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8期 聆聽的藝術

北京大主教傅鐵山之死

耿慶文

 

  「……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他是一個沒有悲情的悲劇性人物。

  將近一年前的 四月二十日 傍晚,北京市的天空像往常一樣煙塵茫茫。而熙熙攘攘的人 群也像往常一樣,漫無方向地、茫茫然地移動著。這一天,一個爭 議性的人物──天主教北京教區大主教,也是中共官方天主教愛國會的主席傅鐵山悄悄地與世長辭了。對於中國大陸上八百萬天主教徒來說,這是一個茫然時代的終結?還是另一個更茫然的開始?

  新華社高度評價傅鐵山是: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而隸屬梵蒂岡的亞洲新聞通訊社卻將他定位為:反宗教、反梵蒂岡、為政府賞識、為教友漠視,是天主教最悲劇性的人物。並指出:傅鐵山的過世結束了中國天主教會歷史上令人最痛心的一頁。

  傅鐵山出生於世代天主教徒聚居的河北省清苑縣,受過完整的神學教育,也有深厚的哲學造詣。一九五六年晉鐸,從基層教區的本堂神父做到北京神學院的教師。中共執政後,斷絕了梵蒂岡教廷與中國教區的公開聯繫,成立了「自傳,自管,自養」的三自愛國教會。傅鐵山于一九七九年,成為官方認可的中國天主教會第一位自選自聖的主教。負起了整合中國天主教會並與效忠梵蒂岡教廷的地下教會鬥爭的雙重任務。

  然而傅鐵山一生經歷的最大挑戰,卻是來自在唯物史觀和極端民族主義思維夾縫中所背負的「西方宗教」原罪。天主教在中國一向被視為是外來宗教,而受到排斥,甚至敵視。加上歷來傳教士受到帝國主義有意或是無形的保護,容易讓人誤會他們是列強侵華的同路人。中共執政初期,這一觀點被突出和強化,並據以形成了以「三自愛國」為主軸的宗教政策。當時「愛國」主要是防範「通敵(西方)」,而強調「自傳,自管,自養」則是隔絕梵蒂岡教廷,達成天主教會本土化的手段。

  其實在天主教歷史上,東正教( Orthodox Church )和英國國教的出現,都是本土化的結果。而歷次本土化過程都有政治力介入,並與教廷權威發生嚴重衝突。再說傅鐵山也不是第一個提倡愛國主義和熱衷政治的中國天主教士。活躍于國民政府時期的于斌樞機主教,以主教身份與蔣家父子及黨政要員把盞論交,曾擔任制憲國民大會主席。抗日戰爭期間奔走歐美各國,為中國爭取到第一筆美援,是出名的「愛國主教」。又因為在國共爭戰期間,明確支持國民政府,也經常被譏為「政治和尚」。他一生最具爭議性的事跡之一,就是一九七一年農曆春節,在臺灣發起敬天祭祖大典。這種「燒香拜偶像」的行為,當時不僅受到天主教外各個基督教派 群起圍攻,也在天主教內引起神學適用性的爭議。但是此舉卻 成為近代天主教義與中國本土文化磨合的一個里程碑。于斌樞機主教的處世哲學是「以出世的精神,成就入世的事業」。既是要成就入世的事業,就難免招惹世俗的塵埃。面對物議人非,唯有出家人能泰然處之。

  于斌和傅鐵山這兩位際遇不同、個性迥異、政治傾向兩極的中國近代天主教人物,其身後的爭議恐怕只能留給歷史去定斷。但是他們也許並不完全如批評者所指責的攀附權貴,或是與魔鬼共舞。在標榜愛國、積極參與政治的背後,是否也隱藏了教會圖存和信仰承傳的智慧和苦心?菩提非樹,奈何以木度之?

  ── 請為中華公教會的終極合一與萬世和協共禱。

  (轉載自見證二○○八年三月份期刊)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