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馮克芳,陳懷台,趙世熙
《芥子》第七十期在即將出刊的前夕,驚聞教宗方濟各於2025年4月21日上午離世的消息。舉世哀悼這位 “The People’s Pope”。小會家人懷著由衷深深的敬意,為教宗方濟各的靈魂安息祈禱,我們永遠的懷念他。
這期《芥子》轉載兩篇教宗方濟各的文告:「教宗方濟各2025年四旬期文告」和「教宗方濟各第 33 屆世界病患日文告」。
「教宗方濟各2025年四旬期文告」中告訴全體天主子民,「頭上的聖灰是懺悔的標記,藉此我們在信德與望德中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四旬期朝聖之旅。」「今年四旬期,在禧年的恩寵下,我有一些反省,願與各位來深思『一起在希望中同行』的意義,並發現天主的慈悲要我們個人及團體悔改所作的召叫。」;「首先,是『同行』的意思。」,「其次,是『一起』在旅途上同行。」,「第三個悔改的召叫,就是要懷著希望,信賴天主和祂偉大的許諾── 永生。」,「我們因為在耶穌基督內有天主的愛,才能一直懷著希望,不致蒙羞。望德是『靈魂的鐵錨,既穩妥又堅固』。它驅使教會為『所有人的得救』祈禱,並期盼在天上的光榮中,與基督淨配結合為一。」。
2025 年 2 月 11 日「教宗方濟各第 33 屆世界病患日文告」中説, 在慶祝第 33 屆世界病患日,教會邀請我們成為懷著「希望的朝聖者 」。天主的聖言陪伴著我們,如同聖保祿宗徒所說的,也帶給我們一個非常 鼓勵人心的訊息:「望德不叫人蒙羞」。
天主是如何以三種特別的方式,去親近那些受苦的人:
1. 彼此相遇:當耶穌派遣 72 位門徒出外傳福音時(參閱:路十
1~9)祂告訴他們,要向有病的人宣告:「天主的國已臨近了」
2. 賜予恩惠:受苦是比任何一 件事,更能讓我們體察到希望是來
3. 互相分享:受苦的地方,往往也是互相分享,彼此互惠的地方。
神修小會總會輔導胡國楨神父懷念故教宗方濟各寫「爾旨承行於『地』,如於『天』焉 - 懷念故教宗方濟各」。方濟各教宗給我們時代帶來的最大貢獻,就是藉《願祢受讚頌》這篇通諭,向全體基督徒推薦、希望我們能善度「宇宙性靈修」。「爾旨承行於『地』,如於『天』焉」。這裡的「地」,指的是天主創世時創造出的整個「受造界」之總稱,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整個宇宙」。這裡的「天」,指的是天主「神性」所彰顯的境界。「天」與「地」之間,有所謂的上下之分,是人類在發現「大地是個球體」之前的宇宙觀。
任安道神父為神修小會北美分會四旬期避靜講座「亂世中的希望 - 在苦惡之山上建『城』」,主要是1) 探討基督徒如何在當今充滿挑戰的世界中帶來希望。2) 討論了惡與苦難的問題,以及全能全善的天主是否存在。3) 討論了神學家Hans Jonas對上帝概念的重新思考,強調上帝不是歷史之主,而是動態的、會動情的存在。4) 討論了猶太人思想中的"share"概念,以及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經歷。5) 分享了基督徒應如何成為"建在山上的城",透過生命見證帶給世界希望。
許建德寫:「羅爾神父談四種世界觀」是美國方濟會士理查·羅爾神父 (Richard Rohr, OFM) 所寫的 《基督的奧秘》(“The Universal Christ”) 中文譯本一書的附錄一。文中提及,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每個人其實都戴著一副心靈的眼鏡,透過它去看世界。這副眼鏡就是羅爾神父談的「世界觀」。羅爾神父認為有四種「基本」的世界觀,神父把這四種基本世界觀取名為:the material worldview, the spiritual worldview, the priestly worldview, 和the incarnational worldview。建德把這四種世界觀翻譯成「物質型世界觀」、「靈性式世界觀」、「精神與物質需要中介的世界觀」以及「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羅爾神父在書裡說,「基督」就是這個世界觀的代號。
吳偉特寫:「如何從聖經中『默示文學』的體裁來瞭解耶穌的末世言論?」介紹聖經中有關耶穌「末世言論」的章節,耶穌的言論很特殊,因為它是屬於一種特殊的「默示文學」類型,與一般的文學體裁不同。「默示文學」為猶太宗教和基督宗教的著作,以「象徵和啓示的異象,論及將來要發生之事」。「默示文學」是「以默示、沈默的方式來揭示某種事務」;整個新約中只有一本完整的「默示文學」作品,它是若望的「默示錄」。
李鐵民翻譯甘易逢神父寫的「仁與天」一文中 談及「仁」是儒家傳統的基本思想。本質上「仁」的生活是建立在「人性」上,就是視別人如自己,有一樣的人性。「天主是愛」是天主啟示的最高峯,同時亦是祂啟示發展的終點,因為天主的創世及贖世,都是起源於「愛」,而終於「愛」。
小會創會元老吳偉特、謝平芳夫婦彙集了在LINE群組上幾則懷念朱立德神父的短訊 -【幾則在群組LINE上憶念朱立德神父的分享】一文描述「和藹可親」、「慈愛如父」的朱立德神父「愛主愛人」的一生,這是他奉獻給天主聖父的本份。他晉鐸之前,曾在中國大陸入監勞改了27年,朱神父於60歲1994年時,才在台灣台北耕莘文教院,由狄剛總主教祝聖為神父!朱神父有一股自然的魅力,總是能吸引四周所有的人接近他,任何人都可以與他成為「忘年之交」!他在世的九十二年歲月中,做得「有聲有色」、「燦爛萬分」!
小會北美分會二月六日「聊天室」的活動是由楊世弘主講「非暴力溝通與我的天主教信仰」 ,他說,我們共同經歷天主教信仰的核心內容為:天主聖三,降生成人,逾越奧蹟;基本信理為聖體和聖經;基本倫理為生命尊嚴和靈魂不滅;傳承為宗徒,先知和聖人;靈性生活包括祈禱,禮儀和聖事;服務和福傳的對象有醫院,孤兒院,殘障收容,學校以及其他;牧靈與神修包含依納爵神操,基督活力運動,大/小德蘭神修,默觀,避靜,神聖同禱等。非暴力溝通如何讓我變得更有人性。從而連結內在生命讓愛自然流露。
總會主席陳惠姿給北美小會家人的家書「在主內學習共融與傳承 - 給北美小會家人」。總會主席説明2025年總會正在推動的下面幾項工作:1)辦理「與小會偕行」,2)推動、鼓勵「青年事工服務」,3)會員手冊修訂,4)有關「小會之歌」及「小會頌」,5)2025年北中高三分會共融營將在10/3-5在台中聖愛山莊舉行。
北美分會主席馮克芳寫:「北美分會主席家書」中提及2024年聖誕夜教宗方濟各打開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開啟天主教會每25年的禧年傳統,並以「希望的朝聖者」為2025年禧年主題。北美分會也在禧年之始訂出了2025一整年在聊天室、默觀祈禱、神修小會溯源、各分區聯絡員開會、…等活動的規劃。另外分會已經著手開始籌備2026年9月北美共融營。
郭子文寫:「回歸」,描述他65年信仰路程中的春夏秋冬。是一篇非常有深度的靈修理念之文。
侯振中寫:「背起你的十字架」,文中用盧雲神父寫的書來解釋十字架和愛的真諦。
韓蒂月寫:「兩年補奉獻」,北美家人韓蒂月很有緣分的在台北補作兩年奉獻。文中表示她的感激之情。「東歐朝聖之旅」韓蒂月夫婦參加波蘭的東歐朝聖在旅途中享受到教友們之間的互信互愛,受到感動及鼓勵。也在神父修女們的殉道古蹟上體會了生活方向。
王惠敏寫:「人生若只如初見」,描寫她與初中同學一起學習成長,考高中,考大學,信奉天主教,然後一起來美國留學的深厚情誼。50年後在台北重逢人生若如初見。
陳懷台寫:「割韭菜」,懷台將一筆聯邦政府的退休存款每次在股市中獲利取出,陸續幫外甥孫女付了五年大學學費和捐款給修會修女,感恩天主的安排,得以完成助人的心愿。天主的智慧遠遠超過我們可以度量, 交托和信賴, 她必眷顧和成全。
王玉梅寫:「池上的蔣勳書房」,去池上參觀由日據時代福源國小校長宿舍修復的蔣勳書房。在那裡她參觀了蔣勳的書法:手抄的金剛經及蔣勳出版的只送不賣的書籍《蔣勳書房與堀尾一彥》。除了展覽,在蔣勳書房還舉辦了視障體驗,由視障朋友用心,觸覺,聽覺,嗅覺去感受展覽,令玉梅感動。「聖紐曼仁愛天主教堂」,在此篇文章中,王玉梅介紹了聖紐曼仁愛天主教堂的主保聖紐曼主教。一月五日是主保聖人的瞻禮。「日本東北地區建築與文化體驗之遊」,參觀了十幾年後日本地震區的重建。在她細膩的文筆下描述了兒童遊樂場,飯店,旅館的建築設計,書籍文化陳列,以及劫後重生的感觸。「阿里山之旅」,王玉梅用她細膩的文筆描述阿里山的歷史,鐵路,和宛若仙境的風景。
馬 廖雯寫:「慶賀年詞 」,以「悟」字為2025新年的目標。「吾心五悟:主 我 悟,吾 接 悟,望 知 悟,善 行 悟,福 傳 悟」。自勉勉人,新年得悟,終生受益。「蛇年取捨 二零二五 打竹板 小相聲」, 文中將中國蛇年的習俗,傳說,俚語,聖經裏有關蛇的經文和典故融匯一起, 生動有趣, 寓教於樂。「會 有 味」,回憶過往參加的十幾個「善」會,以及酸甜苦辣鹹,雜陳百味的人生。感謝天主,聖神之味,甜美回甘,皆留下美好的回憶。「中保」,耶穌是我們與天主的中保,幫助我們與天主修和。馬 廖雯並且將「保」字在生活中引申的美德含義都寫出來。作爲平信徒,我們最重要的是「信心保堅,望德保全,愛行保諾。」
吳惠貞轉傳「嘉義聖三同禱會訊息」。參加同禱會後,諄諄勉勵年輕人,不管是參與聖祭禮儀,或生活中都要有「信、望、愛」三德,在四個樞德「智、義、勇、節」上努力培養自己,將喜樂,恩典傳揚出去。
吳慧貞、吳慧琨轉傳「雲林同禱會訊息」。藉著自己身體的不適,感悟到天主在任何事上與我們同在,賜給我們平安。祂的愛與恩典超越時空。努力追求聖神,人生處處是「花團錦簇」。「轉傳義神恩復興共融服務團隊 -〈3月祈禱會訊息〉」, 祈禱時的心思意念或真實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天主的話語都給我們充滿恩典的指標和愛的力量, 縱使一人前行,也不孤單, 祂必與我們同在。
旭初寫:「看山不是山」,從地質學的觀點, 對山的專業科學分析角度來分享禪宗「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啓發,以及看待人間萬事的省思。「時間」,一位科學研究者對聖經創世紀第一章第一節神創造時空的信仰,和精密儀器佐證的時間數據的省思。神的創造超越時空,越多的數據更加證明神奇妙的創造與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