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4年,神修小會之友的成立,內心對當時前後兩位總會主席-簡銓堯和褚世傑,鍥而不捨的努力,感佩萬分。
兩位主席早有準備,一邊在場報告來龍去脈,一邊答覆疑慮困惑,協會的成立在民主程序及過程中,順利通過。遺憾的是:過多的慎思、明辨和妥協,協會名稱竟冗長到有廿八個字。見微知著,想在這個「家」,本著基督精神,發願謹守我們的生活態度,試圖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實在有退縮怯步之感。
悠活樂齡初始
惠姿一向勇氣十足,本著協會關懷弱勢、建立公義和諧社會的使命,在長安堂成立悠活樂齡活動據點,以「向下位移,走向人群」為目標,呼籲小會家人善用退休後、到需要照護之前的這段最值得珍惜的期間,再次認識自己、愛自己「沒有角色的角色」(roleless role),而且讓年輕人有創業、就業機會。
她是這樣開始的:邀請熱心會員偉特、平芳、偉瀛、美慧、嘉珷等,在戎巧復協助下,開設養生功夫、禪繞畫及水彩等課程,課後共享午餐。可想而知:後續有許多可能性。這些活動,可說初步達到了小部分會員相互陪伴的想法;至於希望長安堂及高雄四維文教院提供年輕一代探索高齡產業的平台,可還有遙遠的路要走。
年輕會員,目前在立泰、筱妤、郁玫等青年組員通力合作下,於月會中,讓家人們有機會較深人地瞭解他們,長輩和年輕人共融的氣氛濃厚,使大家更愛小會。奢談協助創業或就業,多半心有餘力不足。眼前青年組員須面對的挑戰,仍是職場、婚姻、家庭,在在顯現世代交替中,問題重覆循環不已。高齡產業確實已是全球一致看好的產業,但是青年組員是否有意願探索,恐怕需要從個人一對一去接觸、去瞭解、去觸動引燃吧!現今小會強化陶成組,致力於更精準、更有效率的介紹小會,以便吸引更多認同且願意投入這個大家庭的青年成員,實為當務之急。
惠姿在Zoom的學習有燕惠、友青的陪伴作後盾,也看到青年創業的契機。智榮基金會積極投資鼓勵高齡創新產業,就投資標的言之,完全有機會成功,但如何創新、創業,則和任何一種產業所面臨的困難沒有兩樣。
智榮基金會以「幫助台灣成為華人優質生活典範」為目標,它的野心大,目標在台灣整體人民,故島嶼環境、氣候、文化,無所不包,也就大而無當。
小會家人六十年在一起,耳濡目染的是想藉持續「基督在中華的使命」,而達到「在生活中成全自己」。
曾經好幾次在不同地區的教堂裡,看到孝子孝女陪著老年父母,拿著唸珠,喃喃碎唸、一步步緩緩移動拜苦路。拜完苦路之後,和老人家寧靜平安地走回家。
我要說的是:天主教的信仰,不同於民間宗教,走向民俗、觀光化。我們也有觀光的資本:許多走路人已走出台灣Camino,也成立了協會。若進一步,將之化為社會企業,能夠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需要有創業精神的企業家,甘冒風險出資,才真能提供就業機會給公教青年。
參考「智榮基金會」的口號,小會宗旨、目標和態度,也可簡化為「幫助華人追求身心靈平衡的優質生活」。當我想像真的大力推出口號時,有興趣、有想法的教友可能不少。但不冒險就是最大的冒險,願意投資成立這樣的公司嗎?否則毋須侈談創業、就業。「在生活中成全自己」,也很好。
答案在你我深深的、虔敬的祈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