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泉 第79期 從「心」出發

平心看教會

許建德

  「平心看教會」,這是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因為教會就像自己的家人,情深意重,要談論教會,如何能夠平心得了?這是我自己念教會史時的心情。因此我在《吹皺一池春水》系列的文章裏,許多地方對教會頗有微詞,讓小會許多熱愛教會的會員會友們讀了,心裏很不是味道。這種反應,我很能了解。

  這樣的反應,包含兩個不同的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心理和感情上的:教會是我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都希望教會完美無缺。如果真有缺點,就像自己的孩子一般,自己講講還可以,從別人的口中說出,聽起來就格外刺耳。第二個層面是信仰和理智上的:梵二以前的教會把自己看成是完美的社會,也這樣教導教友們。因此,我們把教會的歷史都美化了,尤其是教宗們,因為他們是伯多祿的繼承人,又是教會的領袖,因此許多教友把他們全都當作神聖不可侵犯的人物。

  可是教會到底是凡人組成的團體,即使是發願要終身追隨耶穌的神職人員,有時候也抵抗不了世俗的誘惑,尤其是權力的誘惑。我們讀教會史,教宗主教們最大的陷阱大概就在這裏。

  教會過去的所作所為,都明明白白地記載在歷史裏,當然大部分是好事,但是壞事也著實不少。尤其是中古世紀以後,教宗主教們大權在握,可以左右國際局勢,連皇宮貴族都要再三巴結。在這種環境裏,還能夠潔身自愛的,真可以說是聖人了;犯小錯是常有的事;少數毅力不夠,抵擋不住誘惑的,就一頭栽下去,鑄成大錯。

  除了權力的誘惑之外,教會的領袖們也很容易掉入驕傲的陷阱裏。早期的教會是主教們集體領導,後來演變成教宗的唯我獨尊。因為權力大,許多有聖德的教宗就越發謙虛,保持開放的心胸,聆聽各種意見,尋求天主聖神的帶領。但是也有不少一意孤行的教宗,尤其在教廷官官相護下,既沒有智慧,也沒有心胸,造成許多逆我者亡的慘劇。

  這樣的事實,教宗及主教們當然很清楚,歷史上好幾位教宗就很謙虛地要求世人原諒教會的錯誤。先不論美國教會神職人員的性侵事件,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千禧年,就曾經為了教會過去的錯誤,請求全球人類的寬恕:

  教宗願意公開地、隆重地聲明教會在集體上,曾經作了違反福音精神的反見證,並為此向天主、向人類求寬恕。在聖道後並在重申信仰之前,教廷的七位首長按信友禱詞方式,逐一列數教會在二千年歷史上的欠缺:對天主不常忠信,對基督所托的教會沒盡善盡美地照顧,以致造成分裂,對其他宗教及文化未能表達尊重及推行交談,十字軍的武力行為,對異端教徒們的殘酷,基督徒買賣奴隸的惡行,對婦女的不公平,對貧窮、弱小者沒作出更大更有效的服務,對胎兒未給以更有力的保護 ……在每一項「罪行」後,教宗都以虔誠的禱詞,向天父祈求寬恕。 1

  其實耶穌在世的時候,他洞察人性的軟弱,已經預見了這種可能。如果我們讀瑪竇福音第十三章裏有關天國的比喻,第一個比喻是這麼說的:

  耶穌給他們另設了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個人,在自己田裏撒了好種子;但在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人來,在麥子中間撒上莠子,就走了。苗長起來,抽出穗的時候,莠子也顯出來了。家主的僕人,就前來對他說:『主人!你不是在你田地裏撒了好種子嗎?那麼從哪裏來了莠子?』家主對他們說:『這是仇人做的。』僕人對他說:『那麼,你願我們去把莠子收集起來嗎?』他卻說:『不,免得你們收集莠子,連麥子也拔了出來。讓兩樣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好了;在收割時,我要對收割的人說:你們先收集莠子,把莠子捆成捆,好燃燒,把麥子卻收入我的倉庫裏。』」(瑪十三 24 │ 30 )

  耶穌預見了即使是目標像天國一般純潔的教會團體裏,也難免良莠不齊。所以在比喻裏,當僕人來報告田裏長了莠子,做主人的一點也不驚訝,只是吩咐僕人耐心等到收割時,再做處理。

  有的朋友問我,教會固然有缺點,但是優點也很多,為什麼盡找缺點,雞蛋裏挑骨頭?其實那些文章,本來就是反省的文章,不是歌功頌德用的。就是把大家當成自己的家人,關起門來說亮話,因此優點方面便只是一筆帶過,不多著墨。

  我希望小會的會員們不要害怕面對教會的過去,不要只做乖乖牌的聽話教友。我們要勇敢地正視教會過去的歷史,明白現在的教會也不是完美無缺,也不要幻想將來的教會一定會完全忠實地跟隨耶穌的教訓。即使這樣,我們還是衷心地感謝天主,還是熱愛我們的教會,還是願意說我是天主教徒。如果這樣,我們對教會的忠心才經得起考驗,天主最需要的,也是這樣的門徒。以此和小會的朋友們互勉。

附註

1 彭保祿,「聖教會歷史性的時刻:教宗為教會求寬恕」,教友生活周刊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目 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