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
-- 我信仰旅途的春夏秋冬 --
郭子文
親愛的保拉姆姆:
馬上封齋期就到了,想把這信完成寄出。這幾個月,雖然這裡並沒什麼過年過節的熱烈氣氛,生活還是給打亂了。最近才覺得安定下來,恢復平靜生活的常態。
de Caussade 神父的厚書,我只差幾頁就要看完了。裡面有許多我很喜歡的段落,原文怎麼寫的,當時在書裏都勾劃一通,可是現在沒法回頭去一一尋找,就我記得的大概說幾點吧。
—不要老回頭去看自己的缺失,放手讓天主慢慢去修補潤飾它們吧!
—縱使四周全是在「不確定」(uncertainty)的情況下,還是得守護一顆寧靜的心.
—即使看來真像是沒希望(hopeless)那樣,也要抱著希望.
—我們內心成長的進展和外在事功的體現,是不同性質的東西。內修的成全和聖化是一輩子的事.
諸如此類的闡述,讓我看了之後,知道得想辦法把我這「小我」,融進天主永恆的「大我」裡,渾身才會對勁。
另外,讓我驚訝的是,Self-Abandonment 這書很古老了,用的文字和語氣,嚴肅有力。這個和現代大半的靈修讀物,給人的 impact 很是不同。
很久以前(我剛到美國,英文閱讀能力頗差),姆姆介紹我去讀葛盧 神父英文原文的「神修講話」,是“Manual for Interior Souls”嗎?這書也很古老了,我前一陣才設法買到一本,還沒正式開始讀。以前讀過葛盧神父的「內修手冊」,想來可能只是它的中文簡版。
還有一本古書,我很喜歡的,叫“The Philokalia”,裡面是希臘東正教隱修士的箴言總匯。共有五冊,我只讀完第一冊。每次讀,都覺得這書裏每一句話,那麼精簡有力,好像正對著我說一般。這書跟隨我有幾十年了,很是寶貝。它應該是很久以前,希臘朋友Patricia 介紹給我讀的寶書。
姆姆上封信裡介紹教宗保祿十六世的書,我還沒去研究,等下次再說。
讀書之餘,我喜歡把前前後後的事情,攤在眼前,不用「顯微鏡」看「個別」事件,而用「廣角鏡」看「整體」的來龍去脈,尋思生命過程裡隱藏的意義。最近,從那一堆神父和姆姆來的舊信裡,我忽然看到,自己65年信仰生活裡顯示出來的四個階段,正是中國人常說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覺得十分有意思,就此分享一下。
從剛領洗到留學初期(1960年代),袁國柱神父,姆姆,德文老師華演定神父,古亭本堂裴效遠神父,諸多來信裡,儘是教導,鼓勵,闡明等等。好比是給初生的幼芽,最需要的養份培育。那像是我信仰生命的「春生」時期,一切有待哺育,一切有待開始。
1970中期左右,朱勵德神父,朱蒙泉神父,房志榮神父等等,信裡全是討論如何開展在美華人堂區及全國教友活動之類的事務,好像處處充滿了蓬勃生氣。那像是我信仰生活的「夏長」時期,轟轟烈烈,行動第一。
1980初期,Maryland 的華神父(Fr Walsh,SJ),介紹我去賓州耶穌會初學院附屬的避靜院做第一次的八天避靜,從那以後,我就定期上山做避靜。一直到1989年,華神父又介紹我去 Colorado 高山曠野裡的 Carmelite Hermitage,做沒有指導的避靜。去了那曠野隱院一兩次之後,我覺得好像找到了尋覓已久的「歸途」,於是萌發離開城市的念頭 ,想去嘗試在荒漠裡,和「最小的兄弟」一起,以併手砥足的生活,來實踐信仰。這像是我信仰的「秋收」起始。
回想在土巴十年裡(1990年代),面臨許多挑戰,工作上十分投入,精神上也非常「醒悟」(mindfulness)。在處理四周各種問題上,總一直努力要取得信仰和實踐的配合,因而從其中也得到些深一層的靈修體認。回頭去看,不由得感謝那些年裡的磨練,讓我學習對人事物,產生比較紮實全面的瞭解。此後,信仰生活慢慢「落實」,開始有點「秋收」的勢頭。
至於信仰生活的「冬藏」是怎麼回事,我目前還不太肯定。我只記得我爸爸九十多歲以後,就不說什麼話了。我知道他心裡明白的事很多,但知心的人都沒了,話要說給誰聽?我想起這大半年以來,我早上望彌撒的時候,常會自然的感謝天主,也感謝一路帶領我的好多恩人,幫助我在宗教上建立了堅固的 connection,使我有這個渠道,來明白事理,得到啟示,安頓我心,知道有個等著我的永恆歸宿。我甚至感到,真的不是我「擁有」平安,而更是我被浩大無邊的平安所擁有。也許,「冬藏」就是這樣,我們回歸天主,什麼也不需要再說。。。。。。。。。。。
*********
居然在分別六十年後,還能和保拉姆姆遠隔重洋,在書信裡「促膝長談」,真是感到無比幸福。封齋期已進入後期,復活在望,「冬藏」之後,又是「春生」。生命裡經歷的一切,終究要落地重生,再度開出燦爛的花朵,更或許它們會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如此那般,恆久地衍生下去。