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8期 聆聽的藝術

三杯茶

之言

 

( Three Cups of Tea: one man'mission to promote peace …… one school at a time )簡介

 

作 者:葛瑞格.摩頓森 Greg Mortenson 、大衛.瑞林 David Oliver Relin (黃玉華譯)

出版社:馬可孛羅文化(台北市信義路二段 213 號 11 樓, Tel: 02-2356-0933 )

書 旨:

  一個早逝女孩的生命,讓另一群女孩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這本書的主角人物摩頓森在貧困保守的回教世界,以建築校舍的具體行動,見證了手足之情與推己及人的大愛力量。

  為了紀念早逝的妹妹,摩頓森攀登巴基斯坦北部的喀拉崑崙山 K2 最高峰,卻遭逢意外,缺乏水與食物的他,幸好被當地村民以三杯熱茶救起,才逃過一劫。摩頓森眼見身處偏遠山區的孩子,特別是女孩子,竟然在寒冷的天氣裏,只能坐在戶外的地上,用棍子畫沙寫字。為了感謝並回餽這些救了他、善待他的科爾飛村村民,他告訴自己,要為他們帶一所學校回來。

  十多年來,摩頓森不忘他為妹妹所許下的承諾、村民的真心以及他對更多偏遠村落要求建校才有機會上學的每個女孩所作的鄭重許諾,全是來自當初的「三杯茶」: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

  這是巴基斯坦伊斯蘭教徒的待客之道,由於村民的具體實踐,而使生活於兩種信仰、兩種文化的雙方,從陌生、隔閡到溝通、交流的可行性,在摩頓森具體的回報行動上展現了。

結 構:

  全書分廿三章,正文三○八頁,加上致謝後話和地圖、照片、世界各地迴響和推薦廿五頁,共四○五頁。

  在此列出廿三章的小標題,多少可知全書梗概。作者以今昔交錯的小說筆法寫景寫傳,呈現一樁感人的真實事件、幾段動人的心路歷程,讀來使人心湖漣漪,隨之起伏盪漾,頗有與天光山影共徘徊的興味:

1. 失敗  2. 河岸迷途  3. 進步與完美  4. 個人儲藏室  5. 五八○封信,一張支票  6. 黃昏時,在拉瓦爾品第的屋頂  7. 艱難的回家路  8. 被布勞度河擊敗  9. 人民在說話  10. 造橋  11. 六天  12. 哈吉.阿里教的功課  13. 笑容不該只是回憶 14. 平衡  15. 行動中的摩頓森  16. 紅色的絲絨盒  17. 沙地上的櫻桃樹  18. 裹屍布裏的人  19. 一個叫做紐約的村莊  20. 和塔利班喝茶  21. 倫斯斐的鞋  22. 把石頭變成學校

感 想: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想是:愛,無遠弗屆;當人化小愛為大愛,至誠動天感人,自易得到天助、人助。畢竟,一顆善意的種子,仍須匯集眾人的力量,才能長成大樹,終至開花結果,進而帶來世界和平。否則,一個人再怎麼努力,孤掌難鳴,而一事無成。

  最初,葛瑞格.摩頓森只是一人埋頭苦幹,瞎摸亂闖。愈到後來,愈多人知道。就在有心無意之間,只要葛瑞格.摩頓森具體說出他想幫貧困山區孩童建校的心願、計劃,不論何時何地,沒有人不受其愛心、熱心的感染,盡己所能,以精神或物質來協助他。當然,這是後話。在日後眾多的捐款支助人士當中,值得一提的是最早最大的資助者尚. 霍爾尼 博士 Dr. Jean Hoerni ,他捐出鉅額贊助摩頓森在科爾飛村建第一所學校,其動機固然出於他曾去過喀拉崑崙山脈,深知當地巴提挑夫生活的艱辛,他之所以慷慨簽一張一萬兩仟元美金支票,是他看出白人基督徒世界只知捐助非洲、東南亞、西藏,絕無人資助摩頓森這個傻瓜想在伊斯蘭國家建校的非凡遠見。因為早在二○○一年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前的八年多前,他就捐款資助摩頓森,搭起建校育童的和平愛德之橋了。

  再把焦點放回葛瑞格.摩頓森身上,摩頓森真是一位有愛心、重承諾、願付出、能堅持、具操守的基督徒。從他的出身、為人,就明顯看出他的特殊背景和經歷都不是偶然發生的。可以說他這番作為是因緣聚合,也可以說是以愛還愛,更好說是天主旨意吧!

  他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三個月大隨路德教會傳教士及教師的父母前往非洲坦尚尼亞,直到十五歲返美之前,他接受的是有如聯合國似的學校教育,同學來自廿八個不同國家,世界各種宗教、文化、習俗、節慶,在學校舉辦的每一項活動中,自然而然融入他的身心靈。這種自小培養的國際觀,使他日後在美國和巴基斯坦飛來飛去,身著一襲土色的當地夏瓦兒衫褲,車來車往於城市、山村,得以入境隨俗,毫無隔閡地與回教徒一起吃住,洗手禮敬,如魚得水,深入人心。這不得不歸功於他的家庭和學校教育。

  他將手足之情的小愛化為建校育童的大愛,其間的過程相當令人動容。摩頓森是家中長子,有三個妹妹,這是為什麼他在日後特別照顧回教國家重男輕女觀念下女童教育的遠因吧!在非洲出生的小妹克莉絲塔,三歲時感染急性腦膜炎,一生飽受癲癇之苦。比小妹年長十二歲的摩頓森自願照顧連穿衣都有困難的小妹;以後他從軍,在德國擔任美軍醫護人員,去南達科他州讀護理,到印第安納州鑽研癲癇神經生理,全是為了發現治癒小妹病苦的方法。後在加州柏克萊,以計時論酬的醫院護理工作維生,即使過著以車為家的登山迷生活,也堅持要小妹每年來共處一個月,常開車帶小妹遊歷各處。小妹在廿三歲因嚴重癲癇發作過世,他決定把小妹隨身攜帶的琥珀念珠放到喀拉崑崙山 K2 高山峰頂上,以此方式紀念小妹。由於迷途,幸遇村民,得救一命,三杯茶改寫了當時三十五歲的摩頓森以後的歲月。

  從書中所述,在他登山失敗之後人生的幾個轉捩點上,不斷發生奇蹟似的人助、天助和金援、物援,甚至情緣、婚緣事件,幫助他十多年來一步一步深入巴基斯坦、阿富汗的荒遠山區,全力投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建校育童的艱困工作,至今已建了六十多所學校,惠及數千女童。並正式成立中亞協會,繼續協助回教世界各貧困地區,掃除文盲。葛瑞格.摩頓森不但見證了聖保祿所說:沒有愛德行為的信仰是空洞的、死寂的;也啟示了中東問題的解決之道,不是戰爭武力,而是仁愛教育。敬佩之餘,難免反問自己能做什麼?自然而然,不免把關注的焦點轉向中國。想想, 二○○八年五月廿二日 四川震災之後的校園重建工程,身在台灣的我們在精神、物質的支持援助上,當然也是不遺餘力的吧!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