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67期 67

編者的話

馮克芳、韓蒂月、陳懷台

編者的話

馮克芳、韓蒂月、陳懷台

 

 

胡國楨神父寫:「 跋 朋友們對我的回憶錄」,為晉鐸50年的回憶錄寫的自序,細數成書過程的點滴和緣由,也略述回憶錄内容: 從入會前的大學時代,晉鐸時的抱負,最近幾年對小會的期許的播種記錄。神父在回憶錄裡將半世紀所從事的各項事工,分成十大類:「針對本人整體印象所做的素描」,「從開始就在小會內一起成長的兩位修女之回憶」,「來自基督新教的牧師朋友的祝福」,「基督徒合一祈禱同工的回憶」,「堂區牧靈事工之掠影」,「團體讀經師資培育事工之片斷」,「輔仁神學院學生的回憶」,「輔大宗教系師生的回憶」,「小會文化組讀書會略記」,「小會家人的記憶」。北美分會家人特別收集到,胡神父從未見過的與美國家人在紐約的合照,真是彌足珍貴啊!這也是胡神父家族在海外開枝㪚葉,落地生根的明證。

胡國楨神父演講: 「北美小會如何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北美小會如何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這是胡神父對北美小會家人心心繫念,諄諄不倦的期許。神父從小會的宗旨談基督的使命開始,再談基督對中華的使命,然後是基督對在北美教友的中華使命,最後,期勉小會應在北美落地生根。胡神父也引用教宗方濟各為中國天主教徒祈禱的話「應該傳揚福音,但是不勸人改變信仰」來訓勉大家什麼是真正傳福音的精神。神父演講之後,北美小會家人也就各人在美國面臨的文化傳承經驗踴躍討論。

王利華寫:「北美分會主席家書 」,在王利華主席的家書內,她對2023年工作室成員安排的活動作了一個總結。今年的活動包括了胡國楨神父,戎利娜修女,于中,葉芳子,李碧圓修女的精彩講座,及每月北美的聊天室,並預告楊世宏及洪坤福神父的演講。她感謝許建德為《默觀月訊》的付出,更提醒大家為明年的北美共融營祈禱及準備。

曾淑媛寫:「《播種的公務司祭》讀後感」,分享胡神父新書的的讀書心得。敬佩胡神父對基督信仰在地化的努力,致力於基督信仰與中華文化的融合。淑媛也就胡神父演講主題:〈北美小會如何繼續基督對中華的使命〉,以自己在美生活的經歷,分享感想和反思。

彭育申修女寫:「領我看見天主的狄總主教」,緬懷與狄總主教相識的經過,還有狄總主教平生行誼二三事,令人景仰懷念。

李碧圓修女寫:「身體──聖神的宮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將自己的家治好,才能推己及人,兼善天下。我們先將自己身心靈都照顧好,才能有清明的心思意念專心地和天主接近,遇見天主。這樣的訓練是可以藉由每天默想幫助我們清理內在的繁雜。宗徒大事錄說:「在祂內,我們生活、行動和存在。我的身體原本就是聖神的宮殿。」李修女教導我們如何守護好我們身體內聖神的宮殿。才會經驗到內在的自由和天主的無限慈愛。

戎利娜修女寫:「愛到永遠 首次聖地之旅–寫在矢發永願十一年之際」 ,天主之愛,一生一世。戎修女矢發永願時首次聖地之旅,和耶穌一起在聖地度蜜月,縱使過了多年,景物和心情仍然清晰如昨。沙漠,曠野,大山和文化的體悟印證了聖經經文的史實和話語,真切地感受到聖經中鮮活強韌的生命力。最讓戎修女震撼的是以色列人在每個安息日與家人完全偋除俗事,淨空身心靈,全心奉獻給天主的傳統。

James Martin, S.J. 寫/ 安 翻譯: 「天主存在嗎?」和年輕人談信仰與宗教問題,「天主存在嗎?」這真是大哉問!「和年輕人談信仰與宗教問題」對Z世代,以及α世代的年輕人這不啻是緣木求魚的事。正如青年人告訴神父「主要問題不是天主教裡的某些問題,而是對整個信仰議題沒有興趣。」因此Fr. Martin 就青年人最普遍質疑的七個問題:「誰在乎?為什麼要關注信仰這個議題?為什麼關心有沒有神?」,「 天主存在嗎?」,「為何我還需要宗教?」,「不是所有的宗教都一樣嗎?」,「耶穌是誰?」,「為何要成為一個天主教徒?」,「如何祈禱?」,用簡單的語言和例證向青年人談談信仰與宗教的重要性,與萬古常新的普世價值。Fr.Martin 言簡意賅的解釋,對信仰多年的教友也是溫故知新的學習與反思。

郭子文寫:「人生幾何,從幾何關係看信仰人生」,千萬不要因為你的數學不好,而錯過這篇文章。從有趣的幾何圖形,聯想到「信仰」,如何使信仰人生更加豐富,更有動力,受益匪淺。

陳懷台寫:「 阿Paul: 好走!」,紀念50年亦師亦友的指揮家陳濟東先生。往事歷歷,斯人已逺,幽思常存。

王玉梅寫:「懷念狄剛總主教」,分享了狄剛主教追思彌撒的展示及回顧主教的聖德及教誨。「奇異恩典 自序 」,描述了他在疫情三年期內過的充實生活。她曾去修院參加活動,在線上參與會議,在耕莘見到狄剛主教,加入北美的聊天室,親訪高雄的真福山共融營,定時與朋友出遊玩樂,偕同老鄰居看音樂劇…。一切生活上的點點滴滴都給了她很大的啓示,意識到天主的奇異恩典。「實踐人生最後的斷捨離 」,在這篇文章裡介紹了日本的「終活運動」:準備後事,為自己的人生謝幕,檢視生命歷程而得重生。玉梅在過70歲以後一直在做「斷捨離」,使生活更簡單快樂。捨去不必要的慾望和東西, 讓生活重新開始,去追求夢想,更認識天主。「澎湖之旅」,在流𣈱的文筆下,帶我們領受到澎湖人文風景的特色。希望能實地走訪「澎湖的石滬」和「摩西分海」的場景,令人嚮往。

許建立寫:「得失之間 」,描述他在安寧院經過餵養蜂鳥和臨終病人比爾建立了友情。他陪伴比爾和他的獨生女兒走過人生最後的旅程。他描述比爾對死亡的睿智,和他如何隔著房間默送比爾離世。在病房的窗戶外,也有兩隻蜂鳥在哀悼著這位老友。

馬廖雯寫:「雨中的十字架 」,用非常獨特的寫作風格描述了和民望蒙席在她生活上給予她的啓發及培育。她的名字是蒙席用他荷蘭家鄉的聖女立德雯娜而取的。她描述蒙席在台灣的辛苦耕耘和他在生活上的灑脫。既使在颱風天,蒙席穿著荷蘭木屐鞋走訪教友. 在蒙席眼中,那些被颱風吹倒的樹木,殘骸,都是天主的十字架。蒙席忠愛中華,効主至終,逝於寶島。

馮克芳節録:「雷煥章神父邁向聖三之路語錄」, 其中説到「我們所有的缺點是天主的恩惠,而長處是天主的恩寵。接受自己的一切短處與長處的人,並且不抱怨,也不妒忌,非常平安地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會奪去他內心的平安與喜樂」,真是深深地被吸引。按照天主的計劃,接受自我,實現自我,倚靠天主,成為直正喜樂的基督徒。其他還談到「謙遜恆久的祈禱」、「神貧」、「服從」、「貞潔」等,都有精闢獨到的見解,值得省思和默想,有助於提升靈修。

吳慧貞寫:「生活漫談」 ,分享了全家同心合意祈禱再祈禱,尋求天主的旨意,是多麼和諧溫馨的家庭,沐浴在天主的恩寵裏,值得效法。「巫思慧姊妹參加〈聖神降臨節祈禱會〉心得分享」 ,參加聖神降臨祈禱會,回憶天主給的很多磨難與考驗,感恩天主的眷顧,顯現了多次恩典神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看似是對命運無常的慨歎,但也是如慧貞所言「沒有及時珍惜,沒有及時採煞車,及時畫下停損點,就真的回不去了!」。出谷記心硬的法老讓埃及的富饒、平安回不去了,正是人不彼此包容,不互相善待,不柔軟謙卑的悲劇。「讚美與抱怨」 ,以讚美與抱怨剖析兩種人生態度,並引用聖經裏的故事闡述這兩種行為。她說「抱怨是人人都會的自然行為,但,讚美的習慣,需要操練才能擁有。」這說明抱怨原罪,讚美是天主給的恩寵。世人應該將天主的恩寵散播出去,多讚美少抱怨,減少紛爭,創造和諧人間。

徐擘寫:「那麼遠那麼近」,天主在萬有之上,離我們好逺,觸摸不到,看不到。祂是萬物的創造者,萬物的存在,都有祂的巧妙化工,祂無所不在,時時在我們身旁眷顧我們。

斯佳隸寫:「歲月的花香」 ,秋風送爽,丹桂飄香,人間好時節。歲月的花香,青春到老,歷久彌新。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