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第70期 70

羅爾神父談四種世界觀

許建德

羅爾神父談四種世界觀

 

許建德

 

這是《基督的奧秘》書中的附錄一。《基督的奧秘》是美國方濟會士理查·羅爾神父 (Richard Rohr, OFM) 所寫的 “The Universal Christ” 一書的中文譯本書名,由周明芹先生翻譯,胡國楨神父審訂,啟示出版社在2023年12月出版。原書在2019年由 Convergent Books 出版。

不管是否意識到,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戴著一副心靈的眼鏡,透過它去看世界。這副眼鏡就是羅爾神父在這裡談的「世界觀」。為何每個人需要瞭解自己的世界觀呢?羅爾神父說,因為沒有一個世界觀是不偏不倚的。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偏好和偏見是什麼,只有當我們承認自己是戴著過濾器(眼鏡)來看世界時,才能對自己的成見做出彌補。

關於「世界觀」,羅爾神父有更詳細的說明,他說,「你的世界觀不是你所看到的事物,而是你從它裡面看、或是透過它去看見事物。因此,它常被視為理所當然,大部分是無意識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所看見的事物,以及你根本沒看見的事物」(中譯本第291頁)。

談到世界觀,我們可能想到資本主義的、或是社會主義的世界觀,也可能想到儒家、道家或佛家的世界觀。但是羅爾神父要談的是更「基本」的世界觀,是一個人對宇宙中存有物質和心靈看法。

羅爾神父說他認為有四種這樣的「基本」世界觀,不過它們並不是刻板的四個框架,它們之間可能會互相重疊,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時代也可能有不同的表達。有些人的世界觀是這四種世界觀的綜合版,如果能把這四種世界觀最好的要素都體現出來,他們就能夠超越宗教、文化和種族的界線。「這四種世界觀都各有它們的優點,沒有一個是完全錯誤或完全正確的。不過,神父覺得其中有一個是特別有用的。」(中譯本第292頁)

神父把這四種基本世界觀取名為:the material worldview, the spiritual worldview, the priestly worldview, 和the incarnational worldview。中譯本翻譯成「物質型世界觀」、「靈性式世界觀」、「司祭式世界觀」和「天主子降生型世界觀」。英文裡的“material worldview”以及“spiritual worldview“ 都容易理解,就是把宇宙看成或是全部只有物質(物質型)、或是全部只有精神(靈性式),別的都是虛幻和假象。至於“incarnational worldview”,我們先要瞭解這裡的“incarnational”不是一般基督徒專指兩千年前耶穌誕生的專有名詞,在這裡它是當普通名詞用,意思是精神與物質都有、而且是合體。這樣說明了以後,就比較容易懂什麼是“priestly worldview”,這個宇宙觀跟“incarnational worldview”一樣,承認精神與物質都有,不過它們是分開的,需要有中介在其間,才能使物質和精神有所溝通,這個中介的代號就是“priest(司祭)”。 有了這樣的理解,我認為把這四種世界觀更好翻譯成「物質型世界觀」、「靈性式世界觀」、「精神與物質需要中介的世界觀」以及「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

羅爾神父解釋,在許多宗教以及哲學學派(包括西方的基督宗教)裡,過去都傾向於「靈性式世界觀」:認為無形世界裡的精神、意識才是真實、首要的,而我們看得到的物質不是虛幻就是次要的。這樣的世界觀重視精神價值,但是無形中也讓人對人學、心理學的忽視;更影響了許多人對社會主義需求或是環境保護的看法。在基督宗教裡,這樣的看法讓許多基督徒只追求靈性的美好,認為世俗是壞的、是罪惡的。這樣的世界觀在西方歷史上佔了一個很大的份量。

相對的,「物質型世界觀」雖然在古希臘就有人提倡,但是它的「崛起」卻是五六百年前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後的事。物質型世界觀創造了近代的物質文明,為已開發國家的人們帶來了許多好處。但是它的忽視精神價值,是否也影響了今天全球貧富不均的情形?

「精神與物質需要中介的世界觀」固然認為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都是真實的存在,但是二者卻是處於分離的狀態,需要靠著中介來把它們結合在一起。

關於「需要中介」這件事,從前有一大部分的基督徒秉持著「靈性式世界觀」,他們認為世俗的物質世界不好、不重要、不實在的。他們在神職人員的引領下進入靈性的世界,神職人員的存在是被認為理所當然、絕對需要的。但是當「物質型世界觀」在已開發的國家裡變成主流的世界觀以後,許多虔誠的基督徒因著神職人員的引領,讓他們在物質與精神世界之間維持著一個平衡的融洽關係,這是可喜的事。但是有更多的基督徒在平日生活中都是以物質世界為重,精神心靈生活只留給星期日上教堂的時候。對這些人來說,神職人員的主要責任就是提醒來教堂的信友們,在享受物質生活之餘,不要忘記了還有一個精神世界,也不要忘記了還有一位熱愛他們的神。

「精神與物質需要中介的世界觀」也會引發出一些弊病。例如,羅爾神父說,因為有些信友過度的依賴神職人員,造成了宗教上過份依賴的失衡關係,以及把信仰當作物質消費品一樣的消費者,而不是對神的真誠尋求者。我們大多數人對制度化的宗教和大部分勵志自助業者就是這樣的看法。如此地把信仰商業化,用《新約》中的比喻來說,就是在聖殿中進行的各式各樣的交易行為(中譯本第293頁,我的重新翻譯與詮釋)。

如同「精神與物質需要中介的世界觀」,「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也認為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都是真實的存在,而且二者是合體的存在著。當我們說「精神與物質合體」的時候,有的人可能把它理解成「泛神論(pantheism)」,把「神與萬物合體」解釋成「萬物都是神」,例如路邊的一棵樹、一塊石頭都是神,羅爾神父說他不是泛神論者,而是「萬有在神論者(Panentheist)」(中譯本第三章第83頁),意思是神臨在於萬物內,同時也超越萬物。

【許多基督徒以及神職人員誤認羅爾神父是泛神論者,因而不敢親近《基督的奧秘》這本書,有的人甚至斷章取義的對羅爾神父大加鞭伐。】

羅爾神父解釋在「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的世界觀裡,物質與靈性被理解為從非分離的,它們互相揭露和顯示,(就像我們在大自然、在人彼此的關懷、在藝術文學中都體會到神的臨在。)神父說這樣的世界觀:

 

靠的不是加入某個宗教團體去找到神、而是經由意識到神的處處臨在而找到祂;
靠的不是遵守教條或規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出神的臨在來增進靈命的成長;
靠的不光是神職人員、神學學者、道德規範、聖經或宗教儀式,(這些都是幫助我們意識到更深層面的辦法,它們本身不是目的),最終最重要的是不斷加深的愛以及對神臨在的深度意識。

 

羅爾神父說在這本書裡,「基督」就是這個世界觀的代號。

神父又說,這四種世界觀,每一種都持有宇宙現實拼圖的一部分,只是他覺得「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最能夠幫助我們更接近神。神父強調沒有一個世界觀是絕對正確的,甚至「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都可能被誤解誤用。例如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說「萬物都是神聖的」或是「神處處臨在」,但是如果這只是認知層面上的、只是戴在嘴邊的口號,而不是真的渴望這個覺知、並且願意為此調整自己的生命,那麼一切都只是空談。(第294頁)

一個真正領悟「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的人,「基督臨在於萬物的意識,很自然地會驅動我們去直接面對社會問題、採取實際和即刻的行動。」(第295頁,重新翻譯,見底下的翻譯討論)

如果我們瞭解了自己目前的世界觀,也願意步上以「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為目標的轉化旅程,那麼附錄二談的「心靈轉化的模式」可以帶給我們一些重要的參考資訊。

【註一】“Another Name for Every Thing” potcast 的連結如下:
https://cac.org/podcast/another-name-for-every-thing/

 


 

 

 

Print Friendly and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