂來幫我們承担這些重軛。我頓時感到解脫,嚐到了天恩的滋味。現在有些人常喜歡引用陳之藩的名句說:對很多事情要感謝的人太多了,不如謝天吧。這種看法根本是本末倒置,好像謝天是不得已的。我卻認為一切事情的圓滿完成最該以及最先感謝的是天主,一切都是天主藉他人的手完成的。

  小會作為一個團體,也嚐過天恩滋味。十多年前當丁大田醫師在非洲邦交國擔任醫療團隊的領導時得到惡性瘧疾,大家好幾次在震旦中心為他集氣祈福,終於脫險歸來;前些時林銀霞腦子開刀,也在小會極力祈禱下順利康復;而目前我們也正為小會前秘書易利利在集氣祈福,求主賜她早日擺脫病苦。小會不少會員在面臨人生困境時,堅持信仰,度過難關,成為我們很大的勇氣來源。信仰能得天恩,愈仰賴愈有求必應,只要深入觀察並細心體會便會同意我的看法。有人認為我們不該祈求物質或身體的賞報,應該只為大我祈求;我卻以為任何事都可求。新約中很多人向耶穌求健康,耶穌都治好了;也有人整天勞苦,一無所得,只因為求了耶穌並聽了祂的話,換個方向,就獲得意外的大豐收。可惜太多人沒有這種認識,白白錯過了得到天恩的機會。

  有人認為小會沒有共同的事業是一大缺點,可是我們的背景及專長太分散,不能組成一個公司企業。我們也試過開課外輔導,或是集體志工,都很難成為一個共同事業。不過也不要忘記,我們也有一群會員完成一些重要的工作,例如張帆人、戴台馨夫婦的耶穌會老神父口述歷史的系列叢書;我們也有一些會員以個人力量做了一些邁向小會福傳中華的大我工作,例如王玉梅及陳懷台的文字福傳;我個人就編了十幾本教會史的書;其他像是黑幼龍,楊敦和两位,在個人崗位上發揮了才能,也在外面協助不少人;于中的社服志工;郭芳贄在至善的福傳;建德致力於深化我們原初的純正信仰;褚世傑、譚璧輝及蕭淑美的堂區服務;偉特、平芳的福傳氣功;簡銓堯、鴻芬的大陸懇談班;惠姿及巧復的老據班及老人健康的工作等等。當然還有許多中南部或北美會員的事功,無法一一提到。不過,我們並不是要追求,也沒有能力創造一個共同的事業。希望我們不要再有懸念,對於小會沒有共同的事業感到遺憾。

  我們創會時有很具體廣大的宗旨及精神,但可以簡化為兩句,在小我方面是「實現天主眼中最完美的我」,在大我方面是「使中華大地得到福音的浸潤」。前幾年總主席要我們想想我們小會的特色是什麼,我提出兩點:一是要對中華文化有温情,一是自已要和天主建立特殊的關係,這才符合中華基督神修小會的名稱。這並不是要大家成為中國文化史家或是精修聖人,而是要朝這方面努力,先從有温情,進一步熱愛,再進而體認,最後內化成自已的特色。會員如果認同並朝這方向努力,就可以算是小會的好會員了,我們也歡迎認同這些想法的人加入小會這個大家庭。

  當然,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使小會的名聲顯揚,例如凡我會員,包括主席輔導,對於小會不論是個人或團体在宗旨或目標上的努力,都應該加以鼓勵並對外宣傳。例如有人出書或主辦福傳的活動,就應該從主席開始每位會員加以倡導閱讀參與,分享心得並廣為宣傳,像是我們前些時幫人推銷書籍或活動時的接龍一樣去推廣。小會的已故輔導雷煥章神父最早就有這些小我大我的理想,現在的胡國楨神父也是繼承雷神父遺志的人。我們最終希望全球華人都接受福音,而我們若能活得快樂平安,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對於其他華人起到福傳的作用。這也是為何我們小會在海外反而吸引更多會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華人基督徒有許多早已將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內化成為生活的態度,在海外更深刻感受到多元不同的文化要融和的挑戰。

  至於小會的未來,很高興我們最近看到一些年輕會員很有信仰的活力,但是我覺得還缺少認同及內化中華文化,並融合信仰的使命感。尤其目前我們的主政者在極力去中國化的政策下,新的一代只在追求小確幸,沒有大我理想。這也是小會的危機,所以我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努力成為集信仰與中華文化於一身的人,實現天主眼中最完美的我,並向外推廣。

  從中華教會的歷史來看,小會作為一個智識份子的善會組織,是有史以來素質最高的一個團體。我們雖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小看自己。歷史上自從不幸的禮儀之爭後,中華教會的成員素質就愈來愈低,民國初年經過馬相伯、英歛之等人的提倡,輔仁大學的開辦,提高了不少,可惜時間太短。大陸變色,成員素質無法提高,我們上一代的中華神職是史上最好,因為多自外國學習回來台灣,尤其是耶穌會,他們陪伴我們學習成長,並協助我們成為一個團體,他們的努力有了回報,今日台灣教友的中堅多半是吸取他們養份而長大的。大陸目前的神職素質也因為大量返國的漸多也日漸提高,我們作為這樣的一個團体,理應對教會的未來做出貢獻,讓我們在信仰中彼此鼓勵,在愛德中互助成長。總之,小會對於我,在年輕的時候是往前努力生活的加油站,在後來卻是要我們活出信仰,將信仰的果實影響週遭的華人同胞,讓大家健康平安快樂地沐浴在主恩之中。勿忘初衷,庶不至愧對小會的前輩及恩人,不辜負天主對我們的慈愛。

  過去,小會是我的加油站及避風港;現在,小會是自我實現的處所;未來,小會是共渡餘生最好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